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蔡阿信

增加 8,778 位元組, 6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Infobox Person | name = 蔡阿信<br/><small>''Chhoà A-sìn''<small> | image = 臺灣第一位女醫師蔡阿信 First Female Taiwanese Medical Doctor Tsai A-Hsin…”
{{Infobox Person
| name = 蔡阿信<br/><small>''Chhoà A-sìn''<small>
| image = 臺灣第一位女醫師蔡阿信 First Female Taiwanese Medical Doctor Tsai A-Hsin in 1934.jpg
| image_size = 200px
| caption = 1934年,於臺中開設的清信醫院正門與其教授的助產士學員等合影
| birth_date = 1899年
| birth_place = {{TWN-JPN}}[[臺北縣 (日治時期)|臺北縣]][[臺北辨務署]][[艋舺]]
| death_date = 1990年3月5日
| death_place = {{CAN}}[[溫哥華]]
| occupation = 醫師
| office =
| term_start =
| term_end =
| spouse = [[彭華英]](1924年10月11日─1933年,離異)<br/>吉卜生(1949年─1990年,逝世)
| children =
}}
'''蔡阿信'''({{bd|1899年||1990年|3月5日}}),生於[[臺灣]][[臺北]][[艋舺]],是臺灣近代第一位受到完整[[現代醫學]]訓練的女醫師。

== 生平 ==
===早年求學經歷===
出生於[[台灣日治時期|臺灣日治時期]]1899年。生父在她五歲時過世,母親擬將她送給一位牧師當[[童養媳]],但她卻自己從[[大龍峒]]走回[[艋舺]]母親家。這樣的事情發生了兩次之後,領養人放棄領養,母親也只好將她留在身邊。後來母親再嫁,繼父對她仍疼愛有加。母親要幫她[[纏足]],繼父不忍她半夜痛苦哀號,要求她母親別再幫她纏足。阿信六歲時上[[私塾]]學習漢文,由於記性好,一個月就背完[[三字經]]。八歲時到「大稻程公學校」唸書,學[[日文]],由於她的眼睛又圓又大,同學就為她取一個外號叫「大目仔」。同學中女生只有兩個,其餘都是男生,常受男生的欺負,其中一個女孩子被欺負得不敢再來上學,最後只剩下阿信一個女生。學校的[[日本]][[老師]]非常疼愛阿信,為免於阿信放學路上受男同學欺負,常常親自送她回家。

十二歲進入基督教創立的臺灣第一所女子中學「淡水女學校」(臺灣北部[[基督教長老教會]]女學堂),是第一屆的學生,也是全校最小的學生,但物理、數學及英文都學的很好。十八歲畢業時,學校[[加拿大]]籍女老師建議阿信到[[日本]]醫校進修。母親起先反對,覺得女孩子自己一人到遙遠的異地太危險,恐怕會惹來一些閒言閒語;鄰人也反對,覺得女孩子念那麼多書幹嘛。但阿信仍執意要去,「別人越反對,越激起她的決心,非達目的,不肯罷休。」

在日本一所教會創立的女子學校「立教高等女學校」(現「[[立教女學院]]」)修習兩年的日文之後,阿信在1917年<ref name = "lau">{{cite book|title=臺灣今古談|date=1930-11-30|author=劉克明|publisher=新高堂書店}}</ref>進入日本唯一的一所「[[東京女子醫學專門學校]]」(現「[[東京女子醫科大學]]」)。由於課業繁重,她只有拼命苦讀,有時也會突然疲倦和懈怠,覺得自己何必如此賣力吃苦?學醫第三年上[[解剖學]],要暗記人體器官幾千、幾百種拉丁文名詞,而且要面對那具令人毛髮直豎的屍體動刀解剖,還得和屍體廝守達一、兩個月之久,剛開始連續三個晚上都會做惡夢。

當時留日的臺灣學生只有一百多名,其中女生只有兩、三個。第一次參加留日臺灣同學會,竟然找不到半個女同學,全部都是男生,眾人目光灼灼,令阿信非常羞赧。但也因為這個機會,阿信認識了幾位後來參與臺灣民族運動的熱血青年,其中有一位叫[[彭華英]],後來回臺灣後,經[[蔣渭水]]的媒說,成為阿信的丈夫。阿信在日本求學時,曾親眼目睹臺灣留日學生在街頭抗議遊行,他們喊出[[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臺灣應有自己的議會]]等等,阿信並沒有參與,因為她母親在她離臺前特別再三叮嚀她不要管政治。

===學成歸國===
1921年阿信學成返臺,回臺當天許多臺灣記者前來基隆港,採訪這臺灣第一位日本科班出身的女醫師。隔天報紙斗大的標題寫著「萬綠叢中一點紅」來形容這位女醫師,有的標題寫著「[[華陀]]再世,見面病除」。連她從日本穿回臺灣的衣服,不久也有幾家成衣店仿做出售,在街上流行了起來。

阿信的專長是婦科,但當時的大醫院一時沒缺,她便先到一位眼科醫師那裡實習。眼科醫師給她上的第一課是要她先帶眼罩躺在床上三天,當作自己是失明的人,體會眼疾病人的痛苦與不便。所以第一堂課她所學習到的是「[[同理心]]」與「[[同情心]]」。對她日後行醫有深遠的影響。

===行醫救世===
1924年阿信在臺北[[日新町]]自宅開業,同年與[[彭華英]]結婚。1926年在[[臺中]]開業,醫院名為「清信醫院」(位於臺中州臺中市橘町一丁目12番地),其丈夫協助財物行政事宜,收費原則是:富者多收,貧者少收,赤貧免費,赤貧的產婦生完小孩之後,還免費贈送兩套嬰兒衫和幾罐鷹煉乳。然而這些受恩惠的窮人,常常就拿自己家裡種的菜或養的雞、鴨等送給阿信以示謝意。醫院附設「清信產婆學校」,每半年招收30個學生,每期一年,食宿在醫院。如此,每年畢業60個學生,不到幾年,便有二、三百個受過專業訓練的產婆遍佈全臺灣。

蔣渭水過世後,同時臺灣知識分子反日運動受挫,阿信先生開始與酒肉朋友混日子。同時有人笑他不自己獨自創業,卻在家幫老婆,他的自尊心嚴重受創,兩人感情日漸疏遠。後來因日本警察不斷跟蹤,彭華英於是遠赴中國,不久認識一[[京劇]]花旦,與阿信結束關係。

1937年日本開始對外發動大東亞解放戰爭,臺灣被捲入,情勢逐漸危急,因許多人怕女兒學醫之後被日本人徵調戰場,產婆學校學生越來越少,醫院經營越來越不穩定,因此阿信決定把醫院和學校收起,於1938年經由日本前往[[美國]]遊學,曾在[[哈佛大學]]等著名學府的[[醫學院]]研究。

1941年阿信接受加拿大基督教長老會婦女傳教協會的邀請,前往加拿大訪問,因[[太平洋戰爭]]爆發,返臺受阻,就職於當地聖文生醫院,因具有[[日僑]]身分,加國政府委派前往史羅肯日僑[[集中營]]擔任駐營醫師。[[二次世界大戰]]結束,阿信終於能夠在1946年返臺。

===旅居加拿大===
然而1947年,臺灣發生[[二二八事變]],阿信對[[國民政府]]治理下的臺灣深感失望,1949年,阿信與[[英國裔|英裔]][[加拿大國籍|加藉]]的[[吉卜生強]][[老師]]在臺灣結婚,四年後便離開臺灣與吉卜生牧師在加拿大[[溫哥華]]定居。

1979年,蔡阿信終於得以返臺探親。1980年率先捐出她畢生的積蓄,以86歲高齡與朋友共同成立了[[至誠服務基金會]],專為寡婦提供精神關懷和保健諮詢,為孤立無偶的老婦人貢獻許多心力。

===辭世===
九十一歲時,住進加拿大的醫院做長期療養。1990年與世長辭,享壽91歲。

== 文學中的蔡阿信 ==
[[東方白]]的[[大河小說]]《[[浪淘沙 (小說)|浪淘沙]]》,書中的主角女醫師「丘雅信」的原型就是源自蔡阿信。

== 影劇中的蔡阿信 ==
而[[民視]]亦於2005年將《浪淘沙》改編製作成由[[葉歡]]主演「丘雅信」的週日十點檔《[[浪淘沙 (電視劇)|浪淘沙]]》。內容同為敘述蔡阿信女士坎坷卻不凡的一生。

==參考文獻==
{{reflist}}

==相關條目==
*日治時期臺灣各行各業的傑出女性,目前已知的有:[[許世賢]]、[[王香禪]]、[[蔡碧吟]]、'''蔡阿信'''、[[黃金川]]、[[郭娘]]、[[張李德和]]、[[純純 (歌手)|純純]]、[[愛愛 (歌手)|愛愛]]、[[林是好|林氏好]]、[[王芷香]]、[[楊千鶴]]等人。

== 外部連結 ==
{{commonscat|Tsai Ah-hsin}}
*[http://www.pts.org.tw/~web01/female/w2.htm 公視【飛越2000】系列—世紀女性‧臺灣第一]
*[https://web.archive.org/web/20080423042531/http://www.tipi.com.tw/taiwanhistory_detail.php?twhis_type=2&twhis_id=138 玉山社,星月書坊─蔡阿信]
*[http://herhistory.ith.sinica.edu.tw/Story13.html 從穩婆到產婆—臺灣專業助產婦養成計畫]
*[http://the.nmth.gov.tw/nmth/zh-TW/Item/Detail/e70640e9-6173-4943-9747-3a2526ca2565 斯土斯民-臺灣的故事---蔡阿信]

{{DEFAULTSORT:T蔡}}
{{Portal bar|台灣|加拿大|醫學|人物}}
[[Category:臺灣婦產科醫師]]
[[Category:台灣日治時期醫師]]
[[Category:女性醫師]]
[[Category:淡江中學校友]]
[[Category:閩南裔臺灣人]]
[[Category:台北市人]]
[[Category:蔡姓]]
21,45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