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台州府城墙

增加 4,462 位元組, 4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台州府城墙位于中国浙江省临海市,2001年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景点称作临海江南长城旅游区,是国家4A级…”
台州府城墙位于中国浙江省临海市,2001年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景点称作临海江南长城旅游区,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

临海为原台州府治所,其城墙始筑于南朝,重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年间,其瓮城建于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平面呈方形,周长6287米,西、南二面临江段长2370米,东墙1615米于1956年拆除,北墙2300米位于山脊线上,为20世纪90年代在原墙基上重修。

==景点简介==

台州府城座落在临海市老城区,亦即临海城。“台州府城墙”始建于何时,史书与方志均无确切的说法,唯南宋临海陈耆卿《嘉定赤城志·叙山》中载:“大固  山,一名龙顾山,在(临海)州西北三百步。高八十丈,周回五里。按旧经,晋隆安末,孙恩为寇,刺史辛景于此凿堑守之,恩不能犯,遂以大固、小固名山。《壁记序》云:‘隋平陈,并临海镇于大固山,以千人护其城。’则得名旧矣”。《辞海》:说“旧城相传为辛景抵御孙恩所筑”。《辞源》认为:“东晋时郡守辛景于临海大固山筑子城以拒孙恩”。从临海的历史而言,东晋时,已经有临海郡、临海县的行政区划。很显然,东晋元兴元年(402年)辛景在大固山上的军事防卫工程为后来的台州府城奠定了基础。可以这么说,台州府城墙的雏形就在那时形成的。 台州府城大体上呈四方形,城墙东南西三面平地而建,北面蜿蜒跨建于大固山山脊。东面城墙“……自小鉴湖,循清心岭而南,萦抱旧放生池,直接城山岭古通越门土地庙处”(宋·陈耆卿《嘉定赤城志》),长约二千余米。南面城墙始自今灵江大桥以东,由巾山南麓沿江而上至镇宁门;西面城墙由镇宁门折而北上至朝天门;两面城墙约长二千五百米。北面城墙则自朝天门沿大固山北上蜿蜒至山之东端,长约二千三百米。宋时曾对城墙作过实测,王象祖《重修子城记》的记载是“大城东、西、南三面为丈二千四百有奇,州后北山城为丈九百有奇”(宋?陈耆卿《嘉定赤城志》)。这与旧称城墙“周回一十八里,长二千四百九丈,高一丈八尺,阔一丈二尺”基本上相吻合。民国初年也曾对城墙作过测量,周回长度为“二千一百三十丈”(项士元《景藜阁日记》)。今实测为6000余米,四面城墙除东面城墙于1956年被拆外,余基本保存完好。  台州府城除子城二门外,原有古城门七道,东面一,西南二面六。分别为东崇和门、东南靖越门;南兴善门、镇宁门,西南丰泰门,西括苍门、朝天门。各门之上原都有  城楼,其中崇和门城楼名“惠风”,靖越门城楼名“靖越”,兴善门城楼曰“超然”,镇宁门城楼曰“神秀”,丰泰门城楼谓“霞标”,括苍门城楼谓“集仙”,朝天门城楼称“兴公”。七门中,西南面的丰泰门和括苍门因防洪的需要早已被堵塞。而东面的崇和门,则在五十年代被拆,同时被拆的还有城门外的吊桥。崇和门也是七门中唯一使用吊桥的城门。其它的靖越、兴善、镇宁、朝天四门,及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增筑的瓮城,基本上保存完好。台州府城除保留有四座城门外,尚保存“马面”六个。所谓“马面”,是指城墙中向外突出的附着墩台,因为它形体修长,如同马的脸面,故名。“马面”之设,既增强了城墙墙体的牢固性,又在城池的军事防御中得以消除战场上的死角,因此作用巨大。台州府城墙上的“马面”,因东面城墙已毁,原有的数目已不得而知。而保存下来的“马面”都在镇宁门以西至朝天门一带,由于这些“马面”把靠江上游方向的一面做成斜面或弧面,其中二个甚至把临江一面与江上游一面相合而成一个弧面。因此,就与一般古城上传统的“马面”有了明显的不同。六个“马面”的独特形制,注定了台州府城墙的特殊性,即具有军事和防洪的双重功能。这是其它古城尤其是北方古城所没有的,“可称得上是一个伟大的创造,全国罕见”(罗哲文《历史文化名城临海·序》)。
128,81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