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3
次編輯
變更
格里格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爱德华·格里格(| 外文名 = Edvard Grieg ,1843年| 图像 = [[File:爱德华·格里格.jpg|有框|右|爱德华·格里格]]|缩略图|center|[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44111246671&di=359a7812ec576e1ea726fe4ef114f6a9&imgtype=0&src=http%3A%2F%2Fwww.szhuodong.com%2Fuploadfile%2F2017%2F0424%2F20170424033645738.jpg原图链接] [https://image.baidu.com/search/detail?ct=503316480&z=0&ipn=d&word=%E7%88%B1%E5%BE%B7%E5%8D%8E%C2%B7%E6%A0%BC%E9%87%8C%E6%A0%BC&step_word=&hs=0&pn=6&spn=0&di=185201175610&pi=0&rn=1&tn=baiduimagedetail&is=0%2C0&istype=0&ie=utf-8&oe=utf-8&in=&cl=2&lm=-1&st=undefined&cs=1883768691%2C3131759468&os=1616085560%2C4155461722&simid=4166261644%2C945586010&adpicid=0&lpn=0&ln=346&fr=&fmq=1544101128697_R&fm=&ic=undefined&s=undefined&hd=undefined&latest=undefined©right=undefined&se=&sme=&tab=0&width=undefined&height=undefined&face=undefined&ist=&jit=&cg=&bdtype=0&oriquery=&objurl=http%3A%2F%2Fwww.szhuodong.com%2Fuploadfile%2F2017%2F0424%2F20170424033645738.jpg&fromurl=ippr_z2C%24qAzdH3FAzdH3Fooo_z%26e3Bfzi7515g2_z%26e3Bv54AzdH3Fip4sAzdH3Fda80AzdH3F33fz_a9d9AzdH3Fdn980_z%26e3Bip4s&gsm=0&rpstart=0&rpnum=0&islist=&querylist=&selected_tags=0 来自百度图片]]]| 图像说明 = 爱德华·格里格 |center| 出生日期 = {{birth date|1843|06|15}} | 逝世日期 = {{Death date and age|1843|06|15|1907 年), |09|04}} | 国籍 = 挪威 | 职业 = 艺术 作曲家 ,19世纪下半叶挪威民族乐派代表人物。1843年6月15日格里格生于卑尔根的商人家庭,1907年9月4日卒于同地。6岁随母学钢琴,得到音乐启蒙教育。经著 | 知 名 小提琴家O.布尔推荐,1858~1862年在莱比锡音乐学院学习。毕业后,在卑尔根举行首次 作品 音乐会。1863~1866年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活动,与 = 《 挪威 山区 民 族音乐的倡导者音乐家R.诺拉克等人共创"尤特皮"音乐社,创作并介绍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 间曲调》<br> 《挪威 民 族音乐。间叙事曲曲调》 <br>}}
爱德华·葛里格
Edvard Grieg
1843年6月15日
1907年9月4日
艺术 作曲家
莱比锡音乐学院
他的创作主要是钢琴抒情小品和声乐作品(包括百余首抒情独唱曲)。如歌曲《来自祖国》 (1894),以淳朴的民间曲调,表达了对祖国真挚的感情,钢琴曲《祖国之歌》(1868),以古挪威民间叙事歌的庄严风格,赞颂了民族历史的光荣,诗人比昂松特为此曲配上《前进!这是我们先辈们的战斗呼唤》的诗篇,借颂扬祖先的业绩,为现实的民族独立斗争呐喊。在合唱《水手之歌》 (1868)、 《乡土在望》 (1870)和许多民族题材的作品里,都以鲜明的民族情调表达了维护民族尊严和争取独立的愿望,适应了当时挪威历史发展的潮流,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意义。
在格里格的创作题材中,最突出的是以音乐表现了北国挪威壮丽、俊秀的自然风貌,农村山区的民间生活和童话传说中的奇幻形象。如以民间歌曲、舞曲为素材写的钢琴曲《挪威民间生活素描》 (1871)、 《挪威农民舞曲》 (1903)等,特别是最能代表他的创作特点的钢琴抒情小品(共66首,分别编为10集发表)。在这些作品里,通过民间音调和精雕细刻的艺术提炼,借景物抒情,把挪威的大自然和民间生活乃至神话世界,都描绘成一幅幅色彩瑰丽、风格质朴的音乐水彩画。其中,出色地再现了挪威民间节日和农村婚礼的欢乐场面,响彻着典型的挪威民间舞曲哈林、斯普林的热情奔放和活泼的旋律,艺术地模拟出西部峡湾地区民间提琴手拉奏的五度和弦音响和山区牧民的牧牛歌调,也生动地爱德华·格里格作品 刻划了民间童话里山妖、风精、侏儒等奇幻形象。在民族风格的探索上(如民间乐汇、调式的运用、民族色彩性的和声配置、民间舞曲特定的节奏音型等),都取得了丰富的经验。
在许多以个人精神生活为题材的抒情歌曲里,格里格表达了人生的悲欢离合之情,歌颂了爱情、母爱和友谊,为"消逝的日子"写过叹惜的哀调,为"孤独的流浪汉"唱出了同情的短歌。如在《我爱你》 (1864)、 《茅舍》 (1869)、 《游吟艺人之歌》 (1876) 《母亲的忧伤》 (1868)等形象单一并具有随笔性的浪漫抒情歌曲里,他着力于细腻的心理刻划和独具一格的艺术意境,笔调简洁,形象真切,渗透着强烈的挪威民族的浪漫主义感情色彩,具有动人的艺术魅力。
1874~1875年间,格里格为H.易卜生的幻想诗剧《培尔·金特》写过2段音乐,后来选出8首重新配器,分别编为两部管弦乐组曲,成为脍炙人口的世界名曲。戏剧原著采用挪威民间传说,通过青年农民彼尔所经历的光怪陆离的冒险生活(如战胜山魔、掠财致富、异国漫游等),嘲讽了追求权力与金钱的私欲,讴歌了淳朴、自然的生活理想。格里格还为戏剧写了一系列充满诗情画意、色调丰富的配乐。如《晨景》中音乐如一股凉爽的清泉,在一片安谥的田园气氛中,衬托着太阳破云而出的晨曦美景,颤动着生机勃勃的大自然脉动; 《山魔的大厅》中那种狂暴粗野、咄咄逼人的音乐给人难忘的怪诞印象; 《奥塞之死》是彼尔在弥留的母亲床前的1899年,56岁的格里格与44岁的妻子Nina Grieg(女高音歌手) 挽歌,忧伤的旋律如长眠前最后的呼吸和生命的慢慢衰亡;而《索尔维格之歌》则是全部配乐中的杰作,它以晶莹透彻婀娜多姿的民歌风格,刻划了索尔维格温顺、纯洁的性格和心灵。此外,在一些充满异国情调的音乐片断里,如具有典型东方特色的《阿拉伯舞曲》,既文雅轻盈又热情奔放的《阿尼特拉舞曲》 ,都由于绚丽多彩的配器色调而独具魅力。
他的具有卓越艺术成就和民族特点的作品,还有早期创作的 [[ 《a小调钢琴协奏曲》 ]] (1868),弦乐曲《两首悲调》 (《创伤》和《晚春》,1881_)、G大调《第二小提琴奏鸣曲》 (1867)、c小调《第三小提琴奏鸣曲》 (1887)、《g小调弦乐四重奏》 (1877~1878)、 《e小调钢琴奏鸣曲》 (1865)。为纪念丹麦民族戏剧奠基者、戏剧家L.H.B.霍尔堡写的《霍尔堡康塔塔》和钢琴组曲《霍尔堡时代》 (1884,曾改编成弦乐组曲);以民歌主题写成的标题幻想性小品《g小调钢琴叙事曲》 (1876)等,这些作品都体现了格里格在钢琴抒情小品里的思想情趣和清新的格调。
在法国印象派新世界之声研讨会上,许多音乐研究者们指出了格里格晚期作品的重要意义。1926年2月,墨里斯.拉维尔访问奥斯陆时说:"我所在的法国作曲家阶层已经强烈地被他的音乐所吸引。除了德彪西还没有一个作曲家象格里格这样能引起我的共鸣。"贝拉.巴托克,这位曾试图在民乐基础上革新二十世纪音乐形式的作曲家,也同样感受到了格里格钢琴改编曲的巨大冲击力。 代表作为交响组曲《培尔·金特》。柴可夫斯基、西贝柳斯、德彪西等都曾受到他的影响。他在挪威威望很高,逝世后受到国葬。
格里格应邀为易卜生的诗剧 《培尔·金特》 所写的配乐,完成于1874至1875年间,但他从配乐中选编的两套组曲(各分四段),却到1888和1891年才先后编出。这两部组曲都是曲作者格里格的代表作品。戏剧《培尔·金特》 虽然不是挪威著名文学家、剧作家易卜生的代表作,但在作者的全部剧作中却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易卜生的诗剧《培尔·金特》大量采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塑造了一系列扑朔迷离的梦幻境界和形象,剖析了当时挪威上层社会的极端利己主义,同时又触及了当时世界上的许多重大政治事件。 关于易卜生的这部诗剧, 格里格曾在他《第二组曲》的扉页概括作了这样的说明:"培尔·金特是一个病态地沉溺于幻想的角色,成为权迷心窍和自大狂妄的牺牲品。 年轻时,他就有很多粗野、鲁莽的举动, 经受着命运的多次捉弄。培尔·金特离家出走,在外周游一番之后,回来时已经年老,而回家途中又遇翻船,使他像离家时那样一贫如洗。在这里,他年轻时代的情人,多年来一直忠诚于他的索尔维格来迎接他,他筋疲力尽地把脸贴在索尔维格的膝盖上,终于找到了安息之处。" 尽管第二组曲中的 《索尔维格之歌》确属杰作,但总的说来还是《第一组曲》更为流行。 选入两套组曲的八首乐曲,只按音乐的要求编排,完全不受原剧情节发展的牵制。
作于1881年,是作者所作的由四首舞曲组成的集成曲中的第二首,原为四手联弹钢琴曲,同年被改编为钢琴独奏曲及管弦乐曲,广为流传(片段1)。 乐曲采用"ABA"三部曲式,A大调,小快板,2/4拍。 主题A具有跳跃般的旋律音型,合着从容而庄重的节奏,形成了轻松而又安详的气氛。 这一主题反复一遍之后,突然加快速度,用较强的音响奏出了对比鲜明的中间部主题B,这一采用升f小调的主题粗犷而富于激情,使乐曲形成了热烈的高潮。B段音乐虽与A段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但其主题素材之间却有着密切的关系。 最后,乐曲再现开头部分(A段),在平稳而轻松的气氛中结束。
"特罗德豪根"又名"巨人山",是一座位于卑尔根鱼市场中心左前方小山顶上的木制建筑。有个室内乐演奏厅。
格里格故居在离卑尔根市区几十公里之外的特罗豪根。格里格故居是一幢北欧传统的上下两层的全木结构楼房,主体为白色,门、窗、屋檐饰以淡绿,简朴而明丽。这里的一切都保持着格里格生前的原貌。连钢琴上摆放的格里格热爱的母亲和妻子的照片框也与原先的位置一毫不差。那架创造并演奏过世上最为美妙的音乐的钢琴依然光可鉴人,似乎岁月无痕。格里格在63岁时完全归返自然。他和他的妻子都葬在屋前山坡下一处陡峭的崖壁中间,面对大海和夕阳。 挪威人在歌里唱道:最好别跟山妖找麻烦,当你在森林和水边逍遥,要记住黑
夜你并不是独身一人,除你之外还有许多山妖可以非常肯定地说,山妖是挪威民间和国家艺术的灵感的源泉,山妖给挪威一代一代艺术家注入了无穷无尽的想像的活力。在挪威,最典型的唯一标志性的张贴画和工艺品,便是这些长毛的、衣着褴褛的、丑陋的却无一不让你爱不释手的山妖。 挪威人每年都要在格里格的忌日到这里举行纪念活动,每次都由国王主持。 内部装饰格里格故居内部装饰 格里格故居内部格里格故居内部挪威伟大的作曲家爱‧格里格生於1843年,去世於1907年。他在德国的莱比锡音 乐学院上的大学。毕业后致力于北欧民间音乐研究,同时创办音乐演出团体。在艺术倾向上,坚持发扬民族音乐,同学院派对抗。除从事创作外,经常在国内外演奏自己的作品。他在政治上是民主主义者和爱国主义者。作品大多以风俗生活、北欧民间传说、文学著作和自然景物为题材,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是挪威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同时是享誉世界的浪漫主义音乐家。[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