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登鹳雀楼

增加 6,797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 [[File:黄鹤楼.jpg|缩略图| 右|居中[http://www.51wendang.com/pic/96697eef8eed59dda3d8d267/1-810-jpg_6-1080-0-0-1080.jpg 原图链接][https://www.51wendang.com/doc/96697eef8eed59dda3d8d267 来自 无忧文档的图片]]]
|-
| align= light|
作品名称: [[ 登鹳雀楼]]
文学体裁: [[ 五言绝句]]
作者: [[ 王之涣 ]]
创作年代:唐代
|}
 
《登鹳雀楼》是盛唐诗人王之涣的一首五言绝句。<ref>[https://www.360kuai.com/pc/94a25bb7695a41a8d?cota=4&kuai_so=1&tj_url=so_rec&sign=360_7bc3b157&refer_scene=so_55 登鹳雀楼蕴含的哲理]快咨讯,2020-2-23</ref>
 
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成为鹳雀楼上一首不朽的绝唱。
 
此诗虽然只有二十字,却以千均巨椽,绘下北国河山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令人襟怀豪放。
 
诗人受大自然震撼的心灵,悟出的是朴素而深刻的哲理,能够催人抛弃固步自封的浅见陋识,登高放眼,不断拓出愈益美好的崭新境界。
 
清代诗评家也认为:“王诗短短二十字,前十字大意已尽,后十字有尺幅千里之势。”这首诗是唐代五言诗的压卷之作,王之涣因这首五言绝句而名垂千古,鹳雀楼也因此诗而名扬中华。
 
=创作背景=
该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
 
作者早年及第,曾任过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县的主薄,不久因遭人诬陷而罢官,不到三十岁的王之涣从此过上了访友漫游的生活。写这首诗的时候,王之涣只有三十五岁。
 
=鉴赏评价=
===诗词意境===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ref>[https://www.360kuai.com/pc/9f9d6e691713a5a95?cota=4&kuai_so=1&tj_url=so_rec&sign=360_7bc3b157&refer_scene=so_55 登鹳雀楼的简析]快咨讯,2020-01-16</ref>
 
书法家崔国伟行书《登鹳雀楼》
 
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山,“黄河入海流”写水。诗人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画面宽广辽远。
 
杜甫在《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中有“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两句,虽是论画,也可以用来论诗。王之涣的这两句写景诗就做到了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非最高层)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但其含意深远,耐人探索。“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发表议论,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写景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从而把诗篇推引入更高的境界,向读者展示了更大的视野。也正因为如此,这两句包含朴素哲理的议论,成为了千古传诵的名句,也使得这首诗成为一首千古绝唱。
 
周复纲说,这首诗具有超越时空的力量,这种力量是美和哲理的统一,是客观与主观的和谐,是伟大的艺术再现和创造。
 
=写作手法=
===动静结合===
 
白日依山而尽,这仅仅是一个极短暂的过程,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
 
加暗淡,可称为静景,为静怡之美;黄河向海而流,这不是所谓“定格”,而是奔腾咆哮、滚滚南来,东流入海,充满了无限的生机,雄壮气势存于永恒的运动中。两句动静结合,形成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辉又瞬息多变的壮丽图画。<ref>[https://www.360kuai.com/pc/9c99261db977bbc51?cota=4&kuai_so=1&tj_url=so_rec&sign=360_7bc3b157&refer_scene=so_55 登鹳雀楼古诗译文]快咨讯,2020-01-20</ref>
 
===虚实结合===
 
首句着笔远景,天空一轮白日西沉消失在万山丛中,次句由楼下近景奔流的[[黄河]]延伸,直至远方的海洋。这样,西边的落日和东边的流水,把看得见的落日和意念中的大海(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结合起来,把当前景与意中景巧妙溶合为一,由远及近再及远,使画面无边的宽广和深远,这样着墨也为后两边诗词安排了无穷的遐想。
 
===景入理势===
 
[[日本]]遣唐使高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强调“景入理势”,意思是说诗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说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纯粹的哲人以说教者的姿态出现,可以使人膜拜。而哲人似的诗人以朋友的身份说话,就足以使人感奋与追求。
 
===全文对仗===
 
该诗是一篇全篇都采用对仗的绝句。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绝色由四个五言句组成,共分为两联,绝句没有对仗的硬性规定,所以一般可以不对仗。很多对仗的绝句也只是有一个对仗句了。
 
而出现两个对仗句式时很容易造成堆砌的感觉,处理不好会非常僵化。这首诗首联采用正对,句式极为工整,后一联用的是流水对,虽两句相对,而没有对仗的痕迹。诗人运用对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作者简介=
 
王之涣(688年—742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
 
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更是千古绝唱。
 
=视频=
<center>
===王之涣《登鹳雀楼》===
{{#iDisplay:d0386f2itpu|640|370|qq}}
 
 
===古诗新唱 - 登鹳雀楼8===
{{#iDisplay:j05479sqdx8|640|370|qq}}
</center>
== 参考来源 ==
{{reflist}}
 
[[Category:821 中國詩論]]
[[Category:820 中國文學總論]]
5,75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