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粤海关

增加 130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File:粤海关.jpeg|320px|缩略图|右|<big>粤海关</big>[http://www.yuejuopera.org.cn/uploads/allimg/180821/1-1PR1110351J3.jpg 原图链接][http://www.yuejuopera.org.cn/dtxx/20180824/4624.html 来自 中国粤剧网 的图片]]]
''' 粤海关 ''' ,为 [[ 清朝 ]] 始设负责对外贸易实务的行政官署,前身为市舶司,后为 [[ 广州 ]][[ 海关 ]] 。粤海关下辖数十个口岸,是清代前期及中期最大的海上对外贸易通道。
==历史==
=== 背景===
[[ 康熙 ]] 二十三年(1684年),清廷统一 [[ 台湾 ]] ,解除海禁,允许与外国贸易往来,并分别在广东、 [[ 福建 ]] [[ 浙江 ]] 和江苏四个沿海省份设粤海关、 [[ 闽海关 ]] [[ 浙海关 ]] [[ 江海关 ]] 四大海关<ref>[https://www.sohu.com/a/386938904_120164309 话说“江海大关” ],搜狐,2020-04-10</ref>,以管理四省对外通商事宜。粤海关于1685年成立,官署设在省城(广州)天字码头,在黄埔村(黄埔洲)设黄埔挂号口和税。关部行台则设在 [[ 澳门 ]] 关前街和关后街之间的地段。
据《粤海关志》与《黄埔挂号口图》记载,在黄埔口设有黄埔税馆、夷务所、买办馆和永靖营等机构。清政府当时规定:“凡载洋货入口之外国商船,不得沿江停泊,必须下锚于黄埔。”故粤海关建立后,进广州贸易的外国商船基本都是经 [[ 黄埔古港 ]] 进出。
粤海关澳门关部行台设立后,澳门通往广州的对外贸易运输从陆路改为水路。为鼓励外国商船来华进行贸易,粤海关监督赴澳门巡视时,还会亲自上船丈量 [[ 船舶 ]] ,按地方政府的优惠政策减收货税。1849年,澳门总督亚马留实行扩张殖民政策,拆毁香山县丞衙署,更率兵推倒悬挂在澳门关部行台前的中国旗杆、遣走海关 [[ 官员 ]] ,将关部行台封闭。澳门海关官员被迫迁离,经 [[ 两广总督 ]] 与行台官员基溥相讨,关部行台改设于广州黄埔办公。
=== 发展===
清廷放宽海禁后,准许外商在指定口岸通商后,逐步建立了一套管理外商来华贸易的制度,主要有公行制度和商馆制度。浙江、福建与广东地区盛行海外贸易,人民时常与日本、 [[ 琉球 ]] [[ 东南亚 ]] 各国及 [[ 葡萄牙 ]] 、西班牙与荷兰等西洋各国展开贸易。到 [[ 十八世纪 ]] 还有英国、法国与 [[ 美国 ]] ,其中英国几乎独占对华贸易。西洋各国与日俱增的需要清朝的丝绸、茶叶与甘蔗,然而清朝对西洋事物需求不大,使得中国对外贸易呈现大幅出超的情形。大量银元流入中国,增加货币流通量,刺激物价上涨,促进商业繁荣。在此期间,中国沿海以 [[ 泉州 ]] [[ 漳州 ]] 、厦门、 [[ 福州 ]] 与广州先后崛起,成为贸易大城,操控对外国际贸易。
[[ 乾隆 ]] 二十二年(1757年),由于外商频年不断的掠夺和违法行为,清廷只保留粤海关提供给“西洋”商人作为通商地点<ref>[https://www.sohu.com/a/217835031_100020262 粤海关的前世今生,看这见证着对外贸易史的十两银锭 ],搜狐,2018-01-20 </ref>。到十九世纪, [[ 英国 ]] 在印度种植鸦片,并且大量销往中国。这使得中国对外贸易逆转为入超。鸦片的问题引爆 [[ 鸦片战争 ]] ,中国战败后门户大开。
==收入==
鸦片战争前,粤海常关税收在全国常关中位居第一,年均90多万银两,到乾嘉之际突破百万大关。鸦片战争后,常关衰落,关税剧减。 [[ 咸丰 ]] 四年至 [[ 光绪 ]] 二十六年的税收,粤海常关的税银仅为一口通常时期(乾隆22年-道光20年)的25%左右,而到光绪二十七年,五十里内常关归并粤海新关管理时,粤海常关税收则降至21%。
==视频==
44,50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