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尼玛泽仁

增加 100 位元組, 6 年前
無編輯摘要
{{艺术家<br/>| 姓名 =尼玛泽仁<br/>| 类型 = 画家<br/>
| 图片 =
[[File: 尼玛泽仁.jpg|缩略图|居中|125px|[ https://img5.artron.net/artist/A0000277/A0000277photo00177.jpg 原圖鏈接] [https://nimazeren.artron.net/photo_indexpicture_404403 來自尼玛泽仁官网]]]<br/>| birth_place = 中國<br/>| 民族 = 藏族<br/>| 籍贯 = 四川省巴塘县<br/>| 出生日期 = {{Birth date and age|1944|1|}}<br/>| 职业 = 画家<br/>| 语言 = 汉语<br/>| 教育程度 = <br/>| 母校 =四川美术学院<br/>
| 代表作 = 《元蕃瑞和图》<br/>《格萨尔王》<br/>
| 活跃年代 = <br/>| 经纪公司 = <br/>| 网站 = <br/>}}<br/>
'''尼玛泽仁'''({{bd|1944年|1月}}),藏族,四川巴塘人,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为九届、十届、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班禅画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第六届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第七届、第八届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院委、顾问,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院委,中国画学会副会长,中国少数民族美术促进会会长,国家一级美术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曾任四川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曾被聘为2012年伦敦奥林匹克美术大会艺术指导委员会总顾问。 [1-2]
2016年1月6日,获颁“2015中华文化人物” [3]
==走出雪山==
1944年,尼玛泽仁出生于四川巴塘县。一个贫苦的手工劳动者家庭,父母都是裁缝,尽管手艺很好,但当地的土司、官吏做衣服经常不付钱,一家维持不了生计。父母感觉在巴塘实在无法生活下去,便带着儿女流浪到了德格县。<br/>1950年,解放军进入德格县,德格县建起了新的小学,政府从内地调来很多青年教师,尼玛泽仁也跟藏区的孩子们一样都有了上学的机会。<br/>德格县在青藏高原金沙江畔,被称为“雪山下的文化古城”,这里很多寺庙享有盛誉。尼玛泽仁常年随母亲在寺里,看到很多很精美的壁画,萌生了强烈的绘画愿望。他用火塘里的炭棒,在家里墙壁上画打仗、骑马的形象,描绘心里的梦想。<br/>1957年,德格小学校长发现了他的天赋,就耐心地指导和培养他。时年,学校推荐他到四川美术学院民族班学习,14岁的尼玛泽仁第一次走出了雪山。四川美院在重庆,城里的一切对尼玛泽仁来说都是新鲜的。尼玛泽仁在这里学习了五年时间,打下了良好的艺术功底。<br/>1962年,尼玛泽仁毕业,曾在甘孜州新龙县文化馆,甘孜报社、甘孜州藏画院工作.这个时期他接触了雪山草地的大量基层群众形象,成为日后艺术创作的源泉。但此时的尼玛泽仁还没有找到自己的艺术方向。<br/>
1980年,尼玛泽仁的版画参加了全国展览,著名美术评论家王朝闻看了他的作品,说如果把名字盖上,看不出这是汉族还是藏族的作品。这给了尼玛泽仁很大的震动,他由此踏上了艺术寻根之旅。 [6]
1,28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