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453
次編輯
變更
朱一貴
,無編輯摘要
</div>
==生平==
朱一貴生於1690年( [[ 康熙 ]] 二十八年) [[ 福建省 ]][[ 漳州府 ]][[ 長泰縣 ]] ,1713年(康熙五十二年)隨移民潮移民 [[ 臺灣 ]] ,在 [[ 陳璸 ]] 下擔任 [[ 臺廈兵備道 ]][[ 轅門 ]][[ 差役 ]] 一職。曾以 [[ 傭工 ]] 、 [[農業| 種田 ]] 為生,後在 [[ 鴨母寮 ]] (今 [[ 高雄市 ]][[ 內門區 ]][[光興里 (內門區)| 光興里 ]] )以養 [[ 鴨 ]] 為業,為人豪爽好客,有「小 [[ 孟嘗 君|孟嘗]] 」、「鴨母王」之稱(傳說他養的鴨產下的 [[ 鴨蛋 ]] 有2個蛋黃<ref name>{{cite web|url=http://digitalarchives.tw/Exhibition/4745/1.html|language=zh-tw|title="a2">[ 過於歡樂,妄想過頭?——鴨母王的傳奇和寓意. |publisher= 中央研究院 數位文化中心. [|accessdate=2015-07-04] (中文(台灣)). |quote= 朱一貴操練群鴨,猶如指揮軍隊一樣。這些鴨子又特別能生蛋,能夠「一鴨生兩蛋」(或者說這些鴨所生的蛋,一個蛋裡有兩個蛋黃)。大家因此稱他為「鴨母王」。]}}</ref>)。
1720年(康熙五十九年), [[ 臺灣鳳山縣 ]][[ 縣令 ]] 出缺未補,由 [[ 臺灣知府 ]][[ 王珍 ]] 自攝縣政。1720年福建巡撫 [[ 呂猶龍 ]] 題參王珍等虧空官銀15萬兩。王珍為彌補財政上的漏卮,令次子代攝鳳山知縣。<ref name>{{Cite web|url="a3">[ 朱一貴事件. http://nrch.culture.tw/twpedia. [aspx?id=3555|title=朱一貴事件|accessdate=2018-07-30]|author=|date=|work=nrch.culture.]tw|publisher=}}</ref>王珍次子巧立名目,橫徵暴歛,農人不從便加以拘捕 [[ 囚禁 ]] ,造成鳯山縣 [[ 農人 ]] 普遍的痛苦。<ref name="a4">[ 《平臺紀略》:「鳳山縣令缺,臺郡太守王珍攝縣篆,委政次子,頗踰閑,徵收糧稅苛刻。以風聞捕治盟歃者數十人,違禁入內山砍竹木者百餘人。奸匪遂藉為口實,日誣謗官府短長,搖惑人心。」]</ref>
朱一貴即控王珍之子5項惡政:
#藉徵糧為名斂財。
#[[地震]]引發海水[[漲潮]],民眾為了[[還願|謝神]]而合請戲班唱[[酬神戲]],[[衙門]]以「無故[[結拜]]」為罪名逮捕40多人。(1721年台南地區有疑似[[海嘯]]之紀錄,然有些人認為是暴風雨所致)<ref>[http://scweb.cwb.gov.tw/Twenty.aspx?ItemId=4&loc=tw 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歷史災害海嘯]</ref><ref>[http://www.ngdc.noaa.gov/nndc/struts/results?bt_0=-2000&st_0=2014&type_8=EXACT&query_8=84&op_14=eq&v_14=TAIWAN&st_1=35&bt_2=110&st_2=150&bt_1=10&bt_10=&st_10=&ge_9=&le_9=&bt_3=&st_3=&type_19=EXACT&query_19=None+Selected&op_17=eq&v_17=&bt_20=&st_20=&bt_13=&st_13=&bt_16=&st_16=&bt_6=&st_6=&bt_11=&st_11=&d=7&t=101650&s=70 NOAA National Geophysical Data Center-Tsunami Event Full Search]</ref>
#以違反禁令為由逮捕200多名入山砍[[竹子]]的[[鄉民]],並要求這些民眾繳錢了事,否則要被打40大板並驅回原籍。
#向農民要求每條耕牛均需繳納[[銀錢]],否則以私牛視之。
#向店家和砍藤為業的民人勒索金錢。 <ref>〈朱一貴供詞〉,《臺案彙錄己集》卷一/二(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191種)。</ref>
==起事經過==
1721年(康熙六十年)三月,閩人柯妹因不滿官府向民間折現徵糧一事,以 [[ 杜君英 ]] ( [[ 廣東省 ]][[ 潮州府 ]][[ 海陽縣 ]] 人)既然已遭官府通緝,勸說杜君英何不豎旗起事,並承諾替杜君英聚眾招攬。杜君英遂邀集陳伯等粵籍四名、閩籍三名、臺灣府籍人士約五十餘人於3月10日舉「爭天奪國」旗號起事於山內。<ref name="a8">[ 〈朱一貴謀反殘件〉,《臺案彙錄己集/卷一/四》(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191種),「有我原認識之福建人柯妹向我說... 現今將你查拿,我們也糾人拜把豎旗,叫你為首,入他們的夥。如此商議時,我依允各自會了我一處民陳伯、莊勳、黃捷、陳會、福建民李國彥、李國恩、陳貴、臺灣府民蕭伯、鄭十三等五十來人...」。]</ref>其後, [[ 楊來 ]] 、 [[ 顏子京 ]] 、 [[ 戴穆 ]] 、 [[ 劉國基 ]] 、 [[ 陳福壽 ]] 、 [[ 洪正 ]] 、 [[ 王義生 ]] 、 [[ 郭國正 ]] 等共邀集1,000餘人,俱往附杜君英。四月,杜君英聞朱一貴起事於崗山後,乃派楊來、顏子京於4月21日前往朱一貴處,洽談合作事宜。彼此商議後,杜君英於4月24日出兵攻下 [[ 淡水汛 ]] 。<ref name="a9">[ 〈朱一貴供詞〉,《臺案彙錄己集/卷一/二》(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191種),「二十一日,杜君英夥內楊來、顏子京執旗二竿,來向我說:檳榔林管施仁舍莊屯廣東之杜君英在南路淡水會了他們一處種地傭工人等,要打搶臺灣倉庫...」。]</ref>
康熙六十年三月,閩人柯妹勸說杜君英起事之際,李勇、鄭定瑞也邀朱一貴到 [[ 內門 區|內門]] 地區墾首 [[ 黃殿 ]] 家商議結盟對抗 [[ 王珍 ]] 。眾人認為朱一貴姓朱,如果擁他為王,以 [[ 明朝皇帝 ]] 後裔之名來號召群眾,則歸服者必眾。4月19日,李勇、吳外、鄭定瑞等五十二人,各自於今 [[ 高雄市 ]][[ 田寮區 ]] 豎旗埕,豎旗起義,並於今 [[ 高雄市 ]][[ 岡山區 ]] 附近共召集約1000餘壯丁,齊聚黃殿處,宣傳朱一貴為 [[ 明太祖 ]] 後裔,高舉「 [[ 大元帥 ]] 朱」旗號召「 [[ 反清復明 ]] 」。並於當日夜襲岡山塘(今 [[ 高雄市 ]][[ 阿蓮區 ]] 崗山里)。
聞訊後,總兵 [[ 歐陽凱 ]] 集結將弁,命臺灣鎮標右營游擊周應龍帶四百兵丁,並新港、目加留灣、肅壟、麻豆四地番兵前往進剿朱一貴,4月23日二軍相遇於於岡山。朱一貴和原杜君英派遣到朱一貴處的楊來、顏子京為周應龍所敗。朱一貴退入山中,藏躲於袁交友莊。楊來、顏子京敗後則返歸杜君英處。<ref name="a10">[ 〈平臺紀略〉,《平臺紀略》(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14種),「周應龍兵至小岡山,遇賊,與戰。千總陳元、把總吳益等奮力掩擊,賊大敗,退走入山,奪袁交友莊屯住。」]</ref><ref name="a11">[ 〈朱一貴供詞〉,《臺案彙錄己集/卷一/二》(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191種),「...我們奪了元交,有村莊藏躲居住。楊來、顏子京與周應龍戰敗,帶了他帶來的人投杜君英去了...」。]</ref>周應龍敗朱一貴後,杜君英攻南路參將 [[ 苗景龍 ]] 於下淡水,苗景龍戰死,周遂帶兵南下馳援。4月27日,杜君英渡過下淡水溪,會合原先退入山中的朱一貴部後,大敗周應龍於赤山(今 [[ 高雄市 ]][[ 鳥松區 ]] ),陳元陣歿,吳益、周應、李碩等負傷,周逃歸府治。<ref name="a12">[ 〈朱一貴謀反殘件〉,《臺案彙錄己集/卷一/三》(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191種),「問據莿瓜成即陳成供:...二十三日出,在崗山和官兵打仗,敗了,躲在山內去招人。二十六日,杜君英過溪來的人甚多。二十七日,與他合夥,在赤山把周遊擊殺敗後...」。]</ref>
赤山之戰後,朱一貴部北上轉攻 [[ 臺南 ]] ,杜君英部則連夜再陷 [[鳳山縣舊城| 鳳山縣縣城 ]] (今 [[ 高雄市 ]][[ 左營區 ]] ),隨後亦北上臺南。4月30日,杜君英部的林曹已先至臺南,在和清軍交戰後,敗退竿津林。<ref name="a13">[ 〈平臺紀略〉只有記載三十日「賊至... 賊大敗,退屯竿津林」。而根據朱一貴的供詞,三十日當日朱一貴並未和清軍交戰,而作供當日和清軍作戰的黃和是在新園加入杜君英的林曹的部眾。]</ref><ref name="a14">[ 〈朱一貴謀反殘件〉,《臺案彙錄己集/卷一/三》(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191種),「問據黃和供:...三十日和官兵打仗,輸了,退去南路頭」。]</ref>朱一貴當日則未和清軍交戰,而是等待杜君英的主力部隊到達。<ref name="a15">[ 〈朱一貴供詞〉,《臺案彙錄己集/卷一/二》(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191種),「...三十日,我們人數雖眾,兵器缺少,因此不曾交戰」。]</ref>5月1日,杜君英與朱一貴會攏後,合流進攻 [[ 臺灣府城 ]] (今 [[ 臺南市 ]][[中西區 (台灣)| 中西區 ]] )。杜君英率部率先攻入府城,朱一貴隨後繼入。水師游擊將軍 [[ 游崇功 ]] 進 [[ 鹿耳門 ]] 赴援,遇清朝官員臺廈道 [[ 梁文煊 ]] 、知府 [[ 王珍 ]] 紛紛坐船逃往 [[ 澎湖 ]] 。
游崇功兵入 [[ 春牛浦 ]] ,杜君英、朱一貴兩路夾擊,以把總 [[ 楊泰 ]] 為內應,刺殺歐陽凱,俘獲劉得紫, [[ 許雲 ]] 、游崇功等十餘人戰死。後,水師游擊 [[ 張彥賢 ]] 以兵千人,船四十餘艘出澎湖馳援,周應龍逃回大陸。
攻下臺灣府城後,眾將擁立朱一貴為「中興王」,於今臺南 [[ 大天后宮 ]][[ 登基 ]] 。朱一貴尊 [[ 明 朝|明]] 為正朔,承襲明朝的制度,國號「大明」,年號 [[ 永和 (朱一貴)|永和]] ,廢 [[ 薙髮令 ]] ,封諸將為官, 布 佈 告天下<ref name="a16">[ 〈平臺紀略〉,《平臺紀略》(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14種)]</ref>,又大封官吏千餘人。<ref name>{{Cite web|url=https://zh.wikisource.org/wiki/%E6%B8%85%E5%8F%B2%E7%B4%80%E4%BA%8B%E6%9C%AC%E6%9C%AB/%E5%8D%B7%E5%8D%81%E5%85%AD|title="a17">[ 清史紀事本末/卷十六. [|accessdate=2017年4月13日].]|author=|date=|publisher=}}</ref> 朱、杜攻入府城後,[[臺灣中部]]亦有[[諸羅縣]]人賴池等人於5月1日舉事響應,並於5月4日攻破[[嘉義縣城|諸羅縣縣治]](今[[嘉義市]]),參將[[羅萬倉]]戰死。舉事響應者有許多是鄭氏時期將校[[武官]]。至此,北至諸羅、南至下淡水溪(今高屏溪)均已為朱、杜集團所控制。
==內部分裂==
朱一貴和杜君英二部本為合作關係,而非從屬關係。杜君英豎旗起事較朱一貴更早,<ref name="a18">[ 〈朱一貴謀反殘件/卷一/四〉,《臺案彙錄己集》,(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191種),「我 (杜君英)… 於本月初十間在山內豎了旗,旗上書寫清天奪國... 又聽見朱一貴在崗山豎旗…」。]</ref>而在事變初期,杜君英的聲勢亦較大於朱一貴。<ref name="a19">[ 〈答道府論陳福壽入山書〉,《東 徵 征 集/東 徵 征 集卷三》,(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12種),「...彼(杜君英)當倡亂之初,聲勢猖獗,更甚 於 于 朱一貴。比及陷郡,欲與一貴爭王,迨後吞併相攻,敗走虎尾溪,其眾尚四五萬...」。]</ref><ref name="a20">[ 《臺灣采訪冊》,(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55種),「...朱一貴之亂,有偽封國公杜君英者,粵之潮洲人也。其旗賊眾最雄,閩之賊俱忿恨之。於是,合眾攻君英。諺有云:十八國公滅杜是也...」。]</ref>杜君英起事之後,赤山之戰、鳳山城陷和府城之役,每戰皆捷。而朱一貴則先在岡山麓為周應龍所敗,而在赤山之戰和府城之役,朱一貴也要待和杜君英會攏後,方始出戰清軍<ref name="a21">[ 見註釋七、註釋十。]</ref>。最後也是杜君英所部率先攻入臺灣府城。杜君英遂以其功勞最大,而欲立其子杜會三為 [[ 王 ]] ,其他起事 夥 伙 伴則以朱一貴為 [[ 朱姓 ]] ,可以冒充 [[ 明朝皇帝 ]] 後裔來號召群眾,遂擁戴朱一貴為王,杜君英僅受朱一貴封為二十七名國公之一。杜君英心中不服,因而與朱一貴發生爭執。<ref name="a22">[ 《重修鳳山縣志》/卷十一/雜志/災祥,(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146 種),「粵黨以入府無所獲,且亂自粵莊始,而一貴非粵產,因有異謀」。]</ref> 朱一貴和杜君英二人的權力鬥爭爆發在強娶婦女事件上。杜君英和朱一貴爭權失利後,行事頗多驕縱。朱一貴入府後,榜示禁止淫掠,想要整飭軍紀。杜君英則故意擄了七名女子,其中一女尚是朱一貴集團的核心成員吳外的親戚。<ref>〈平臺紀略〉,《平臺紀略》,(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14種),「先是君英入府時,欲立其子杜會三為王,眾不服,立朱一貴。君英故恚甚,每事驕蹇,掠婦女七人閉營中。而一貴出令禁淫掠…」。</ref>吳外、朱一貴請杜君英放人,為杜君英所拒。朱一貴於是密謀圍攻杜君英,兩方爆發激鬥。
朱一貴 的部眾以閩籍漳、泉二府為主。而杜君英集團成員的組成則包括了閩籍漳、泉墾民 和 粵籍使用[[潮州話]]的潮州[[潮陽]]、[[揭陽]]、[[海陽]]一地墾民與客籍傭工。<ref>〈朱一貴謀反殘件〉,《臺案彙錄己集卷一/四》,(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191種),「...我依允各自會了我一處民陳伯、莊勳、黃捷、陳會、福建民李國彥、李國恩、陳貴、臺灣府民蕭伯、鄭十三等五十來人...」。</ref><ref>覺羅滿保:〈題義民效力議敘疏〉,《重修鳳山縣志十二/藝文志/奏疏》(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146種),「六十年四月二十二日,賊犯 杜君英 二 等在南路淡水檳榔林招夥豎旗搶劫新園,北渡淡水溪侵犯南路營,多系潮之三陽及漳、泉 人 的權力鬥爭爆發 同夥作亂。」</ref><ref>《平臺紀略》君英 在 強娶婦女事件上 下淡水檳榔林招集粵東種地傭工客民,與陳福壽、劉國基議共掠臺灣府庫 。 </ref>待至 杜君英 和其所屬的粵籍將領以權力分配不公而 和朱一貴 集團起 爭 權失利後 執 , 行事頗多驕縱。 且 朱一貴 入府後,榜示禁止淫掠,想要 集團又以 整飭 軍 紀 律為由密謀剿滅杜君英時,雙方遂發生對立 。 內鬨中, 杜君英 則故意擄 集團發生閩、粵分裂,原杜君英集團的閩籍將領選擇 了 七名女子 地緣認同 , 其中一女尚是 倒戈投向同為閩籍的 朱一貴 集團的核心成員吳外的親戚 。<ref name="a23">[ 如江國論、胡君用均為福建漳州人,分別在下埤頭、林園加入杜君英,朱、杜分裂後均反而追討杜君英。見 〈 平 朱一貴謀反殘件〉,《臺案彙錄己集/卷一》(臺北: 臺 紀略〉 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 臺灣文獻叢刊第191種)。</ref><ref> 《 平 臺 灣采訪冊/ 紀 略 事 》 , (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 第14 第55 種),「 先是 ...朱一貴之亂,有偽封國公杜 君英 入府時 者 , 欲立 粵之潮洲人也。 其 子杜會三為王, 旗賊 眾 不服 最雄 , 立朱一貴 閩之賊俱忿恨之 。 於是,合眾攻 君英 故恚甚 。諺有云:十八國公滅杜是也...」</ref>至此 , 每 整個起 事 驕蹇 集團遂分裂為使用[[泉漳片]]的[[臺灣閩南人|閩籍墾民]]和使用[[潮州話|潮汕片]]的[[臺灣潮州人|粵籍墾民]]二股勢力 , 掠婦女七 <ref>林正慧,〈閩客?福客?清代臺灣和 人 閉營中 族群新探-以屏東平原為起點〉,《國史館學術集刊第六期》,第45頁 。 而一貴出令禁淫掠…」。]</ref> 吳外 而形成閩 、 朱一貴請 粵對立。其後, 杜君英 放人 戰敗,並率殘部敗走貓兒干(今[[雲林縣]][[崙背鄉]]) , 為杜君英所拒。朱一貴 並於其後降 於 是密謀圍攻杜君英,兩方爆發激鬥 清軍 。
==地方自保==
在朱一貴、杜君英相爭之際, [[ 下淡水溪 ]] 即有十三大 莊 庄 、六十四小莊,包含了閩籍 [[ 汀州府 ]] 和粵籍 [[ 鎮平 ]] 、 [[ 平遠 ]] 、 [[程鄉縣| 程鄉 ]] 三縣未附眾起事的 [[臺灣客家人| 客籍墾民 ]] ,因懼遭戰火波及,遂集結以自保。<ref name="a30">[ 覺羅滿保,〈題義民效力議敘疏〉,《重修鳳山縣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146種),「臺灣鳳山縣屬之南路淡水,歷有漳、泉、汀、潮四府之人,墾田居住。潮屬之潮陽、海陽、揭陽、饒平數縣,與漳、泉之人,語言聲氣相通。而潮屬之鎮平、平遠、程鄉三鄉,則又有汀州之人,自為守望,不與漳、泉之人同夥相雜。」]</ref>共推李直三為大總理,並聯合鳳山八社的 [[ 平埔族 ]] 民,聚眾萬餘人,分七營( [[ 六堆 ]] ),並在清除了下淡水溪東岸朱一貴的勢力後,沿下淡水溪東岸 布 佈 防。而朱一貴在擊敗杜君英部後,欲一舉清剿屏東平原未歸附之勢力,乃派兵南下。<ref name="a31">[ 《重修臺灣縣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113種),「漳、泉糾黨數千... 意圖吞併客莊。]</ref><ref name="a32">[ 〈朱一貴謀反殘件/卷一/四〉,《臺案彙錄己集》,「問據王拔供... 六月初間,王忠去南淡水征客仔...」。]</ref><br />6月12日,朱一貴部之陳福壽、王忠、劉育、劉國基、薛菊生、郭國楨率二萬餘人,陸續出現在下淡水溪西岸。二軍在經一個禮拜的沿河對峙之後,朱一貴部於6月18日早上發動攻擊,從西港口搶渡下淡水溪,先敗先鋒營和右營,焚劫新園,下午再敗五營聯軍於小赤山,欲取道 [[ 萬丹 鄉|萬丹]] ,直取濫濫莊。6月19日,朱一貴部再度發動攻擊,惟客莊七營已於萬丹完成集結,朱一貴部遭夾攻後大敗潰逃。從渡河至兵敗,前後歷時僅二日。<ref name="a33">[ 《重修鳳山縣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146種)。]</ref><ref name="a34">[ 施亞軒,客家戰場的歷史建構-以十八世紀屏東平原為例。]</ref>
==清軍抵台==
清吏於 [[ 臺灣府城 ]] 破後盡數退至 [[ 澎湖 ]] 。 [[ 閩浙總督 ]][[ 覺羅滿保 ]] 聞事變,先派1700士兵往台灣救援。覺羅滿保於5月12日進抵 [[ 泉州府 ]] ,隨後調集兵糧而於6月1日,偕同南澳總兵官 [[ 藍廷珍 ]] ,率水陸軍由廈門出海,於澎湖會同 [[ 福建 ]][[ 水師提督 ]][[ 施世驃 ]] 後,率領18000名士兵向臺灣進發。<ref name>{{Cite book|title="a35">[駱, 芬美. 《被誤解的臺灣史:1553-1860之史實未必是事實》. |last=駱|first=芬美|publisher=時報|year=2013|isbn=9789571357287|location= 台北市: 時報. 2013: |pages=225. ISBN 9789571357287.]}}</ref> 兵進澎湖,有降將[[吳良]]前往施世驃營中詐降,被施世驃發覺。經審訊,吳良將朱一貴的詳細情形吐露乾淨,知朱一貴發生內亂。
==事件後續==
朱一貴和直到九月投降清軍的杜君英俱於十月解送北京。朱一貴被捕時面對平亂之福建 [[ 水師提督 ]][[ 施世驃 ]] ( [[ 施琅 ]] 之子, [[ 施世綸 ]] 之弟)、清國官員 [[ 藍廷珍 ]] ,猶昂然自立,自稱 [[ 孤家 ]] ,並以 [[ 反滿 ]] 的言論痛斥清吏道:我 [[反清復明| 復興大明 ]] ,怎麼可以說是造反?反而你們堂堂 [[ 漢人 ]] ,卻在清廷做官,才真的是造反。1722年(康熙六十一年)2月22日,朱一貴、 [[ 李勇 ]] 、 [[ 吳外 ]] 、 [[ 陳印 ]] 、 [[ 張阿山 ]] 等人遭 [[ 凌遲 ]] 處死,親屬一同罹難。而事變起時,原任 [[ 臺廈道 ]][[ 梁文煊 ]] 、同知 [[ 王禮 ]] 、知縣 [[ 吳觀域 ]] 、 [[ 朱夔 ]] 因棄臺而逃,均遭清廷押回臺灣處斬於市。知府 [[ 王珍 ]] 已死,亦遭開棺戮屍示眾。<ref name="a42">[ 〈平臺紀略〉,《平臺紀略》,(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14種)。]</ref>
==相關古蹟==
鳥松鄉大將廟:位於高雄市鳥松區的「大將廟」,廟內祭祀朱一貴事件中,於赤山之戰陣亡的台灣鎮標左營千總陳元。而大將廟的所在位置,即為朱一貴、杜君英大戰台灣鎮標右營游擊周應龍之「赤山之戰」的古戰場。
==參見==
{{div col|cols=5}}* [[ 清代台灣民變列表]]* [[ 洪門]]* [[ 天地會]]* [[ 戴潮春]]* [[ 林日成]]* [[ 洪欉]]* [[ 陳弄]]* [[ 林文察]]* [[ 林文明]]* [[ 丁曰健]]* [[ 林爽文事件]]* [[ 朱一貴事件]]{{div col end}} ==註解==<references/>
== 參考文獻 ==
* [http://bec001.web.ncku.edu.tw/ezfiles/335/1335/img/1592/4205.pdf 顧敏耀,〈藍鼎元傳記資料考述--兼論其〈紀水沙連〉之內容與意涵〉,《成大中文學報》,第42期,2013年9月,頁137-182。]* [[ 劉寧顏 ]] 編,《重修台灣省通志》,臺北市: [[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 ,1994年。* [[ 藍鼎元 ]] 著,《平臺紀略》,1723年。
== 註解外部連結 ==* [https://rookback.wordpress.com/2017/07/16/rebel_in_1721/ 1721年朱一貴走反]{{-}}{{台灣歷史文化與政權}}{{台灣戰爭史}}{{台灣清治時期民變領導人}}{{臺灣清治時期歷史事件}} {{DEFAULTSORT:Z朱}}[[Category:高雄市歷史]][[Category:台灣清治時期政治人物]][[Category:被清朝處決的台灣人]][[Category:清朝被處決者]][[Category:台灣歷史政權]][[Category:閩南裔臺灣人|朱]][[Category:朱姓|Y]][[Category:臺灣通史立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