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M41輕型坦克

增加 7,764 位元組, 4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M41輕型坦克'''<br><img src="https://www.itsfun.com.tw/images/6…”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M41輕型坦克'''<br><img src="https://www.itsfun.com.tw/images/63/79/==wZwpmL1cTY1MWNjV2YzM2M5IWN4EDM09yX4YjMfdjNz8CZmRXbk9SbvNmLnNXboFnLxA3LvoDc0RHa.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itsfun.com.tw/%E7%BE%8E%E5%9C%8BM-41%E8%BC%95%E5%9E%8B%E5%9D%A6%E5%85%8B/wiki-4237206-4154185 圖片來自華人百科]</small>
|}

'''M41華克猛犬'''('''M41 Walker Bulldog''')是[[美國]]發展以取代[[M24霞飛戰車]]的一種[[輕型戰車]]。此戰車得名於在[[韓戰]]<ref>[https://www.epochtimes.com/b5/14/6/23/n4184070.htm 韓戰],大紀元</ref> 期間因意外身亡的美國名將[[沃爾頓·華克]]。此戰車分類則可追溯到1950年11月7日,美國軍械委員會所發佈的#33476命令。此命令根據火力重新分類重型、中型與輕型戰車,其中重型戰車須搭載120 mm主砲、中型90 mm以及輕型戰車76 mm主砲。

==接替與延伸車型==
M41戰車在美軍的服役生涯並不算長,由於它25噸重的車體比理想中的輕戰車為重,且車體較大意味著更容易被敵軍查知,也不如M24適合偵察任務,且續航力過短,所以美軍在1952年便明確表示對這輛戰車的感想是非常失望,希望有新型輕戰車可替換;但由於當時仍在戰爭階段,美國陸軍參謀長[[約瑟夫·勞頓·科林斯]]仍堅持要讓訂單消化完成後才另作打算;況且[[蘇聯]]的主力戰車問世後美軍理解輕戰車的火力已經難以自保,因此在量產4年後美軍即停產M41,將資源集中在新型中戰車上;在1969年時美國陸軍開始以可以用[[C-130運輸機]]空投[[M551謝里登輕型戰車]]替換M41輕型戰車地位。M551偵查突擊裝甲車採用鋁合金裝甲,較輕的車體除可浮渡,並可透過空投方式投送。同時,M551也可發射152公厘砲射反戰車飛彈,滿足以更輕量級車體抗衡主力戰車等級的火力。由於M551量產時美國輕、中、重型戰車分類已經廢除,M41在正規部隊中逐步被[[主力戰車]]所取代,而在其他比較特殊單位仍需的裝甲武力支援時,則使用M551輕戰車。

在M41量產時,美軍希望該車的底盤可以作為其它任務使用,提高部隊的後勤共通性;凱迪拉克為此研發了搭載兩門40公厘快砲的[[M42防空砲車]]、[[M75裝甲運兵車]]、[[M44自走炮]]、[[M52自走炮]]等。但這些衍生型有個共同問題:沒有測試的原型車,美軍嚴格來說在未完成戰術評估戰具良莠的情況下就讓廠商自行完成制式化量產,也讓這些衍生型車輛承襲了M41的部分技術問題,所以除了M42通過審查而長期使用外,包含M75、M44、M52等在部隊中實際運用時間都不長。

==發展與服役歷史==
M24輕戰車設計上可稱相當成功,然而它的火力在逐漸進化的環境下已經顯得相當貧乏;雖然這不影響該型車執行偵查、搜索等普通任務,但[[美國陸軍]]仍希望輕戰車火力能夠恢復回在短距離交戰時足以自保的威力。因此,在1946年時,美國陸軍開始發展一型新式戰車:T37。此款戰車在設計上將可透過空中運輸抵達前線,並裝有長管76 mm主砲及先進測距裝置,以期擁有反戰車之能力,不過就如同戰後諸多軍備研發計畫一般,T37也被預算不足給拖累,直到1949年T37總算生產了3輛原型車測試相關概念。1949年,在降低對測距裝置的要求之後,T37計畫重新定名為T41計畫。在先導量產階段時,車輛代號仍沿用著T41E1,仍未正式制式化。

T41型戰車的量產始於1951年,由於[[韓戰]]在1950年爆發後美軍對新戰車的需求一下大幅提前,使得T41在尚未完成全面測試的情況下就強行投產,過於倉促投入量產的結果是早期批次的量產車都有若干缺失邊產邊改,從1951年7月至1952年7月,美國陸軍要求M41戰車實施4000餘項設計變更;1951年7月,第一批生產的7輛M41解繳給美國陸軍,到1952年3月,已經量產了900輛M41,且韓戰簽訂停戰協議的時候已經生產了1,802輛M41,但其中有1,631輛基本型M41存放在陸軍於俄亥俄州的[[萊馬 (俄亥俄州)|萊馬]]的倉庫,等待著完成缺失修正;儘管有部分M41戰車在韓戰休戰前運輸到亞洲,但並無實際投入朝鮮戰場前線的紀錄。

至1953年之時,這型一開始被暱稱為''小鬥牛犬''的M41已經完全取代M24在美國陸軍中的地位。日後,為了紀念1950年在韓戰中因吉普車意外而喪生的[[沃爾頓·華克]]中將,M41被重新命名為「華克猛犬式戰車」。

M41不但靈活,並且擁有足夠的火力。但在另一方面,這型戰車所產生的噪音也十分明顯,且燃油消耗率偏高。它在噸位上仍舊超出主力戰術運輸機酬載(即使是1950年代服役的最新型C-130,酬載量仍限於20噸級以下),空運也不如原始預想的簡便;雖然在1952年開始的T71計畫案試圖以一款新式的輕型戰車取代M41的地位,但大多數的設計都因遭遇大小不等的問題而最終放棄。

M41戰車在美國陸軍的服役生涯中曾捲入數場戰爭之中。他曾經有限度的被用在韓戰戰場上,測試該戰車在戰場上的表現。在韓戰期間時M41仍被稱做T41,該車抵達[[韓國]]時甚至還沒有完成第一次的試車。1961年時,150輛的M41被交付[[日本陸上自衛隊]]使用,做為日本[[61式戰車]]的補助戰力。

===越戰===
1964年,[[南越陸軍]]決定以M41戰車開始取代自法國殖民時代時遺留下來的M24輕戰車。1965年1月,第一輛M41A3抵達南越,並在該年年底前裝備了五個南越陸軍的戰車中隊。雖然美國戰車人員對M41的內部空間大小有著為數不少的批評,但體型較小的南越軍人卻對該戰車的內部空間感到十分滿意。再加上M41構造簡單、機械可靠與操作容易,使M41成為越南戰場上極為有價值的作戰武器。

1971年,南越陸軍與美國共同發動朗宋戰役,試圖在[[寮國]]境內截斷[[北越陸軍]]的補給線。機械化部隊沿著三個進攻路線進入北越控制之範圍內。南越裝甲第一師在兩個空降營與兩個騎兵團的伴隨下於2月8日深入寮國將近4英里的範圍,北越陸軍迅速的對該路部隊展開反擊。這場南北越間首次的戰車遭遇戰中,17輛M41共擊毀了北越軍的6輛[[T-54]]與16輛[[PT-76]]戰車。友軍部隊則折損了共5輛M-41以及25輛裝甲運兵車。

至1973年時,超過200輛M41輕戰車仍舊服役於南越軍中。此時,美軍駐於國外的部隊則逐漸地以[[M48巴頓|M48巴頓戰車]]取代華克猛犬之角色。

===其他國家===
由於美軍自己不打算續用M41戰車,因此退役的M41回廠翻修後,大量軍援給美國盟國。至今只剩少數國家至今仍持續的使用此型戰車,並對M41進行了大小不等之升級以延長其使用壽命。

==== 中華民國 ====
[[中華民國陸軍]]於1958年10月開始接收美國軍援M41戰車,爾後陸續接收數量達700餘輛,並裝備於陸軍與海軍陸戰隊之中,為M41戰車海外用戶數量最大的地区。M41從1960年代起在中華民國陸軍中一直擔任裝甲部隊中「量」的主力,直到1990年代後期大部分退役。僅剩17輛M41A3於烈嶼守備大隊戰車連與50輛升級成[[M41D輕戰車]]部屬東部地區裝甲部隊使用。2016年漢光32號演習,宜蘭雪隧阻斷演習中,防禦部隊曾出動M41D戰車參演。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 590 軍事總論]]
28,72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