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珠玑古巷

增加 32,237 位元組, 4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File:珠玑古巷11.jpg|thumb|right|珠玑古巷11 [https://bbs-fd.zol-img.com.cn/t_s1200x5000/g3/M01/04/08/Cg-4WFKekR2IXTOjAAcIc8PUqicAAN60QINAe0ABwiL346.jpg 原…”
[[File:珠玑古巷11.jpg|thumb|right|珠玑古巷11 [https://bbs-fd.zol-img.com.cn/t_s1200x5000/g3/M01/04/08/Cg-4WFKekR2IXTOjAAcIc8PUqicAAN60QINAe0ABwiL346.jpg 原图链接] [http://bbs.zol.com.cn/dcbbs/d232_213317.html#picIndex1 论坛网] ]]
珠玑巷(ZhujiLane),位于广东省[[南雄市]]珠玑镇珠玑村,面积约3平方公里。珠玑古巷是国家4A景区、全国三大寻根地之一,被誉为“中华文化驿站,天下广府根源”。景区内有不同朝代的古楼、古塔、古榕和古建筑物遗址等一批文物古迹、观光景点,是古代中原和江南通往岭南古驿道上的一个商业重镇、广府人的发祥地、广东仅有的宋代古巷古道,有“广东第一巷”之美誉。已建成集旅游、观瞻、怀旧、思乡、敬祖于一体的综合旅游景区,在海内外有深远的影响力。该巷南起驷马桥,北至凤凰桥,全长1.5公里,是古代五岭南北梅关古道的必经之路,其古朴风貌犹存。<ref>{{cite news | author=南雄人民政府网 |url=http://www.gdnx.gov.cn/zjnx/lsrw/lsyg/content/post_236212.html | title=珠玑巷由来 | date=27四月 2008 | accessdate=15 五月 2020 }}</ref>

据民国时期中山黄慈博先生遗稿《珠玑巷民族南迁记》称:由珠玑巷南迁[[南海]]、[[番禺]]、[[顺德]]、新会、鹤山、中山、东莞、恩平、广宁、清远、宝安、阳江、增城等地的氏族有73、姓,164族。近年来,南雄珠玑巷人南迁后裔联谊会筹委会,派员到珠江三角洲各市、县调查,收集到诸姓族谱、家谱有143姓氏,主要分布在28个市、县,668 个乡( 镇)、村。

在移民历史中,珠玑巷被誉为广府人的故乡,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因为它是移民进入岭南的首站和中转站。谱牒的大量记载都表现了这种地缘分野观念。以地界五岭南北,位于大庾岭南麓的珠玑巷为始祖居地,可以认为是广府人对自身存在的价值加以定位;即是中原人,更重要的是作为“岭南人”而存在。

2019年11月21日,入选第三批全国“扫黄打非”进基层示范点名单。

1982年,珠玑巷被列为南雄县文物保护单位。<ref>[http://gd.people.com.cn/n/2015/1209/c123932-27278530.html | 韶关南雄市珠玑镇:广东历史文化名镇] </ref>
[[File:珠玑巷古巷道.jpg|thumb|right|珠玑巷古巷道 [http://www.gd.chinanews.com/2017/1207/U32P13DT20171207015320.jpg 原图链接] [http://www.gd.chinanews.com/2017/2017-12-07/2/391555.shtml 中新网广东] ]]
{| class="wikitable" style="color:black;"
|-
|中文名
|珠玑巷
|建筑年代
|唐、宋
|-
|外文名
|Pearl Lane
|保护级别
|南雄县文物保护单位
|-
|占地面积
|约3平方公里
|批准单位
|南雄县人民政府
|}

==建筑格局==

珠玑巷南起驷马桥,北至凤凰桥,有三街四巷,即珠玑街、棋盘街、[[马仔街]];[[洙泗巷]]、黄茅巷、铁炉巷、腊巷。巷道用鹅卵石和花岗石砌成,路面宽4至5米。巷内的古楼、古塔、古桥、古祠、古榕、古建筑遗址犹存。巷内曾经是五户一楼,十户一阁,两旁的酒肆饭馆、店铺客栈鳞次栉比。

==历史沿革==
[[File:珠玑古巷7.jpg|thumb|right|珠玑古巷7 [https://bbs-fd.zol-img.com.cn/t_s1200x5000/g3/M01/04/08/Cg-4V1KekSGIDtPsAAbNn_JxMA4AAN60QJW8ykABs23330.jpg 原图链接] [http://bbs.zol.com.cn/dcbbs/d232_213317.html#picIndex1 论坛网] ]]
从秦代开始,珠玑巷一直是岭南与中原地区联系的主要通道,大量中原移民经过这条古驿道进入岭南地区,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在珠玑巷聚族而居,然后再向珠江三角洲、港澳、海外等地区继续迁移。

秦始皇开发岭南八百年之后,中国进入了盛唐。此时的岭南,经过数百年的开发,早已不再是荒蛮之地。特别是广州,已经成为海上运输的物资集散地,而“水陆联运”的梅关古道,也成为了广州与中原之间的最佳通道。然而,如此重要的梅关古道,此时仍只是一条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无论官民,无不是肩挑手提,单枪匹马过境。“以载则曾不容轨,以运则负之以背”,由于货物量不断增加,梅岭渐渐不堪重负。

唐开元四年(716年),岭南曲江人士[[张九龄]]功成回乡,备感道路之艰难,因此向[[唐玄宗]][[李隆基]]奏请开凿“大庾岭新路”,改善南北交通。这个建议得到了唐玄宗的赞同。两年之后,古道告别了“人苦峻极”翻山越岭的时代,变成了可并行两辆马车的大山路,两旁移植了大量的梅花,“坦坦而方五轨,阗阗而走四通”。盛唐开元而下,尤其是明、清时期,南来北往路过梅关古道的商旅、挑夫“日有数千”,直到清末粤汉铁路修筑之前,珠玑巷梅关古道成为古代中原和江南通往岭南的大道。

宋至元初二百多年的时间里,珠玑巷153个姓氏的居民陆续南迁,先后达130多次,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集体迁移人数超过一千人。<ref>[http://news.takungpao.com/paper/q/2018/0302/3547121.html?bsh_bid=1957039135&from=singlemessage | 南粤雄关 珠玑古巷] </ref>

==历史文化==

===珠玑得名===

珠玑巷本叫敬宗巷。据[[《直隶南雄州志》]]、明代屈大均[[《广东新语》]]和中山黄慈博《珠玑巷民族南迁记》的记载所述,珠玑巷得名,始于唐[[张昌]]。张昌家族七世同居,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年),朝廷为表彰其孝义,赐珠玑绦环以旌之。为避敬宗庙谥,敬宗巷便改称“珠玑巷”。珠玑巷得名有近千年历史,因此人们称之“珠玑古巷”。

==研究价值==
[[File:珠玑古巷A.jpg|thumb|right|珠玑古巷A [https://img.pconline.com.cn/images/upload/upc/tx/photoblog/1612/18/c0/32706855_1481991044654_mthumb.jpg 原图链接] [https://dp.pconline.com.cn/dphoto/list_3721933.html 太平洋摄影博客网] ]]
珠玑巷是中国三大寻根地之一,被誉为“中华文化驿站,天下广府根源”,是古代中原和江南通往岭南古驿道上的一个商业重镇,是中华民族拓展南疆的一个中转地,也是当今数千万广府人及海外华侨的发祥地和祖居地,在岭南人文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影响。当年,珠玑巷的住户又再南迁到珠三角地区乃至港澳及海外,从珠玑巷迁播出去的姓氏至今已达一百八十三个,其后裔繁衍约八千多万人,形成了以粤语为语言体系的广府民系,同时也开创了灿烂的岭南文化,是广府人的发祥地、广东仅有的宋代古巷古道,有“广东第一巷”之美誉。

在移民历史中,珠玑巷被誉为广府人的故乡,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因为它是移民进入岭南的首站和中转站。以地界五岭南北,位于大庾岭南麓的珠玑巷为始祖居地,可以认为是广府人对自身存在的价值加以定位,即是中原人,更重要的是作为“岭南人”而存在。据民国时期中山黄慈博先生遗稿《珠玑巷民族南迁记》称:由珠玑巷南迁南海、番禺、顺德、新会、[[鹤山]]、中山、东莞、[[恩平]]、[[广宁]、清远、宝安、阳江、[[增城]]等地的氏族有73姓,164族。

珠玑巷170多个姓氏数十万人的南迁,对岭南的开发起到了非常重要作用。在颠沛流离的路途中,本没有亲族关系的各家各户之间却形成了“异姓一家,同舟共济”的手足之情,并为岭南地区带来了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使珠江三角洲一带的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成为岭南最富裕的地区。他们重视文化教育,注重人才培养,使岭南的文化教育事业在宋代以后迅速赶上了中原地区。他们在各地定居,开枝散叶,与当地土著人逐步融合,形成了以粤语为语言体系的广府民系。他们在艰苦动荡的迁徙中,为当地带去了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大力发展当地经济,为岭南地区乃至港澳海外的经济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珠玑巷成为了岭南地区接受与传承中原文化的起点,促使岭南文化源源不断接受中原文化辐射,对岭南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ref>[http://www.gd.chinanews.com/2017/2017-12-07/2/391555.shtml | 南雄珠玑巷:“广府人”发源地] </ref>

==文物遗存==

===驷马桥===

驷马桥,又称沙水桥,座落在珠玑古巷南门楼约百余米处,该桥至今已有七百多年历史。

===南门楼===

南门楼位于珠玑古巷南端入口处,始建于清乾隆年间。民国十六年(1927年),县人重新修葺南门楼时,在楼门上方嵌镶两块石刻,一日“珠玑古巷”,二日“祖宗故居”。南门楼基为麻石所砌,红朱柱,双层古建筑楼顶,上盖绿色琉璃瓦。通高9.5米,门宽3.25米,门进深3.26米,拱门高4.85米。

===贵妃塔===

珠玑巷石塔,又称贵妃塔,位于古巷[[钟氏宗祠]]大门南侧。据清代简朝亮编纂的《粤东简氏大同谱》载:“珠玑巷在今南雄府北三十里沙水村,路旁有铁舍利一座。”该塔始建于宋末,被兵毁。元代至正十年(1350年)重建,置放在一古井之上。

===沙水古寺===

沙水古寺位于古巷中段,前身为沙水院,建于[[宋德祐]]元年(1275年),其后改院为寺。古寺坐东朝西,建筑物由南向北横卧,为砖木结构。大殿堂前南北两侧建置钟楼、鼓楼各一座,接着是第二座殿,两旁为藏经阁、方丈和众僧寝室,后面就是厨房和斋堂。整座寺院占地面积2000多平方米。清代前沙水古寺在南雄百余间寺、庵、观、庙、坛中颇有盛名。

===胡妃像===

珠玑巷人为怀念宋度宗胡氏嫔妃,在古巷里竖有一座汉白玉胡妃雕塑像。像高2.2米,基座高1米许。在基座内镶嵌一碑刻,文日“胡妃像”,为原中共广州市委书记、珠玑巷人南迁后裔欧初先生所题。

===中门楼===

中门楼原称翔[[凤坊楼]]。久圮。楼由东向西横卧,全长6.55米,其中巷门宽2.8米,拱门高3.3米,门进深2.9米,通高7.6米。楼为砖石结构,上盖草绿色琉璃瓦,白墙,二墙衬朱红柱,整座门楼古朴雅洁,颇有古建筑艺术风韵。

===张昌故居===

[[张昌]]故居始建于唐,宋初重建,历代均修葺。故居建筑面积675平方米,为四合院仿唐、宋建筑,由前门、中堂、后厅、南北回廊所组成。在大院后两则置假山景观。张昌故居南北回廊墙上镶嵌着98块碑刻,形成一个书法石刻文化长廊。<ref>[http://www.gdnx.gov.cn/zjnx/lsrw/rwnx/content/post_235471.html | 珠玑巷古今] </ref>

===北门楼===

北门楼坐落在古巷北面端口。该楼始建于清乾隆年间。楼为麻石砌基,火砖墙到栋,朱红柱,绿瓦。在楼顶中心处置一宝葫芦,两侧为龙头。通高8.6米,拱门宽3.23米,门高4.1米,门进深3.05米。整座楼阁显得古朴雅致,颇有明末清初建筑特色,与沙水河上的凤凰桥遥遥相望。

==历史文化==
[[File:行走于南雄《珠玑古巷》.jpg|thumb|right|行走于南雄《珠玑古巷》 [https://bbs-fd.zol-img.com.cn/t_s1200x5000/g1/M08/08/0A/Cg-4jlLkmviINB6QAARZLT75RBIAAEiYgBUEiwABFlF104.jpg 原图链接] [http://bbs.zol.com.cn/dcbbs/d268_122870.html ZOL论坛] ]]
关于珠玑巷得名,据清·道光四年(1824年),戴锡纶编纂的《直隶南雄州志》载:“珠玑巷得名,始于唐张昌。昌之先,为南雄敬宗巷孝义门人。其始祖辙,生子兴,七世同堂。敬宗宝历元年,朝闻其孝义,赐兴珠玑绦环以旌之;避敬宗庙讳,改所居为珠玑巷。”明屈大均著《广东新语》、民国时期中山黄慈博遗稿《珠玑巷民族南迁记·粤北简氏大同谱》所述,有珠玑巷得名之议,与上说一致。

近年来,南雄珠玑巷人南迁后裔联谊会筹委会,派员到珠江三角洲各市、县调查和收集诸姓族谱、家谱。据顺德、番禺、南海、东莞、中山等市、县诸姓族谱、家谱.记述有关珠玑巷得名由来,亦与《直隶南雄州志》说法相同。(摘自《珠玑巷古今》)

珠玑巷的得名,广泛流传着的说法 。

一是珠玑巷原名敬宗巷,后来才改名为珠玑巷,原因出于唐代的张昌。张昌祖先张兴,七世同居于南雄敬宗巷。唐敬宗宝历元年,朝廷闻其孝义,赐张兴珠玑绦环以旌之。因为巷名要避敬宗的庙讳,所以改名为珠玑巷。这种说法来源于屈大均的《广东新语》。

===珠玑巷移民史===

珠玑巷移民,可以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狭义指珠玑巷本身及附近居民的迁徙;广义则泛指经由珠玑巷迁徙,包括取道珠玑迁徙者和狭义的珠玑巷移民 。

珠玑巷的居民,又可分入迁和出徙两种。入迁,是又外地迁入珠玑巷及附近地区,出徙则指离开珠玑巷迁入别的地区 。

珠玑巷移民史,以珠玑巷为中心,描述历代居民入迁和出徙的过程、特点、规律、与源流 。

前此有关珠玑移民史的论著,自黄慈博以下已有数种,但仍语焉而不祥。又含混了狭义和广义两种移民,视了珠玑移民的入迁,漏略了元代以后的出徙。可以说,还算不上真正的移民史,更谈不上完整。本书的出发点,就因此而起 。

===在移民史实的探索上,本书的主要内容有===

一、描述自周末至宋代珠玑移民的入迁过程,指出珠玑巷居民的主要来源是岭北移民。

二、比较详细地探讨了宋代珠玑巷移民的南迁史实。指出南迁的主要原因是官府逼迫、自然灾害、社会动乱和宋元之际的战争。南迁的移民主要是珠玑巷和南雄盆地的居民,珠玑巷是南迁移民真正的故乡,而并非象一些论著所说的“中转站”,或“仅仅路过而已”。并且对南迁的路线,移民的规模作了初步探讨 。

三、对元明清珠玑巷移民,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指出[[明初]]和[[清初]]珠玑巷曾有过两次较大规模的移民南迁 。

四、提出了珠玑巷移民后裔的海外拓殖与分布课题,并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

五、通过珠玑巷移民迁徒路线的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和可能的移民后裔分布区,并对移民后裔的数量作出大致的估计 。

我们认为,真正的珠玑巷移民,应该自唐代有了珠玑巷以后才开始,而大规模的珠玑居民南迁,则在宋代才开始。有宋一代,珠玑巷一带环境优越,经济发达,吸引南北居民来归。只是因为动乱与战争,才产生了被迫的迁徙。因为处在交通要道上,兵家必争之地,每逢战乱,必定造成迁徙,而稍为长期的战乱,就可以造成较大规模的移民。所以有宋一代曾发生过几次较大规模的移民,到宋元之交,则几乎全体居民倾巢南下。交通要道带来了经济的繁荣,交通要道又战乱频仍,这就是珠玑巷人的幸与不幸了。珠玑巷的兴旺,由于交通;珠玑巷的一度式微也因为交通 。

===寻根问祖珠玑巷===
[[File:珠玑古巷民俗表演.jpg|thumb|right|珠玑古巷民俗表演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0207/7e2bde30ad964fcb9ba7919187cd146f.jpeg 原图链接] [https://www.sohu.com/a/221440060_316641 搜狐网] ]]
# 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大举南侵,战祸遍及几乎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金兵攻占开封后,“百姓军人夺万胜门奔逃者达四万余人”,金兵掳走徽、钦二帝,史称“靖康之难”。次年七月,隆太后率六宫及卫士、家属赴南方避难。冬,高宗赵构经汴河退至扬州,后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
#
# 宋朝南迁后,“民从之者如归市”,由此引发了中原族人的又一次大规模南迁。南宋末年,元军大举入侵,临安陷落,南迁江南的中原族人又不得不再次南迁,拥进广东、福建等地。
#
# 宋室的南迁,促进了江南的经济发展。作为岭南交通要道——梅关古驿道上的珠玑巷,因此曾盛极一时。南宋极盛时,珠玑巷内的商贩和居民多达千户,连同附近牛田坊一带五十七村,简直像一个热闹的小城市。
#
# 不知经过多少次“中原-珠玑巷-珠三角”的反复,中原人通过珠玑巷源源不断地移居到珠江三角洲一带。嘉靖《广东省志》引《南雄府图经》说:“岭上古有珠玑巷……今南海衣冠多其子孙。”乾隆《南雄府志》说:“广州故家巨族,多由此迁居。”明清纂修的广州府各家谱记其祖先宋代辗转来自珠玑巷的比比皆是。曾昭璇、鲁宪珊对家谱、方志等有关资料的统计和实地调查结果显示,珠玑巷移民家族有797支之多。
#
# 中共南雄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肖兴麟告诉记者,珠玑巷在粤人心中的地位如同福建宁化石壁在客家人心中的地位,近年来每年到珠玑巷寻根问祖、旅游观光的游客达10万之众,且呈逐年增多之势。海外的珠玑巷后裔对珠玑巷也是一往情深,络绎不绝地归来寻根问祖,把珠玑巷作为故土的象征,作为内心深沉情感的寄托。<ref>[http://epaper.southcn.com/nfdaily/html/2012-12/07/content_7149336.htm | 寻根问祖珠玑巷 中原文化入粤深] </ref>
#
# 昏君奸相设毒计珠玑巷人尽南迁“珠玑巷人南迁”的原形态是广东珠江三角洲和南雄珠玑巷人世代口头相传的,对此在珠江三角洲地区讲粤语的老百姓家中珍藏的族谱中均有此记载。传说当年,罗贵带领珠玑巷人97户33姓在胡贵妃的掩护下,逃亡南迁珠江三角洲地区,开辟了岭南这片疆土。
#
# 南宋咸淳年间,荒淫的宋度宗不理朝廷事务,任由奸相贾似道弄权误国。其时,后宫一胡姓妃子,因厌恶宫廷生活,向往普通百姓的天伦之乐,于是偷偷跑出皇宫。宋度宗一日欲招幸胡妃,发现其已逃亡,即令兵马四处搜寻。面对天罗地网的搜查,胡妃自知难于逃脱,便投江自尽。
#
# 恰巧,南雄珠玑巷一商人黄贮万雇船到京城临安做生意,站在船头欣赏美景时,见江心飘来一溺水女子,忙将其救上船施以汤药。此女子即是胡妃,被救后慌称姓苏。
#
# 一来二往,胡妃与黄贮万情投意合,愿同往珠玑巷结百年好合。受皇命追查胡妃的贾似道因搜查不到胡妃,也只好向宋度宗复命说胡妃已投江自尽。
# 胡妃随黄贮万到珠玑巷后,夫唱妇随,男耕女织,过上了普通百姓的平静生活,胡妃也将中原文化、栽培菊花等技艺传授珠玑巷平民,大家相处十分融洽。
#
# 谁知,好景不长,珠玑巷内一赌徒因赌输钱,欲敲诈黄贮万不果,无意中得知胡妃即当年官府追查的胡妃。为了得到赏银,赌徒于是向官府告发,胡妃藏匿在珠玑巷。
#
# 当奸相贾似道接到告发,心中却犯了愁,当年自己曾向皇上声称,亲眼看见胡妃溺水,亲自验尸,如今胡妃却还好好地活着,那么自己不就是有“欺君之罪”。
#
# 于是,贾似道定下一条“杀人灭口”的毒计,欲将珠玑巷人统统杀绝,不留活口,将胡妃还活在人间的消息埋灭。贾似道便向宋度宗慌报:南雄珠玑巷人欲谋反。昏君宋度宗下旨:血洗珠玑巷。
#
# 面对即将到来的大祸,珠玑巷人惊恐万分。这时贡生罗贵挺身而出,召集众人,共谋集体逃亡之计。经过商议,认为珠江三角洲地广人稀,适合生存。在罗贵的带领下,珠玑巷人97户33姓,伐竹木结筏,告别家乡珠玑巷,顺着浈江、北江前往珠江三角洲地区。
#
# 胡妃则为了不再连累珠玑巷乡亲,在面对朝廷大军汹涌而至之时,她毅然跳上岸,与朝廷大军周旋,拖延时间,使珠玑巷人逃亡赢得时间。而后,胡妃投井自尽。
#
# 从此,珠玑巷人在珠江三角洲代代相传。“珠玑巷人南迁”故事歌颂了珠玑巷人不畏强暴、“异姓一家”的团结精神。
#
==地方传说==

===珠玑巷的得名===

珠玑巷的得名,广泛流传着的说法 。

一是珠玑巷原名敬宗巷,后来才改名为珠玑巷,原因出于唐代的张昌。张昌祖先张兴,七世同居于南雄敬宗巷。唐敬宗宝历元年,朝廷闻其孝义,赐张兴珠玑绦环以旌之。因为巷名要避敬宗的庙讳,所以改名为珠玑巷。这种说法来源于屈大均的《广东新语》。

===“珠玑”地名何其多===

珠江三角洲的新会市城区有一条短巷,在知政北路附近,原来的名字很显赫,现在已经少为人知了。它叫珠玑里,后改为知基里。

这珠玑里的名字来历,传说是在北宋末、南宋初年,中原人为避金兵而逃难至广东南雄珠玑巷,为寄托怀念故园之思,即以故居地名呼为新居地名。到了南宋末年,因胡妃事件,南雄珠玑巷又有难民逃至潭江一带,有一部分人再迁新会城定居,又把居住地名日珠玑里。

此外,广州有珠玑路,东莞有珠玑街,南海九江有珠玑冈,广西[[平南县]]亦有珠玑街 。

这么多的“珠玑”地名,都是为纪念故乡南雄珠玑巷而得名的 。

===中转站===
[[File:人口分布图.jpg|thumb|right|人口分布图 [http://www.gd.chinanews.com/2013/2013-08-29/2/U32P13T2D268797F42DT20130829184818.jpg 原图链接] [http://www.gd.chinanews.com/2013/2013-08-29/2/268797.shtml 广东新闻网] ]]
唐、宋末年,中原内地战乱频仍,不少氏族为避战祸和自然灾害,纷纷经江西南安(大余)越梅岭南来。在古时,岭南地区为烟瘴之地和官宦贬谪之所。这些先民在兵荒马乱中,扶老携幼,历尽艰险,来到南雄珠玑巷。他们不熟悉岭南各种情况,不敢贸然再南下,只好在此安顿下来,重新创业。居住数年或数十年,他们逐渐适应了岭南地区气候和生活习惯之后,才逐步南迁珠江三角洲。故那里的许多名人望族,都把珠玑巷称为“七百年前桑梓乡”。<ref>[http://www.gd.chinanews.com/2013/2013-08-29/2/268797.shtml | 珠玑巷人南迁氏族人口分布] </ref>

==人口分布==

《广东通志》载:“相传广州诸旺族俱发源于此(珠玑巷)”。据中山黄慈博先生遗稿《珠玑巷民族南迁记》所载,有家谱族谱可查,先后在南雄珠玑巷南迁珠江三角洲一带的有76姓、166族。又据《南雄珠玑巷人南迁氏族谱·志选集》(南雄县政协文史资研究委员会,南雄珠玑巷人南迁后裔联谊会筹委会合编)所载,还有27姓,31族,合计为103姓,197族。分布情况如下:
[[File:珠玑巷姓氏.jpg|thumb|right|珠玑巷姓氏 [http://n.sinaimg.cn/translate/195/w1080h715/20181226/cCfg-hqtwzec8768796.jpg 原图链接] [http://k.sina.com.cn/article_2627135782_9c96e92601900d605.html 新浪网 ] ]]
===南海23姓38族===
[[File:黄氏A.jpg|thumb|right|黄氏A [https://img.pconline.com.cn/images/upload/upc/tx/photoblog/1512/02/c16/16019446_16019446_1449064158515_mthumb.jpg 原图链接] [https://dp.pconline.com.cn/dphoto/list_3590002.html 太平洋摄影博客网] ]]
陈氏:河清、九江、鹤园;黄氏:平地,夏氏:麦村、冲霞北乡海口;冼氏:大朗、罗格,大桐、简村;欧氏:金瓯松塘;钟氏:大沥龙腹;杜氏:西樵大果;麦氏:西隆堡大效乡;傅氏:西樵大桐堡;康氏:银塘;李氏:绿潭、石江;张氏:大涡;邵氏:邵边,孔氏:罗格;梁氏:澜石、海舟、【(石+肯)读geng,第三声词典(第5版)上有但是打不出来】,姚氏:□【(虫+雷)拼音:léi。一种海生动物,可食,也可人工饲养。以上读音、释义:①见《汉语大字典》2896页;②见《中华字海》1214页。】冈;朱氏:九江;关氏:九江;庞氏:弼塘;简氏:盐步、湖涌、黎涌、云路、白沙、横江;陆氏:上淇、恒顺;黎氏:黎边;程氏:大同。

===番禺9姓15族===

李氏:[[沙湾]]、[[鹭冈]];简氏:[[韦涌]]、[[车陂]]、屏山、都那,小洲;[[黎氏]]:[[礼园]];屈氏:沙亭;洗氏:鹿步;韩氏:市桥;谢氏:市桥、大田村;麦氏:番禺;曾氏:小龙宁仁乡。

===顺德17姓19族===

欧氏:陈村;陈氏:马齐、[[大良]];李氏:[[逢简]];冯氏:[[古楼]];潘氏:古楼;陆氏:石涌、龙江;黎氏:桃源;苏氏:碧江;卢氏:大良;罗氏:大良;何氏:马宁;[[梅氏]:龙山;温氏:龙山;黄氏:龙江;简氏:龙江;张氏:龙江;[[邓氏]]:甘竹。

===新会20姓32族===

[[李氏]]:河塘、七堡、务前、泷水、连塘、竹坑、冲澄、鹿洞;区氏:瑶溪;陈氏:凌村、石头、恩州;冯氏:大口;容氏:河塘;谭氏:天河;朱氏:水尾;陆氏:冈州、中乐;简氏:鸾台;麦氏:新会;吕氏:丹灶、江门范罗冈;黎氏:城南新魁滘;马氏:河塘张士园;宋氏:苹冈;容氏:潮居里容村;唐氏:白石;梁氏:小冈;还有吴氏、刘氏、周氏、叶氏。

===中山36姓54族===

张氏:南屏;刘氏:[[潭井]]、鸦冈、隆都、小榄;林氏:平岚、大车;陈氏:大都、麻子、冈背、莆山、水塘头、婆石村、窈窕;严氏:濠涌;简氏:南塘;梁氏:坎下、张溪、[[小榄]]、四都梁村;韩氏:古坝;阮氏:赤坎、众角;魏氏:海州;[[伍氏]]:南村;缪氏:永原;杨氏:北山、良都;吴氏:山场、小榄;何氏:小榄;李氏:麻洲、小榄;蓝氏:麻洲;余氏:隆都;侯氏:[[龙头环];唐氏:唐家湾;高氏:过塘;任氏:过塘;麦氏:小榄;郭氏:鸦冈、[[良都]];鲍氏:山场;孙氏:小榄;甘氏:小榄;罗氏:小榄;石氏:小榄;萧氏:大涌南文;曾氏:涌边;蔡氏:永厚;钟氏:淇澳;朱氏:小榄;邓、杜氏:小榄;李氏:岚田;林氏:安堂、石井;黄氏:青岗;;[[余氏]]:叠石。

===东莞24姓27族===

谢氏:茶山南社;张氏:栅口;袁氏:[[茶园]];何氏:赤冈、大汾;黎氏:茶窖;刘氏:长表;丁氏:文顺;肖氏:古梅;麦氏:靖康;李氏:茶山、白马;封氏:东莞;祁氏:梨川;陈氏:燕川;房氏:篁村;翟氏:南街;邓氏:石排福隆围;利氏:桥沥;罗氏:中堂、英村;谭氏:大宁;卫氏:茶园;钟氏:茶山;蔡氏:沙头;梁氏:小亨、板石;[[黄氏]]:大厚(大凹)。

===高要28姓63族===

仇氏:王臣;方氏:文明堡;帅氏:砚东;利氏:良江甲编墨坊;涂氏:[[耕沙]];王氏:朱紫印;岑氏:白诸龙潭村;金氏:银江都金屋;俞氏:外迳;吕氏:云料;夏氏:宋隆;文氏:下窝;李氏:富佛、银江、陈村、贝水新村、南岸、蔗村、院主、塘冈、罗秀,牌楼村、砚洲东股、横村、砚东、腰冈、围边、榄塘、塘基头、横石、长旗、牛围;石氏:横槎、钱宁;甘氏:温贯;江氏:[[蓝村]];胡氏:禄村;林氏:杜村;周氏:蓝塘、东冈;伍氏:榄冈、上围、高第、平布;朱氏:湖坑、罗客;何氏:桃溪、茅冈、渡头、西岸、勒竹园、何田、仙洞、庆云社、孝友;吴氏:竹洲、沙浦、茶冈;余氏:东坑口;杜氏:隔布;邵氏:罗水,永宁;唐氏:温贯、冈边;徐氏;大基头。[[冯氏]]:莲塘。

===台山10姓11族===

陈氏;冲泮春场;李氏:滘口上冲水楼、[[横塘]]];肖氏:肖村;甄氏:海宴;容氏:寨门;樊氏:白石村;冯氏:南头;袁氏:独冈;赵氏:海宴;[[徐氏]]:大担。

===开平16姓20族===

张氏:张桥、沙坝;梁氏:北潭、长沙;陈氏:碧潭、魁冈;苏氏:棠红;劳氏:长沙塘;司徒氏:滘堤;谢氏:潭边园;黄氏:北炎水背;杨氏:独冈、塘浪;罗氏:良溪;吴氏:楼冈;胡氏:长沙洲;简氏:钱冈;邱氏:勒竹村;李氏:冲澄;邝氏:泮村。

===茂名文林陈氏===

高州陈氏:镇江低山村、[[石鼓密山村]]、石鼓塘表村、[[石鼓低坡村]]、石鼓大坣村、石鼓屋昌村、石鼓林保岭村、石鼓门前坡村

茂南陈氏:金塘镇文林村、金塘光松林村、金塘大路尾村、金塘背底坡村、金塘板坡村、金塘克泥塘村、金塘崩塘村、金塘洪山姚屋村、金塘洪山村、金塘镇陈屋村、金塘勒角塘村、金塘双狮岭村、金塘山溪湴村(山溪村)、金塘镇垌尾村、金塘石氹村、金塘大山窜(龙?窿?)村、

公馆镇油甘窝村、公馆佛子岭村、公馆十万七村、公馆大山岭新村、公馆河之口张屋村、公馆黑泥塘村、公馆新龙村、公馆大塘坡村、公馆石车村、公馆横山村、公馆垌心村、公馆垌心墎村、公馆镇油甘窝书房岭村、

山阁镇竹山村、山阁镇鸡山村(现名佳山村)、新坡镇狐狸埇村(现名桥东村)、鳌头镇车仔村、鳌头镇西沟村、

化州陈氏:化州飞马街、电白陈氏:电白马踏凤门党村、茂名西埇陈氏、羊角镇西埇村

===湛江===

吴川陈氏:吴川梅菉街、吴川梅菉头、吴川梅菉镇下菜园村

遂溪陈氏:遂溪遂城镇后坑村、遂溪岭北镇、

==广西==

陈氏:广西博白沙河镇莪子林村、广西博白沙河镇陈屋村、广西博白沙河镇大肚田村、广西博白沙河镇坡禾地村、广西防城港市牛长藤村、

===其他姓族===

此外,还有恩平圣堂的梁族、司徒族,广宁江谷的洗族,清远潖江的朱族,宝安的何、黄、陈族,阳江的司徒族,增城的刘族,香港新界乐挂角山的邓族,罗定生江的李氏。

以上各族谱牒都称其祖来自南雄珠玑巷,叙述有简有繁,时间有先有后,早的在北宋开宝,而多在北宋末和南宋末。从北宋的[[熙宁]]、[[崇宁]]、靖康到南宋的建炎,[[绍兴]]、[[淳熙]]、开禧、[[绍定]]、端平、[[嘉熙]]、咸淳、[[祥兴]]等各年代,直至元初都有人从珠玑巷南迁。

近年来,南雄珠玑巷人南迁后裔联谊会筹委会,派员到珠江三角洲各市、县调查,收集到诸姓族谱、家谱有143姓氏,主要分布在清远、三水、佛冈、新兴、高要、高明、佛山、南海、番禺、顺德、广州、花都、从化、中山、珠海、新会、江门、台山、开平、鹤山、恩平、东莞、增城、龙门、宝安、深圳、博罗、惠阳等28个市、县,668个乡(镇)、村。居上述地区,包括该地在港、澳、台的同胞和在海外的侨胞,人口达数千万人。<ref>[http://www.gd.chinanews.com/2013/2013-08-29/2/268797.shtml | 珠玑巷人南迁氏族人口分布] </ref>

==保护措施==

1982年,珠玑巷被列为南雄县文物保护单位。<ref>[http://gd.people.com.cn/n/2015/1209/c123932-27278530.html | 韶关南雄市珠玑镇:广东历史文化名镇] </ref>

2012年,南雄市珠玑古巷·梅关古道被评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ref>[http://ex.cssn.cn/zx/bwyc/201811/t20181109_4772346.shtml?COLLCC=3520320713&COLLCC=2990965035& | 珠玑巷传说:在真相和事实之间] </ref>

==相关视频==

<center>
===《广东名片》——珠玑古巷===
{{#iDisplay:e3017trf2r7 | 560 | 390 | qq }}
</center>

==参考文献==
{{Reflist}}
4,01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