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1,542
次編輯
變更
新亚书院
,创建页面,内容为“新亚书院(英语:New Asia College,简称NA)创立于1949年,位于香港新界沙田区马料水,现时为香港中文大学成员书院,也是当…”
新亚书院(英语:New Asia College,简称NA)创立于1949年,位于香港新界沙田区马料水,现时为香港中文大学成员书院,也是当中历史最悠久的书院。而在大学九所成员书院中,只有新亚书院附有艺术及人类学(文化人类学)课程。
==校史==
1945年8月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跟着1946年6、7月间国共全面爆发内战,时局动荡,不少学人便南来广州,再至香港。1949年中国大陆政权易手,张其昀南渡香港决定创立学院,随后由跟随广州私立华侨大学迁移到港的钱穆、唐君毅、张丕介等学者办理,当时名为亚洲文商学院(即亚洲文商专科夜校),并租用九龙伟晴街华南中学校三课室在夜间上课,后于1950年3月改组并易名为新亚书院。其教育宗旨在于“上溯宋明书院讲学精神,旁采西欧大学导师制度,以人文主义之教育宗旨,沟通世界中西文化,为人类和平社会幸福谋前途。”与此同时,联合书院亦同时借用此校舍部分区域,以开办夜间兼读制课程(原称联合书院第二校,后并入同样由联合高层开设的联大书院)。
1950年,新亚书院得商人王岳峰先生资助迁入九龙深水埗桂林街校舍。书院初创时期经费不足,院长决定亲赴台湾寻求协助。1950年冬,钱穆赴台会见中华民国总统蒋中正,请求资助。蒋总统于1950年命国民党中央改造委员雷震赴港调研,中改会于同年12月11日举行会议,决议“支持钱穆在港创办之新亚学院,请由教育部予以协助”。结果,蒋总统允诺从总统府办公费项下每月拨款港币三千元支持新亚书院办学,至1954年新亚书院获美国雅礼协会拨款资助后停止。1953年秋,创办新亚研究所。校舍于1956年迁入九龙土瓜湾农圃道。
其中唐君毅、牟宗三和劳思光被喻为“香港人文三老”,俱为香港中文大学教授。
新亚书院为当代新儒家的重镇。新儒学八大家中多数是新亚书院教授或香港中文大学的教授(如哲学系的刘述先教授)。书院以中文教学,并教授官立学校所缺乏的中国文化课程,并因而获视为中国儒学的复兴基地,以及宋代书院文化的延续。
1957年,新亚书院、崇基学院、联合书院组成中文专上学生协会,为香港成立第二所大学作准备。
1961年,政府提议将当时仍未定名的第二所大学,设于沙田显径邨现址一带。当中新亚书院建筑物拟设于现今显径邨二、三期,以及狮子山铁路隧道入口。
1963年,香港中文大学正式成立。当时各成员书院之教学及行政均为独立,大学中央仅负责统筹与全校有关的行政事宜;其后,显径邨建校方案旋即被马料水方案取代。1973年,新亚书院迁入沙田区香港中文大学校园,新亚教育文化会则在农圃道旧校舍开办新亚中学。
1974年中,由于旗下新亚研究所学历不获大学承认,加上大学本部决定中断对研究所资助,研究所自同年8月15日起改隶新亚教育文化会,而原先来自哈佛燕京学社的资助亦终止;而原来属于新亚研究所的东南亚研究室,则改隶大学本部辖下的中国文化研究所。
1976年,香港政府建议中大改制,将学科教学的工作统一归由大学中央办理,书院仅负责学生福利及通识教育等工作。新亚书院校董会九位董事,包括唐君毅、李祖法、钱穆、沈亦珍、吴俊升、徐季良、刘汉栋、任国荣、郭正达,以此违反中文大学之“联邦制”本意为由,集体辞职抗议。而以金耀基为首的支持阵营(主要由台湾来港学者组成),则在成功改制后执掌新亚。 在2016/17年度,新亚书院约有学生近3200人。
==校史==
1945年8月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跟着1946年6、7月间国共全面爆发内战,时局动荡,不少学人便南来广州,再至香港。1949年中国大陆政权易手,张其昀南渡香港决定创立学院,随后由跟随广州私立华侨大学迁移到港的钱穆、唐君毅、张丕介等学者办理,当时名为亚洲文商学院(即亚洲文商专科夜校),并租用九龙伟晴街华南中学校三课室在夜间上课,后于1950年3月改组并易名为新亚书院。其教育宗旨在于“上溯宋明书院讲学精神,旁采西欧大学导师制度,以人文主义之教育宗旨,沟通世界中西文化,为人类和平社会幸福谋前途。”与此同时,联合书院亦同时借用此校舍部分区域,以开办夜间兼读制课程(原称联合书院第二校,后并入同样由联合高层开设的联大书院)。
1950年,新亚书院得商人王岳峰先生资助迁入九龙深水埗桂林街校舍。书院初创时期经费不足,院长决定亲赴台湾寻求协助。1950年冬,钱穆赴台会见中华民国总统蒋中正,请求资助。蒋总统于1950年命国民党中央改造委员雷震赴港调研,中改会于同年12月11日举行会议,决议“支持钱穆在港创办之新亚学院,请由教育部予以协助”。结果,蒋总统允诺从总统府办公费项下每月拨款港币三千元支持新亚书院办学,至1954年新亚书院获美国雅礼协会拨款资助后停止。1953年秋,创办新亚研究所。校舍于1956年迁入九龙土瓜湾农圃道。
其中唐君毅、牟宗三和劳思光被喻为“香港人文三老”,俱为香港中文大学教授。
新亚书院为当代新儒家的重镇。新儒学八大家中多数是新亚书院教授或香港中文大学的教授(如哲学系的刘述先教授)。书院以中文教学,并教授官立学校所缺乏的中国文化课程,并因而获视为中国儒学的复兴基地,以及宋代书院文化的延续。
1957年,新亚书院、崇基学院、联合书院组成中文专上学生协会,为香港成立第二所大学作准备。
1961年,政府提议将当时仍未定名的第二所大学,设于沙田显径邨现址一带。当中新亚书院建筑物拟设于现今显径邨二、三期,以及狮子山铁路隧道入口。
1963年,香港中文大学正式成立。当时各成员书院之教学及行政均为独立,大学中央仅负责统筹与全校有关的行政事宜;其后,显径邨建校方案旋即被马料水方案取代。1973年,新亚书院迁入沙田区香港中文大学校园,新亚教育文化会则在农圃道旧校舍开办新亚中学。
1974年中,由于旗下新亚研究所学历不获大学承认,加上大学本部决定中断对研究所资助,研究所自同年8月15日起改隶新亚教育文化会,而原先来自哈佛燕京学社的资助亦终止;而原来属于新亚研究所的东南亚研究室,则改隶大学本部辖下的中国文化研究所。
1976年,香港政府建议中大改制,将学科教学的工作统一归由大学中央办理,书院仅负责学生福利及通识教育等工作。新亚书院校董会九位董事,包括唐君毅、李祖法、钱穆、沈亦珍、吴俊升、徐季良、刘汉栋、任国荣、郭正达,以此违反中文大学之“联邦制”本意为由,集体辞职抗议。而以金耀基为首的支持阵营(主要由台湾来港学者组成),则在成功改制后执掌新亚。 在2016/17年度,新亚书院约有学生近32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