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3
次編輯
變更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斯蒂文·霍尔 | 外文名 = Steven Holl| 图像 = 史 [[File:斯蒂文·霍尔1.jpg|有框|右|斯 蒂文·霍尔 史 ]]|缩略图|center|[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44035523646&di=6222eb04791edc212cd9ad8040acbf54&imgtype=0&src=http%3A%2F%2Fdesign.cila.cn%2Fuploadfiles%2Ffangtan%2F2010082411154739649.jpg 原图链接] [https://image.baidu.com/search/detail?ct=503316480&z=0&ipn=d&word=%E6%96%AF%E8%92%82%E6%96%87%C2%B7%E9%9C%8D%E5%B0%94&step_word=&hs=0&pn=240&spn=0&di=18205547140&pi=0&rn=1&tn=baiduimagedetail&is=0%2C0&istype=2&ie=utf-8&oe=utf-8&in=&cl=2&lm=-1&st=-1&cs=3882670790%2C2040479281&os=2893140113%2C1185839138&simid=3551264080%2C490859476&adpicid=0&lpn=0&ln=1161&fr=&fmq=1544025169189_R_D&fm=detail&ic=0&s=undefined&hd=0&latest=0©right=0&se=&sme=&tab=0&width=&height=&face=undefined&ist=&jit=&cg=&bdtype=0&oriquery=&objurl=http%3A%2F%2Fdesign.cila.cn%2Fuploadfiles%2Ffangtan%2F2010082411154739649.jpg&fromurl=ippr_z2C%24qAzdH3FAzdH3F1jft2g_z%26e3Bvtsw_z%26e3BvgAzdH3Fgjof8nm80_z%26e3Bip4s&gsm=d2&rpstart=0&rpnum=0&islist=&querylist=&selected_tags=0 来自百度图片]]]| 图像说明 = 斯 蒂文·霍尔 ,这位看似欧洲人的美国人,是 |center| 出生日期 = {{birth date |1947|12|09}} | 出生地点 = 美国 当代建筑师中的代表人物之一。1947年,霍尔生于 华盛顿州 的 布雷 · 黙 顿 ,1971年毕业于华盛顿大学建筑系,1976年在纽约设立了自己的事务所。在80年代 | 国籍 = 美国 后现代主义 | 职业 = 建筑 时期,东岸以他为首,西岸则以弗兰克·盖里为主。1993年,霍尔参与 师| 知名作品 = 赫尔辛基当代美术馆 的竞标,在516件竞标作品中,他这个外乡人大胆地将馆址选在几座赫赫有名的建筑中间:西临国会大厦,东靠中央火车站,北面芬兰音乐厅,同时和海港遥相呼应。霍尔的设计征服了生性保守的芬兰人,也从此确立自己的国际建筑师的地位。霍 <br> SAILHYBRID <br> 贝 尔 并不张扬,他强调建筑是一种存在。他创办建筑评论杂志,深刻影响 维尤 美 国建筑界,然而他刻意回避成为明星建筑师。在出名之前,霍尔在大学任教,靠菲薄的工资糊口,在一间很小的没有热水的屋子住了11年,睡的是胶合板临时搭成的床,洗澡只能跑去附近的基督教男青年活动中心。他去日本竞标,业主不信任地把他晾在一边,在半年内找了很多人与他比稿,但最后还是觉得他的方案最好。这样的生活一直持续到1988年。术馆 <br> }}
'''中文名''' 史 斯 蒂文·霍尔
'''外文名 通过与场所的融合、通过汇集该特定场景的各种意义,建筑得以超越物质和功能的需要。在霍尔的设计中,场地与建筑的功能组织,亦即景观、日照、交通流线等等是作为建筑物理学来考虑的。但这是一种需要形而上学的物理学。建筑是依据场地所有的内涵而设计的,建筑与场地相融合又达到超越物理的、功能的要求。实质上,这是通过建筑与场地的现象学的、经验的结合而得来的。霍尔将其称为“形而上学的连环”或者是“诗的连环”,也就是他在1991年出版的《寻找锚固点》一书中所提出的"将建筑锚固在场所中"。所谓的锚固点,就是作为“内在知觉”(innerperception)的现象(经验)结合在作为“外在知觉”(outerperception)的特定秩序中。英文名''':Steven Holl
'''国 籍''' 霍尔认为建筑设计是一种在真实的现象中进行思维的活动,对场地的亲身感受和具体的经验与知觉是建筑设计的源泉,同时也是建筑最终所要获得的。这有两个层次,一是强调建筑师个人对建筑的真实知觉,通过建筑是个人独特的精力去领悟借鉴 美 好真实的事物,二是在此基础上试图在建筑塑造上创造出一种是人能够亲身体会或引导人们对世界进行感受的契机。面对场所、环境和建筑必须依靠人们的纯粹的意识、知觉来进行自我关照从而获得个人真实的经验和知性。那么,建筑所呈现出的现象是如何为人们的知觉所感受的呢?霍尔对可以为人们的知觉所感受的现象作了分析和总结,他把它们称之为“现象区”(phenomenalzones),即纠结的经验、透视空间、色彩与光影、夜空间、时间片断和知觉、作为现象镜的水、声音和细部。现在,霍尔是哥伦比亚大学建筑学院终身教授。回首看他的那些历年建筑,发现每件都似曾相识,这是因为其灵感大多来自一本书、一段曲:早期作品渤·奥住宅以《白鲸记》为灵感,建筑坐落在一处俯瞰大西洋的小山上,内部的充气骨架结构被翻到外部,使人不由联想到小说中的鲸骨棚屋;2005年,他为比利时设计的“SAILHYBRID”则以超现实主义画家马格利特的壁画《一艘向美人鱼倾吐故事的帆船》为灵感。也许不做建筑师,霍尔会成为画家。从1977年起,他每天早晨都会画一小时水彩画。那些用水彩绘制的建筑草图,正如绘画一样,承载了霍尔许多想象和感情。国
'''毕业院校''' 空间在形态和尺度上的些许变化来自建筑中柔和的曲线形部分,这部分的存在使水平的自然光线能以多种不同的方式进入到建筑内部。首先,“弧形冰墙”使光线能穿透带有半透明隔热体的玻璃板,水平光线被偏转后沿建筑的中心部分向下投射,到达上部和下部的所有层。其次,带有天窗的弧形屋面为顶层下部的展室提供了另一种光的分布方式。建筑的曲线构成和交错的形态特点以及空间与光线的交织扭转使得25个展室均能获得自然采光。该博物馆具有“艺术论坛”的作用,它是开放的,并灵活适用于各种舞台活动、表演、舞蹈、音乐和研讨会。首层的咖啡厅邻近花园及门厅,它的位置使其可以适用于一些非正式的活动,如诗歌朗诵、“圆桌”式讨论等。报告厅则配备有最先进的音像设备,它那由连续的玻璃构成的后立面,使人们在经过这座建筑时可以从外部的道路上看到其内部景象。华盛顿大学
'''代表作品''' <br>[[赫尔辛基当代美术馆]]<br>SAILHYBRID <br>贝尔维尤美术馆 ==荣获奖项==1997年,日本建筑施工奖2001年,Holl获得巴黎建筑学会最高荣誉奖章2003年,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授予荣誉资深会员称号 ==性格特点==<big>'''斯蒂文·霍尔'''</big>,这位看似欧洲人的美国人,是美国当代建筑师的代表人物之一。在80年代美国后现代主义建筑时期,东岸以他为首,西岸则以弗兰克·盖里为主。 1993年,霍尔参与赫尔辛基当代美术馆的竞标,在516件竞标作品中,他这个外乡人大胆地将馆址选在几座赫赫有名的建筑中间:西临国会大厦,东靠中央火车站,北面芬兰音乐厅,同时和海港遥相呼应。霍尔的设计征服了生性保守的芬兰人,也从此确立自己的国际建筑师的地位。 霍尔并不张扬,他强调建筑是一种存在。他创办建筑评论杂志,深刻影响美国建筑界,然而他刻意回避成为明星建筑师。在出名之前,霍尔在大学任教,靠菲薄的工资糊口,在一间很小的没有热水的屋子住了11年,睡的是胶合板临时搭成的床,洗澡只能跑去附近的基督教男青年活动中心。他去日本竞标,业主不信任地把他晾在一边,在半年内找了很多人与他比稿,但最后还是觉得他的方案最好。这样的生活一直持续到1988年。 ==理论基础==霍尔的理论从本质上说,他还是信奉现代主义思想的建筑师,但他也不满于现代主义建筑过于具体,过于冷酷的结构表现。他强调他的设计目的是在于寻找建筑难以琢磨的本质。从这种思维出发,他的设计比较注重强调空间的巧妙处理,强求平淡之中包含精巧的形式和内容。他的作品深入下去就能丰富的设计内涵。 霍尔的建筑被认为是建筑现象学理论在当代建筑上的最充分反映。建筑现象学研究从思想取向来分,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领域,一种采用的是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现象学思想,侧重于纯学术理论研究领域,其代表人物是著名的诺伯格·舒尔兹(C.Norberg-Schulz)。他的一系列著作,例如《实存、建筑、空间》对海德格尔德《居、住、思》(BuildingDewllingThinking)中的思想进行了建筑化和图像化的解释。他自己也称,《场所精神》是走向建筑现象学的第一步。他认为,只有当人经验了场所和环境的意义时,他才“定居”了。“居”意味着生活发生的空间,这就是场所。而建筑的存在目的就是使得原本抽象、无特征的同一而均质的"场址"(site)变成有真实、具体的人类行为发生的“场所”(place)。 建筑现象学研究的另一个领域采用的是梅罗·庞蒂的知觉现象学思想,侧重于建筑设计理论和实践;其主要的代表人物就是斯蒂文·霍尔。在诺伯格·舒尔兹的理论基础上,霍尔强调的是“场所”在建筑设计中的决定作用。他认为建筑是与特定的地点具有密切的关系,不能脱离环境论建筑。同时也承认建筑与建筑师的个人经验和倾向的关系。所以,霍尔的建筑中包含了场所因素、个人经验、建筑本身存在因素的密切联系。他的这种思想在建筑设计中的地点因素、地点的历史环境、规划条件、历史因素都考虑在内。他认为,建筑与音乐、绘画、雕塑、电影和文学不同,是与它所存在的特定场所中的经验交织在一起的。 ==艺术表现==通过与场所的融合、通过汇集该特定场景的各种意义,建筑得以超越物质和功能的需要。在霍尔的设计中,场地与建筑的功能组织,亦即景观、日照、交通流线等等是作为建筑物理学来考虑的。但这是一种需要形而上学的物理学。建筑是依据场地所有的内涵而设计的,建筑与场地相融合又达到超越物理的、功能的要求。实质上,这是通过建筑与场地的现象学的、经验的结合而得来的。霍尔将其称为“形而上学的连环”或者是“诗的连环”,也就是他在1991年出版的《寻找锚固点》一书中所提出的"将建筑锚固在场所中"。所谓的锚固点,就是作为“内在知觉”(innerperception)的现象(经验)结合在作为“外在知觉”(outerperception)的特定秩序中。 霍尔认为建筑设计是一种在真实的现象中进行思维的活动,对场地的亲身感受和具体的经验与知觉是建筑设计的源泉,同时也是建筑最终所要获得的。这有两个层次,一是强调建筑师个人对建筑的真实知觉,通过建筑是个人独特的精力去领悟借鉴美好真实的事物,二是在此基础上试图在建筑塑造上创造出一种是人能够亲身体会或引导人们对世界进行感受的契机。面对场所、环境和建筑必须依靠人们的纯粹的意识、知觉来进行自我关照从而获得个人真实的经验和知性。那么,建筑所呈现出的现象是如何为人们的知觉所感受的呢?霍尔对可以为人们的知觉所感受的现象作了分析和总结,他把它们称之为“现象区”(phenomenalzones),即纠结的经验、透视空间、色彩与光影、夜空间、时间片断和知觉、作为现象镜的水、声音和细部。 ==任职教授==现在,霍尔是哥伦比亚大学建筑学院终身教授。回首看他的那些历年建筑,发现每件都似曾相识,这是因为其灵感大多来自一本书、一段曲:早期作品渤·奥住宅以[[《白鲸记》]]为灵感,建筑坐落在一处俯瞰大西洋的小山上,内部的充气骨架结构被翻到外部,使人不由联想到小说中的鲸骨棚屋;2005年,他为比利时设计的“SAILHYBRID”则以超现实主义画家马格利特的壁画《一艘向美人鱼倾吐故事的帆船》为灵感。 也许不做建筑师,霍尔会成为画家。从1977年起,他每天早晨都会画一小时水彩画。那些用水彩绘制的建筑草图,正如绘画一样,承载了霍尔许多想象和感情。 ==设计风格==霍尔可能是现代建筑上最会用光的建筑师之一,霍尔对光的崇拜近乎到了迷恋的程度。而这种态度让我们想起建筑大师路易康来。康所宣称:“光为空间神奇的创造者”。康认为建筑不仅是呈现光艺术的舞台,它本身也是一束光。在与光并存的阴暗中,潜藏着人类原始的表现欲。对康而言,光是一种人与神的对话的语言,康多以阳光的深重的强烈明暗对比,来显露空间的崇高的近乎宗教的个性,因此康的设计中一直具有宗教般性格。 霍尔视光线为空间气氛创造者的态度与康是一致的,但光线在他的手中,则没有康的圣性与神秘色彩,反而有着春天晨光的喜悦与顽皮气氛,直接、间接、反射光、磨砂、色彩、轻玻璃的不断变换,让人惊叹:光能如此五彩美丽。霍尔称阳光的丰富性有如交响乐般层次丰富,我们应善用它来显现空间的优美品质。霍尔惯用直接用阳光在空间的直射、反射、折射的效果,来陈述他对空间模糊暧昧的捕捉。霍尔将自然光与空间以这样的方式结合,使人与自然能优良好的关系。霍尔在他的作品集前言《锚定》中,对光在空间中具有神奇性的阐述:没有光,空间将被遗忘一切。光既是阴影。他的多源头可能性,他的透明、半透明、不透明,他的反射与折射,会交织的定义与重新定义空间。光使空间产生一种不确定性。 ==人物点评==斯蒂文·霍尔作为当代建筑现象学理论的执行者,同时在场地、色彩、光线及建筑的相互关系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这一切都让霍尔有着与众不同的非凡魅力。 建筑评论家方振宁说,“毫无疑问, 史 斯 蒂文·霍尔将成为继库哈斯之后在中国最受欢迎的建筑家,因为他首先不重复自己,更不会重复别人,在很多明星建筑家的创造力开始衰退的时候,他在上升。”
张永和在向学生们介绍时说,“当我们遇到困难,对建筑事业产生怀疑时,就去看看霍尔的作品和他的工作,他会让你恢复自信,重新投入建筑事业中去。”
<big>'''历史'''</big>1909年,“野兽派”绘画大师亨利·马蒂斯带了几个模特来到美丽的地中海边。以蓝色大海为背景,马蒂斯创作了名作《舞蹈》。在狂野奔放的画面上,5个朱砂色身体的女人手拉着手,围成圈,扭动身体,似乎被某种粗犷而原始的强大节奏控制着 。2004 。2004 年,有“建筑思想家”之誉的美国建筑师 史 斯 蒂文·霍尔以《舞蹈》为灵感,在北京东直门设计了8楼相连的“当代MOMA”。当然,霍尔不可能让建筑摆脱地球离心力舞蹈起来,他用天桥把8座楼连接起来,既打通了楼与楼之间的空间联系,又打破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屏障,更重要的是,天桥让整个社区的空间立体起来,成为三维空间。这在当下只有保安护门的国内住宅小区是绝无仅有的创举。 这是继南京四方建筑艺术博物馆后,霍尔在中国的第二件作品,也是第一件显示他功力的中国作品 。2003 。2003 年,MOMA的投资商当代集团找到霍尔时,只希望请一位国际建筑大师为MOMA设计抢眼靓丽的外形。但是炫目的外表并不是霍尔的诉求 。翻开霍尔的作品集,从麻省学生公寓到瑞士驻美大使官邸,从赫尔辛基当代美术馆到西雅图大学圣伊纳爵教堂,霍尔没有做过一件外表夸张的建筑,建筑在他看来就是为每天的生活所准备的、有灵性的空间,而不是表情夸张的剧场。霍尔提出了8楼相连的方案,“社区内部必须实现互动交流,既提供服务,又不封闭”,但是工程预算大大超支。当代集团经过两周的分析,给霍尔发了一封邮件,信中只有两句话,“你们的方案大大超出了我们的预算,但是我们将调整预算以实现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