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渼陂村

增加 111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渼陂村 ''' 位于中国 [[ 江西省 ]][[ 吉安市 ]] 青原区文陂乡,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渼陂村始建于 [[ 南宋 ]] 初年,现占地1平方公里,有600户,2800余人,村民全为梁姓。全村现有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367栋,其中 [[ 堂7 堂]]7 座,书院5座,牌坊3座,并有红四军旧址、江西省苏维埃总工会旧址和 [[ 毛泽东旧居 ]] 等。“二七”会议即在此召开。中将梁兴初、梁必业、少将梁仁芥均为渼陂人。
==历史沿革==
南宋初年,渼陂开基祖梁仕阶带领族中子孙,由庐陵县纯化乡七十六都甲村徙居渼陂,始建村。
宋元时,梁氏按照古代宗法制度,建祠堂,修族谱,订族规,在族中建立起尊祖敬宗、强化族权的宗法秩序。梁氏奉“耕读为身家之本”, [[ 教育 ]] 子孙力田孝悌、勤读诗书,培养出一批文学士人,如太常 [[ 博士 ]] 梁昭伯、江州教授梁君庸等。他们在外勤于公事,在家则热心族业,使渼陂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被 [[ 文天祥 ]] 称为“文献名宗”、“衣冠望群”。元末明初,梁氏宗祠永慕堂等村中建筑在兵燹中被毁。
[[ 明代 ]] 前期,明统治者奖励垦荒,减免租赋。渼陂地处吉泰盆地,土地肥沃,百姓勤劳,村子从战乱中逐步恢复发展。这时仍以农业为主,耕读结合。明代中后期, [[ 封建社会 ]] 内的 [[ 商品经济 ]] 得到了较快发展。这时仍以农业为主,耕读结合。明代中后期,封建社会内的商品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 [[ 商业 ]] 的利润大大高于 [[ 农业 ]] ,江右帮兴起,与山西帮、徽帮并称为全国三大商帮。渼陂地处富水河中下游,早已发展成为方圆数十里集市贸易之处。此时渼陂梁氏族人纷纷经商,小者以工业起家,在村北陂头街设店开铺;大者雇请船队,行走粤赣,长途贩运。渼陂梁氏的经济实力增强,有的成为拥有雄厚资金的富商大贾。
清代,梁氏商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形成了梁显哲、梁显召、梁显豪、梁显吟四兄弟为首的四大商业巨头(当地人称为“四大家庭”),他们创办的“三义”、“达亿”、“伟胜”、“志成”商号,以陂头街为基地,在全国各地开设了30家分店。经营商品多样,从 [[ 粮食 ]] [[ 棉花 ]] 、布匹、 [[ 食盐 ]] 、陶瓷发展到洋纱、洋布、洋药、洋油,同时开有当铺、钱庄。经营方式灵活,既有独资,又有合伙(比如, [[ 光绪 ]] 年间,“四大家庭”曾在陂头街尾合资开了一家当铺店)。在“四大家庭”的带动下,陂头街盛极一时,南北日杂、苏洋广货、进口药品,无所不有。每逢墟日,四方客商云集,富水河上商船竞发,吉安、 [[ 赣州 ]] 等地的客商都时常来陂头街进货。这时陂头街90%的店铺为渼陂梁氏族人开设。
梁氏族人经商不忘业儒,十分重视教育,因此清代也是渼陂书院最多(5处), [[ 科举 ]] 最旺的时期(考取文举、武举各3名,翰林院待诏1名, [[ 翰林院 ]] 检讨1名)。是时,顺应时局发展,渼陂梁氏在外积极配合官府,督办纯化乡团练,倡建七十六都急公义仓,控制当地的 [[ 政治 ]] [[ 经济 ]] 、司法;在内通过修建礼堂,续修族谱,增置族产,广行善举,扩大宗族影响,巩固宗法秩序。渼陂进入前所末有的兴盛时期。
[[ 民国 ]] 时期军阀割据,社会混乱。一方是军阀的巧取豪夺,鱼肉百姓,一方是贫苦 [[ 农民 ]] 反压迫、反剥削之声此起彼伏,使渼陂梁氏的商业受到很大冲击。许多青壮年参加红军,投奔革命。梁氏富绅、地主大都携带钱财外出躲避,渼陂迅速步入衰败时期,虽然抗日战争爆发后,南昌、吉安等地的学校曾纷纷迁到渼陂上课,带来渼陂街的一时繁荣,但毕竟大江东去,无力回天。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成立后,渼陂人民终于迎来了黎明的曙光,贫苦农民扬眉吐气,翻身作了主人,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渼陂村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人民 [[ 生活 ]] 水平显著提高。
==视频==
275,319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