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增加 100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 (National Astronomical Observatories,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简称NAOC),由原 [[ 北京天文台 ]] [[ 云南天文台 ]] 、新疆天文台(原乌鲁木齐天文观测站)、长春人造卫星观测站等台站及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于2001年合并而成,总部位于原北京天文台总部,在 [[ 河北省 ]] 兴隆县建有观测基地,该基地拥有一台直径2.16米(85英寸)的 [[ 光学望远镜 ]] ,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望远镜(LAMOST)。在 [[ 北京市 ]] 怀柔县建有怀柔太阳观测基地。国台正在开展的项目包括:FAST、LAMOST、CSRH、探月工程以及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等。
国家天文台总部设在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国台在 [[ 太阳 ]][[ 物理学 ]] 方面颇有建树。现任台长是严俊。
==机构前身==
中国科学院的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开始于1998年。按照中国科学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建设国家 [[ 知识 ]] 创新基地的部署,经天文学界的努力,天文基地被列入首批启动的知识创新基地之一。当时,中国天文学研究的布局集中在院属五台三站一中心,其中的“五台”分别是:北京天文台、上海天文台、 [[ 紫金山天文台 ]] 、云南天文台和陕西天文台;“三站”分别是:乌鲁木齐站、 [[ 长春人造卫星观测站 ]] 和广州人造卫星观测站卫站;“一中心”是南京天文仪器中心。
1999年4月16日, [[ 中国科学院 ]] 决定在院属五台三站一中心的基础上,批准组建“国家天文观测中心”。
国家天文观测中心的定位是:统筹科学院天文学科发展的布局、大中型观测 [[ 仪器 ]] 设备运行以及未来发展的大科学工程项目的立项实施;建立天文研究工作网络,由天文观测中心负责科研工作的宏观协调和指导,研究工作仍分布在各天文台站及与大学联合成立的中心进行管理和实施;争取在2000年末经国家科技部批准,成立国家天文台和若干天文研究机构,组成中国科学院天文研究新体系。
1999年4月23日,国家天文观测中心(北京天文台作为其总部所在地)举行成立大会和挂牌 [[ 仪式 ]] ;5月19日, [[ 艾国祥 ]] 被任命为国家天文观测中心主任,汪景琇、王宜、杨福民、严俊和罗国权被任命为副主任。
国家天文观测中心确立了宇宙大尺度结构等九大研究领域,重点支持了兴隆等五大观测基地和28个创新研究团组,组织了国家天文观测中心首批首席研究员和研究员的公开招聘和聘任,开启了在中国 [[ 天文学 ]] 领域每年一度的“十大天文科技进展”评选工作,形成了较为利于科学创新的必要的规章制度。至此,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已具雏形。
==合并发展==
2001年3月27日,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复了中国科学院《关于组建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的请示》,同意撤消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成立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将中国科学院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乌鲁木齐天文站、长春人造卫星观测站并入中科院国家天文台, [[ 事业 ]] 编制总数由1002名减为957名;同时批复中国科学院陕西天文台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事业编制721人不变。中国科学院天文创新基地的布局由此初步完成。
2001年4月21日,中国科学院正式批准成立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规定国家天文台是院属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直属 [[ 事业单位 ]] ,与研究所同等级别。
国家天文台组建后,原北京天文台融入国家天文台,北京天文台的法人资格被撤消;云南天文台、乌鲁木齐天文站和长春人造卫星观测站一并整合到国家天文台,不再列为中国科学院直属事业单位,成为国家天文台下设机构,保留原级别并具法人资格;南京天文仪器研制中心转制为科技型 [[ 企业 ]] ,其中天文光学技术实验室改建为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也成为国家天文台下设机构,具法人资格;撤消广州人造卫星观测站,将其70名编制划转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和上海天文台由于历史悠久承担着中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课题,并在 [[ 国际 ]] 上有较大影响,继续保留中国科学院直属事业单位的法人资格,其主要学科方向、大型设备的运行和观测基地的建设受国家天文台宏观协调和指导。 ==参考文献==
129,247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