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9,562
次編輯
變更
襄阳城
,無編輯摘要
[[File:襄阳城.jpeg|320px|缩略图|右|<big>襄阳城</big>[http://p3.pstatp.com/large/5b1000a152d524096ec 原图链接][https://www.toutiao.com/i6281927437370524162/ 来自 今日头条 的图片]]]
==历史沿革==
襄阳城约始筑于西 [[ 汉高帝 ]] 六年(前201),城址疑在今襄阳城西北的汉水边,刘表迁荆州治于襄阳前后在城东另筑新城。宋时由土城改为砖城,并将直进直出式城门改为屯兵式的瓮城门。明洪武初年,汉水南岸北移,为加强城东北角防御能力,遂将城向东北扩展,使城周长达7.3公里,面积达2.5平方公里,城墙坚固, [[ 护城河 ]] 最宽处达250米,易守难攻。
==建筑特点==
现存城墙基本上是于明代所建,外砌城砖,内用土夯筑。东、西、南、北城墙分别长2.2公里、1.6公里、1.4公里、2.4公里,城墙均高8.5米,宽5至15米。共有6座城门:东门曰阳春,南门曰文昌,西门曰西成,大北门曰拱宸,小北门曰临汉,东长门曰震华,城门由明 [[ 万历 ]] 年间的知县万振孙题额。
除了六个城门之外,另有四座角楼,名曰仲宣楼、狮子楼、奎星楼(三座 [[ 角楼 ]] 皆已颓圮,唯于1990年代初重建了仲宣楼)。在襄阳城中心十字街处有鼓楼(昭明台),于南街设有谯楼,城内建筑相互呼应,构成一个完备的古代城池功能整体。
清 [[ 顺治 ]] 二年,知县董上治再题额:东门曰“保釐东郊”,南门曰“化行南国”,西门曰“西土好音”,北门曰“北门锁钥”。现仅存一座临汉门(即小北门),其他或因市政改造被拆除,或因风雨灾害而倾颓,但整体上依然保留着古代城市的基本格局和双层防御体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