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162
次編輯
變更
船政学堂
,無編輯摘要
==历史==
自1842年( ( 清道光二十二年) )[[ 鸦片战争 ]] 起,中国在 [[ 科技 ]] 上落后于西方的现实逐渐明显。必须学习西方技术以达“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想法亦渐为朝野所认同。以学习西方技术的洋务运动于 [[ 同治 ]] 初年(1860年代初期)开始兴起。1866年,时任闽浙总督的 [[ 左宗棠 ]] ,奏准于福建福州成立船政局,制造船舰及相关火炮等军械。同年左宗棠调往陕甘总督,船政大臣由沈葆祯继任。福建船政选择在马尾为基地,兴建船坞及相关海军设施,从 [[ 欧洲 ]] 聘请工匠及教习教授造船。在建造造船基地的同时,沈葆祯亦非常着重培养船政及海军人材。故此在1866年同时成立“求是堂艺局”,招募年青人教育成造船或航海人材。首次考试由沈葆祯亲自在1866年主持,考生多为清贫子弟,获首名取录之考生为 [[ 严复 ]] 。首届60多名学生于1867年( ( 清同治六年)2 )2 月于福州城内定光寺开始上课。
==教授内容==
1867年夏“求是堂艺局”搬至马尾,1872年左宗棠的奏折仍称为“求是堂艺局”,分成 [[ 法国 ]] 与 [[ 英国 ]] 两个学堂,向法国学习制造,向英国学习航海技术,形成“一局两学堂”。后来因为“制造学堂”位于船政衙门之前,“驾驶学堂”位于衙门之后,所以又称“前学堂”及“后学堂”。前学堂教授造船、轮机及 [[ 设计 ]] ,后学堂教授航海及驾驶。学堂由外国聘用之导师 [[ 教授 ]] ,使用外语授课及用原文书本。造船方面学习法国,故此前学堂由法国导师教授,科目包括法文、几何、数学、微积分、物理、机械等。航海则学习英国,故学堂由英国导师教授,科目包括英文、 [[ 数学 ]] 、 [[ 几何 ]] 、天文、地理、航海理论等。而射击、兵操、中文经史则为必修。由于学堂主办者以及管理人员并不懂得海军运作,也不知道怎样培养海军素质,聘请外教能力有限,该校并无足够的海军课程。
学堂学制为期5年,毕业后,前学堂学生派往船厂实习监工,后学堂学生则要上训练舰实习驾驶。成绩最优异者之后再被送往 [[ 欧洲 ]] 学习,造船学生派往法德各大船厂,驾驶学生派往英国皇家海校深造后再入英国海军任见习官。
中法战争后南洋舰队损伤大半,正好 [[ 北洋舰队 ]] 需要人才, [[ 李鸿章 ]] 便把南洋舰队的人力北调。而南洋舰队的人员又都是从“马尾”毕业的,在这种情况下,北洋舰队清一色都是从“马尾”训练出来的人物。若说 [[ 甲午战争 ]] 是 [[ 李鸿章 ]] “以一人敌一国”,则黄海海战便是“马尾”“以一校、一级敌一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