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7,657
次編輯
變更
留耕堂
,無編輯摘要
==历史==
公元1335年,何氏族人修建留耕堂。 [[ 元朝 ]] 末年,留耕堂毁于兵祸。明朝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得以重建。随后又在正统五年(公元1440年)扩建。
清朝 [[ 康熙 ]] 三年(公元1664年), [[ 朝廷 ]] 实施海禁,令沿海居民一律内迁五十里,留耕堂也被迫拆掉。康熙二十七年,何氏家族开始重建留耕堂,但规模比之前大为减小。直到康熙三十七年,才开始考虑认真重建,将几年前的 [[ 祠堂 ]] 拆掉重起扩建,改为五间五进。十七年后主体建筑扩建完毕,而算上周边附属建筑如门前塘坎、衬祠、祠仆居室厨房等等则一共花去三十四年。
==简介==
留耕堂占地 [[ 面积 ]] 一共3334.25平方米,其中 [[ 建筑面积 ]] 为2033.94平方米。整体建筑坐北朝南,分五间五进。第一进是头门,宽五间,达23.35米,进深为9.73米。正门前廊首先是六根八角形的石柱,内衬六根圆木柱。正门东西分别有一座 [[ 钟鼓楼 ]] ,宽4.4米。头门正中上摆放着写有“何氏大宗祠”五字的横匾,两侧的门联由陈献章写成。
第二进就是祠堂的仪门(即牌坊),阔占三间,有11.1米,进深3.9米。 [[ 牌坊 ]] 前后侧各有四根白石柱子,撑起牌坊。横梁上承六组如意 [[ 斗拱 ]] ,层层飘出。正面的横匾上写着“诗书世泽”四字,过了仪门则可以看到背后正中刻有“三凤流芳”四个字。
第三进是拜厅,而过了拜厅就是第四进享殿,称为象贤堂。象贤堂进深16米,由横向四列、纵向七列一共二十八根巨柱支撑(其中四根石柱,其余是木柱)。
第五进也是最后一进是留耕堂,是祠堂的后寝,有 [[ 木 ]] 、石柱16根。堂中供有何氏先祖神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