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8,631
次編輯
變更
奉仙观
,创建页面,内容为“奉仙观位于中国河南省济源市北海街道荆梁北街,因主体建筑三清大殿用荆木作梁,故又称“荆梁观”,2001年被列为第五批…”
奉仙观位于中国河南省济源市北海街道荆梁北街,因主体建筑三清大殿用荆木作梁,故又称“荆梁观”,2001年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奉仙观始建于唐垂拱元年(685年),唐代二鲁真人(鲁希言、鲁和光)和宋代贺兰栖曾在此修道。现存金、明、清建筑十座,整体建筑坐北朝南,长90.5米,宽45.5米。山门为清代所建,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单檐悬山顶。玉皇殿建于明代,面阔三间,进深四架椽,单檐悬山顶。三清大殿建于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面阔五间,进深七架椽,单檐悬山顶,是减柱造建筑的典型。
==历史沿革==
奉仙观建于唐垂拱元年(公元685年),原名“奉先观”,意为供奉先人之意。奉仙观历代高道辈出,唐代二鲁真人(鲁希言、鲁和光)曾修道于此。
北宋时,著名道士贺兰栖真修道于此,受到宋真宗召见,被敕封为“宗真大师”,并免除奉仙观田地租税,贺兰栖真对奉仙观进行了大规模的增修扩建。金大定二十四年(公元1184年),重修三清大殿。元代初年,道士崇宁葆光大师卫志隐主持奉仙观,重修玉皇殿、三官殿等。
明正统十年(公元1445年),住持道士韩嵩岩重修讲堂。
==布局结构==
清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重修三官殿,重建山门和厢房四座十六间。现存奉仙观坐北朝南,总体平面布局为长方形,南北长90.5米,东西宽45.5米,两进院落,保留金、明、清历代古建筑十座三十间。
奉仙观,依次为山门、玉皇殿、三清大殿,左右两侧为厢房和配殿。其主体建筑三清大殿重建于金大定二十四年(公元1184年),为我国金代建筑的典型代表,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我国著名古建筑专家刘敦桢高度评价此殿“手法豪放,运思奇特”。观内还保留了唐《太上老君石像碑》、北宋《章圣皇帝御制诗并记》和元代《卫公道行之碑》等附属文物二十余件,弥足珍贵。
==建筑特色==
金至清时期古建筑,位于河南省济源市区北海办事处三庄村、创建于唐代垂拱元年(公元685年),距今已有1300余年,因殿中有一荆木梁,故俗称荆梁观。原来建筑很多,占地60余亩,由于种种原因,现仅存山门、玉皇殿、三清大殿、碑亭、东西4座配殿,形成二进院落,南北方向。院虽不大,但布局合理,结构紧凑,北高南低,错落有致,文物价置很高,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奉仙观始建于唐垂拱元年(685年),唐代二鲁真人(鲁希言、鲁和光)和宋代贺兰栖曾在此修道。现存金、明、清建筑十座,整体建筑坐北朝南,长90.5米,宽45.5米。山门为清代所建,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单檐悬山顶。玉皇殿建于明代,面阔三间,进深四架椽,单檐悬山顶。三清大殿建于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面阔五间,进深七架椽,单檐悬山顶,是减柱造建筑的典型。
==历史沿革==
奉仙观建于唐垂拱元年(公元685年),原名“奉先观”,意为供奉先人之意。奉仙观历代高道辈出,唐代二鲁真人(鲁希言、鲁和光)曾修道于此。
北宋时,著名道士贺兰栖真修道于此,受到宋真宗召见,被敕封为“宗真大师”,并免除奉仙观田地租税,贺兰栖真对奉仙观进行了大规模的增修扩建。金大定二十四年(公元1184年),重修三清大殿。元代初年,道士崇宁葆光大师卫志隐主持奉仙观,重修玉皇殿、三官殿等。
明正统十年(公元1445年),住持道士韩嵩岩重修讲堂。
==布局结构==
清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重修三官殿,重建山门和厢房四座十六间。现存奉仙观坐北朝南,总体平面布局为长方形,南北长90.5米,东西宽45.5米,两进院落,保留金、明、清历代古建筑十座三十间。
奉仙观,依次为山门、玉皇殿、三清大殿,左右两侧为厢房和配殿。其主体建筑三清大殿重建于金大定二十四年(公元1184年),为我国金代建筑的典型代表,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我国著名古建筑专家刘敦桢高度评价此殿“手法豪放,运思奇特”。观内还保留了唐《太上老君石像碑》、北宋《章圣皇帝御制诗并记》和元代《卫公道行之碑》等附属文物二十余件,弥足珍贵。
==建筑特色==
金至清时期古建筑,位于河南省济源市区北海办事处三庄村、创建于唐代垂拱元年(公元685年),距今已有1300余年,因殿中有一荆木梁,故俗称荆梁观。原来建筑很多,占地60余亩,由于种种原因,现仅存山门、玉皇殿、三清大殿、碑亭、东西4座配殿,形成二进院落,南北方向。院虽不大,但布局合理,结构紧凑,北高南低,错落有致,文物价置很高,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