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格里格

移除 3,058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爱德华·格里格(| 外文名 = Edvard Grieg ,1843年| 图像 = [[File:爱德华·格里格.jpg|有框|右|爱德华·格里格]]|缩略图|center|[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44111246671&di=359a7812ec576e1ea726fe4ef114f6a9&imgtype=0&src=http%3A%2F%2Fwww.szhuodong.com%2Fuploadfile%2F2017%2F0424%2F20170424033645738.jpg原图链接] [https://image.baidu.com/search/detail?ct=503316480&z=0&ipn=d&word=%E7%88%B1%E5%BE%B7%E5%8D%8E%C2%B7%E6%A0%BC%E9%87%8C%E6%A0%BC&step_word=&hs=0&pn=6&spn=0&di=185201175610&pi=0&rn=1&tn=baiduimagedetail&is=0%2C0&istype=0&ie=utf-8&oe=utf-8&in=&cl=2&lm=-1&st=undefined&cs=1883768691%2C3131759468&os=1616085560%2C4155461722&simid=4166261644%2C945586010&adpicid=0&lpn=0&ln=346&fr=&fmq=1544101128697_R&fm=&ic=undefined&s=undefined&hd=undefined&latest=undefined&copyright=undefined&se=&sme=&tab=0&width=undefined&height=undefined&face=undefined&ist=&jit=&cg=&bdtype=0&oriquery=&objurl=http%3A%2F%2Fwww.szhuodong.com%2Fuploadfile%2F2017%2F0424%2F20170424033645738.jpg&fromurl=ippr_z2C%24qAzdH3FAzdH3Fooo_z%26e3Bfzi7515g2_z%26e3Bv54AzdH3Fip4sAzdH3Fda80AzdH3F33fz_a9d9AzdH3Fdn980_z%26e3Bip4s&gsm=0&rpstart=0&rpnum=0&islist=&querylist=&selected_tags=0 来自百度图片]]]| 图像说明 = 爱德华·格里格 |center| 出生日期 = {{birth date|1843|06|15}} | 逝世日期 = {{Death date and age|1843|06|15|1907 年), |09|04}} | 国籍 = 挪威 | 职业 = 艺术 作曲家 ,19世纪下半叶挪威民族乐派代表人物。1843年6月15日格里格生于卑尔根的商人家庭,1907年9月4日卒于同地。6岁随母学钢琴,得到音乐启蒙教育。经著 | 知 小提琴家O.布尔推荐,1858~1862年在莱比锡音乐学院学习。毕业后,在卑尔根举行首次 作品 音乐会。1863~1866年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活动,与 = 《 挪威 山区 族音乐的倡导者音乐家R.诺拉克等人共创"尤特皮"音乐社,创作并介绍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 间曲调》<br> 《挪威 族音乐。间叙事曲曲调》 <br>}}
<big>'''爱德华·格里格(Edvard Grieg,1843年-1907年)'''</big>,挪威作曲家,19世纪下半叶挪威民族乐派代表人物。1843年6月15日格里格生于卑尔根的商人家庭,1907年9月4日卒于同地。6岁随母学钢琴,得到音乐启蒙教育。经著名小提琴家O.布尔推荐,1858~1862年在莱比锡音乐学院学习。毕业后,在卑尔根举行首次作品音乐会。1863~1866年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活动,与挪威民族音乐的倡导者音乐家R.诺拉克等人共创"尤特皮"音乐社,创作并介绍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民族音乐。 == 基本信息==  ''' 中文名称'''
爱德华·葛里格
''' 外文名称'''
Edvard Grieg
''' 国籍''' 挪威
''' 出生日期'''
1843年6月15日
''' 逝世日期'''
1907年9月4日
''' 职业'''
艺术 作曲家
''' 毕业院校'''
莱比锡音乐学院
''' 代表作品''' [[ 《挪威山区民间曲调》]];《挪威民间叙事曲曲调》 性别
== 个人简介==挪威最杰出的作曲家,生于卑尔根,15岁时去德国莱比锡音乐学院学习。后去哥本哈根从加德为师 。1864年1891 。1891 年48岁的格里格 结识了作曲家里夏德·诺德拉克后,共同从事研究挪威民间音乐的工作。1867年创办了挪威音乐学校,根据挪威诗词创作了具有独特风格的抒情歌曲,整理改编民间歌曲。其妻歌唱家尼娜是他作品最好的解释者。他能巧妙地将主题用古典结构形式和现实的传统音调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从而使它与真正的民间音乐难以分辨。
折叠编辑本段 == 音乐经历==格里格一生经历了挪威民族独立运动高涨的年代,具有进步的民主爱国思想。他沿着布尔、诺拉克等人开创的道路,努力钻研民间音乐,作曲家L.M.林德曼搜集出版的《挪爱德华·格里格作品 威山区民间曲调》 《挪威民间叙事曲曲调》等集子,成为他创作的音调源泉。在创作实践中,他借鉴欧洲各国音乐传统,特别是19世纪以来浪漫主义音乐发展的成果,通过对民族历史的歌颂,对祖国大自然和民间生活的艺术感受,创作出具有挪威民族特色和浓厚乡土气息的音乐。
他的创作主要是钢琴抒情小品和声乐作品(包括百余首抒情独唱曲)。如歌曲《来自祖国》 (1894),以淳朴的民间曲调,表达了对祖国真挚的感情,钢琴曲《祖国之歌》(1868),以古挪威民间叙事歌的庄严风格,赞颂了民族历史的光荣,诗人比昂松特为此曲配上《前进!这是我们先辈们的战斗呼唤》的诗篇,借颂扬祖先的业绩,为现实的民族独立斗争呐喊。在合唱《水手之歌》 (1868)、 《乡土在望》 (1870)和许多民族题材的作品里,都以鲜明的民族情调表达了维护民族尊严和争取独立的愿望,适应了当时挪威历史发展的潮流,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意义。
在格里格的创作题材中,最突出的是以音乐表现了北国挪威壮丽、俊秀的自然风貌,农村山区的民间生活和童话传说中的奇幻形象。如以民间歌曲、舞曲为素材写的钢琴曲《挪威民间生活素描》 (1871)、 《挪威农民舞曲》 (1903)等,特别是最能代表他的创作特点的钢琴抒情小品(共66首,分别编为10集发表)。在这些作品里,通过民间音调和精雕细刻的艺术提炼,借景物抒情,把挪威的大自然和民间生活乃至神话世界,都描绘成一幅幅色彩瑰丽、风格质朴的音乐水彩画。其中,出色地再现了挪威民间节日和农村婚礼的欢乐场面,响彻着典型的挪威民间舞曲哈林、斯普林的热情奔放和活泼的旋律,艺术地模拟出西部峡湾地区民间提琴手拉奏的五度和弦音响和山区牧民的牧牛歌调,也生动地爱德华·格里格作品 刻划了民间童话里山妖、风精、侏儒等奇幻形象。在民族风格的探索上(如民间乐汇、调式的运用、民族色彩性的和声配置、民间舞曲特定的节奏音型等),都取得了丰富的经验。
在许多以个人精神生活为题材的抒情歌曲里,格里格表达了人生的悲欢离合之情,歌颂了爱情、母爱和友谊,为"消逝的日子"写过叹惜的哀调,为"孤独的流浪汉"唱出了同情的短歌。如在《我爱你》 (1864)、 《茅舍》 (1869)、 《游吟艺人之歌》 (1876) 《母亲的忧伤》 (1868)等形象单一并具有随笔性的浪漫抒情歌曲里,他着力于细腻的心理刻划和独具一格的艺术意境,笔调简洁,形象真切,渗透着强烈的挪威民族的浪漫主义感情色彩,具有动人的艺术魅力。
1874~1875年间,格里格为H.易卜生的幻想诗剧《培尔·金特》写过2段音乐,后来选出8首重新配器,分别编为两部管弦乐组曲,成为脍炙人口的世界名曲。戏剧原著采用挪威民间传说,通过青年农民彼尔所经历的光怪陆离的冒险生活(如战胜山魔、掠财致富、异国漫游等),嘲讽了追求权力与金钱的私欲,讴歌了淳朴、自然的生活理想。格里格还为戏剧写了一系列充满诗情画意、色调丰富的配乐。如《晨景》中音乐如一股凉爽的清泉,在一片安谥的田园气氛中,衬托着太阳破云而出的晨曦美景,颤动着生机勃勃的大自然脉动; 《山魔的大厅》中那种狂暴粗野、咄咄逼人的音乐给人难忘的怪诞印象; 《奥塞之死》是彼尔在弥留的母亲床前的1899年,56岁的格里格与44岁的妻子Nina Grieg(女高音歌手) 挽歌,忧伤的旋律如长眠前最后的呼吸和生命的慢慢衰亡;而《索尔维格之歌》则是全部配乐中的杰作,它以晶莹透彻婀娜多姿的民歌风格,刻划了索尔维格温顺、纯洁的性格和心灵。此外,在一些充满异国情调的音乐片断里,如具有典型东方特色的《阿拉伯舞曲》,既文雅轻盈又热情奔放的《阿尼特拉舞曲》 ,都由于绚丽多彩的配器色调而独具魅力。
他的具有卓越艺术成就和民族特点的作品,还有早期创作的 [[ 《a小调钢琴协奏曲》 ]] (1868),弦乐曲《两首悲调》 (《创伤》和《晚春》,1881_)、G大调《第二小提琴奏鸣曲》 (1867)、c小调《第三小提琴奏鸣曲》 (1887)、《g小调弦乐四重奏》 (1877~1878)、 《e小调钢琴奏鸣曲》 (1865)。为纪念丹麦民族戏剧奠基者、戏剧家L.H.B.霍尔堡写的《霍尔堡康塔塔》和钢琴组曲《霍尔堡时代》 (1884,曾改编成弦乐组曲);以民歌主题写成的标题幻想性小品《g小调钢琴叙事曲》 (1876)等,这些作品都体现了格里格在钢琴抒情小品里的思想情趣和清新的格调。
在法国印象派新世界之声研讨会上,许多音乐研究者们指出了格里格晚期作品的重要意义。1926年2月,墨里斯.拉维尔访问奥斯陆时说:"我所在的法国作曲家阶层已经强烈地被他的音乐所吸引。除了德彪西还没有一个作曲家象格里格这样能引起我的共鸣。"贝拉.巴托克,这位曾试图在民乐基础上革新二十世纪音乐形式的作曲家,也同样感受到了格里格钢琴改编曲的巨大冲击力。 代表作为交响组曲《培尔·金特》。柴可夫斯基、西贝柳斯、德彪西等都曾受到他的影响。他在挪威威望很高,逝世后受到国葬。
折叠编辑本段 == 著名作品折叠a小调钢琴协奏曲这首乐曲具备格里格音乐的一切魅力,诸如饱含挪威民谣风格的清纯旋律,以爱德华·格里格作品 及新奇的和弦、轻妙的节奏等。乐曲素材新颖,生气蓬勃而洋溢着青春的活力。作者本身就是钢琴高手,因此充分发挥了这一乐器的性能,形成了十分自由奔放而多彩多姿的风格,在钢琴技巧上则接近李斯特。本曲虽然在曲式方面因循传统,但在许多细微末节处,却有各种新颖的创意,在第三乐章内更可以看到相当自由的发展。全曲的基调属于典型的浪漫性质,充满了北欧大自然中苍郁而森林茂密的群山所孕育出来的清丽脱俗、色泽深浓的"斯堪第纳维亚情调"。 ◆全曲共分三个乐章: ◇第一乐章 中庸的快板,a小调,4/4拍子,奏鸣曲形式。主奏钢琴一开始便活跃地将呈示部的轮廓完整地展现出来(片段1)。接下来的主题清纯而朴实, 富于北欧民谣情调,而且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之情, 是作者浪漫派艺术风格的完整体现(片段2),将格里格音乐的个性发挥得淋漓尽致。 ◇第二乐章慢板,降D大调,3/8拍子,复合三段体。 第一段由装上弱音器的弦乐器柔和地奏出沉静的冥想性主题。第二段由主奏钢琴以精细的华彩弹出优美的快速音群化旋律,后半段则愈加华丽与技巧化(片段3)。不久,乐曲节奏由急速趋于平静,缓慢地逐渐消失。乐曲不间断地进入第三乐章。==
◇第三 小调钢琴协奏曲这首乐曲具备格里格音 章 加强 极中庸 一切魅力,诸如饱含挪威民谣风格 快板,a小调,2/4拍子 清纯旋律 回旋 以及新奇的和弦、轻妙的节 等。乐 形式为基础 素材新颖,生气蓬勃而洋溢着青春 自由构想 活力 主奏 作者本身就是 钢琴 那急切的速度如挪威 高手,因此充分发挥了这一乐器 民间舞曲般热情、奔放(片段4) 性能 成了 宽广、壮丽 十分自由奔放而多彩多姿 史诗 风格,在钢琴技巧上则接近李斯特 本曲虽然在曲式方面因循传统,但在许多细微末节处,却有各种新颖的创意,在第三 乐章 在热烈欢腾 内更可以看到相当自由的发展。全曲的基调属于典型 气氛 浪漫性质,充满了北欧大自然 结束 苍郁而森林茂密的群山所孕育出来的清丽脱俗、色泽深浓的"斯堪第纳维亚情调"
折叠 培尔·金特
格里格应邀为易卜生的诗剧 《培尔·金特》 所写的配乐,完成于1874至1875年间,但他从配乐中选编的两套组曲(各分四段),却到1888和1891年才先后编出。这两部组曲都是曲作者格里格的代表作品。戏剧《培尔·金特》 虽然不是挪威著名文学家、剧作家易卜生的代表作,但在作者的全部剧作中却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易卜生的诗剧《培尔·金特》大量采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塑造了一系列扑朔迷离的梦幻境界和形象,剖析了当时挪威上层社会的极端利己主义,同时又触及了当时世界上的许多重大政治事件。 关于易卜生的这部诗剧, 格里格曾在他《第二组曲》的扉页概括作了这样的说明:"培尔·金特是一个病态地沉溺于幻想的角色,成为权迷心窍和自大狂妄的牺牲品。 年轻时,他就有很多粗野、鲁莽的举动, 经受着命运的多次捉弄。培尔·金特离家出走,在外周游一番之后,回来时已经年老,而回家途中又遇翻船,使他像离家时那样一贫如洗。在这里,他年轻时代的情人,多年来一直忠诚于他的索尔维格来迎接他,他筋疲力尽地把脸贴在索尔维格的膝盖上,终于找到了安息之处。" 尽管第二组曲中的 《索尔维格之歌》确属杰作,但总的说来还是《第一组曲》更为流行。 选入两套组曲的八首乐曲,只按音乐的要求编排,完全不受原剧情节发展的牵制。
◆第一组曲分为四段: ◇晨景 原为诗剧第四幕第五场的前奏曲。主人公远涉重洋,前往美洲去贩运黑奴,往中国贩运偶像,一时成了富商。这时,他来到摩洛哥,一天清晨,在一个山洞前面,他用独白披露自己的内心活动。但这段音乐所描绘的并非是炎热的沙漠,而更像北欧清晨静谧清新的抒情画面。乐曲具有牧歌风格,由单一的田园风味主题加以自由而精心的发展构成(片段1、片段2)。 ◇奥丝之死 母亲奥丝在弥留之际,培尔·金特赶了回来,他为母亲追忆儿时景象,并用幻想的故事陪母亲去赴天堂的盛筵。在全剧中,这是非常动人的一场。格里格的这段配乐悲壮肃穆,可称为一首悲歌或葬礼进行曲。 ◇安妮特拉 选自诗剧第四幕第六场。在沙漠绿洲中,一座阿拉伯酋长的帐篷里,酋长的女儿安妮特拉正用舞蹈对培尔·金特献媚。这段音乐描绘的正是这一场面,但严格地说,它远远超过了作为配乐的作用,因为它直接参与戏剧的内容,成为诗剧中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片段3)。 ◇妖王宫中 原为诗剧第二幕第六场的前奏。主人公在山中与妖王之女调情,并在妖王的威胁之下同妖女结了婚。这一场点出全剧的主题,即人与妖之间的区别,是最具幻想性的第二幕的真正核心(片段4)。 ◆第二组曲也分四段: ◇悲叹 原为第二幕之前的幕间曲。 培尔·金特 在乡村的一次婚礼上,拐走了朋友的新娘英格丽德,把她带到山上,玩弄够了又将她遗弃,说他真正爱的是索尔维格。这段音乐以英格丽德为主要形象,表现出一种非常激动和无奈的情绪,堪称为一首奇妙的挪威哀歌。 ◇舞曲 原为第四幕中阿拉伯舞蹈场面的配乐。乐曲带有女声合唱,意欲描绘东方的"异国"情调。 ◇培尔金特 原为第五幕的前奏曲。在第五幕中,主人公的形象已经是一个须发斑白的老人,他站在返回挪威的轮船上衣衫褴褛,神情冷酷。 ◇索尔维格 原为诗剧第四幕第十场配乐。挪威北部森林中的一间茅屋,索尔维格坐在门前,等候培尔·金特的归来,她唱着:"冬去春来,周而复始,总有一天,你会回来。" 编入组曲的这首乐曲,经作者改编为纯器乐曲,去掉了原来的歌唱声部。 乐曲的旋律十分优美,荡漾着哀愁的第一主题(片段5)和洋溢着希望的第二主题(片段6) 形成鲜明的对比,是整部组曲中的名篇,也是格里格最成功的创作之一。 折叠 挪威舞曲
作于1881年,是作者所作的由四首舞曲组成的集成曲中的第二首,原为四手联弹钢琴曲,同年被改编为钢琴独奏曲及管弦乐曲,广为流传(片段1)。 乐曲采用"ABA"三部曲式,A大调,小快板,2/4拍。 主题A具有跳跃般的旋律音型,合着从容而庄重的节奏,形成了轻松而又安详的气氛。 这一主题反复一遍之后,突然加快速度,用较强的音响奏出了对比鲜明的中间部主题B,这一采用升f小调的主题粗犷而富于激情,使乐曲形成了热烈的高潮。B段音乐虽与A段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但其主题素材之间却有着密切的关系。 最后,乐曲再现开头部分(A段),在平稳而轻松的气氛中结束。
折叠编辑本段 故居景区格里格故居, Edward Grieg,景区位于:欧洲 - 挪威 - 霍达兰-卑尔根,它是著名的作曲家爱德华·格里格在 格里格与夫人格里格与夫人 他的作品《皮尔·金特》和《A小调协奏曲》获得成功之后所购置的住宅。他在这里生活、工作,一直到1907年9月4日去世。如今这里是一座音乐博物馆。
"特罗德豪根"又名"巨人山",是一座位于卑尔根鱼市场中心左前方小山顶上的木制建筑。有个室内乐演奏厅。
格里格故居在离卑尔根市区几十公里之外的特罗豪根。格里格故居是一幢北欧传统的上下两层的全木结构楼房,主体为白色,门、窗、屋檐饰以淡绿,简朴而明丽。这里的一切都保持着格里格生前的原貌。连钢琴上摆放的格里格热爱的母亲和妻子的照片框也与原先的位置一毫不差。那架创造并演奏过世上最为美妙的音乐的钢琴依然光可鉴人,似乎岁月无痕。格里格在63岁时完全归返自然。他和他的妻子都葬在屋前山坡下一处陡峭的崖壁中间,面对大海和夕阳。 挪威人在歌里唱道:最好别跟山妖找麻烦,当你在森林和水边逍遥,要记住黑
夜你并不是独身一人,除你之外还有许多山妖可以非常肯定地说,山妖是挪威民间和国家艺术的灵感的源泉,山妖给挪威一代一代艺术家注入了无穷无尽的想像的活力。在挪威,最典型的唯一标志性的张贴画和工艺品,便是这些长毛的、衣着褴褛的、丑陋的却无一不让你爱不释手的山妖。  挪威人每年都要在格里格的忌日到这里举行纪念活动,每次都由国王主持。 内部装饰格里格故居内部装饰 格里格故居内部格里格故居内部挪威伟大的作曲家爱‧格里格生於1843年,去世於1907年。他在德国的莱比锡音 乐学院上的大学。毕业后致力于北欧民间音乐研究,同时创办音乐演出团体。在艺术倾向上,坚持发扬民族音乐,同学院派对抗。除从事创作外,经常在国内外演奏自己的作品。他在政治上是民主主义者和爱国主义者。作品大多以风俗生活、北欧民间传说、文学著作和自然景物为题材,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是挪威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同时是享誉世界的浪漫主义音乐家。[1]
94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