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浅滩冲浪

增加 64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浅滩冲浪'''(Skimboarding),又称沙板,是在[[沙滩]]浅水区域从事类似冲浪技巧的运动,或者也可以解释沙滩和板类运动的结合。就像其他许多水上板类运动一样(冲浪、滑水、风浪板、[[风筝]]冲浪、划桨冲浪…等),浅滩冲浪这项运动是由浅水区域的沙滩、以及水上运动玩家与沙板所组成的一项 [[ 运动 ]] ,当然这活动绝对是属于水上板类运动的其中一种,跟其他水上板类运动一样初期所使用的板子都为木板所制作的,现在多数看到的沙板外观较为类似冲浪板,但和冲浪板相比较下,却又比冲浪板短小且轻薄,也没有冲浪板拥有的尾舵和脚绳,浅滩冲浪的玩法有部分类似冲浪也有些却类似滑板,比较像似冲浪与滑板的结合,玩家需将板子丢在沙滩上浅水区域,运用助跑赋予的[[速度]]使板子前进,借此上板顺着浅滩的水面滑行出去,享受骑乘在沙板上所带来的凌驾感乐趣。
==起源==
浅滩冲浪或冲沙运动的源起可回溯到1920年代末期,在 [[ 美国 ]][[ 加州 ]] [[ 拉古纳海滩 ]] ,当地的救生员想用一种简单的方式横跨海滩,自此发展成为一种海上极限运动。在当时救生员使用木头合板作为浅滩冲浪板,在海岸边的薄水的沙滩上滑行,如同其他水上运动一样在初期装备的设计都是较简单的,因此在当时的浅滩冲浪板形状仅就只是简单的圆弧形状,也就是一片很常见的木头合板,但因缺乏 [[ 设计 ]] ,所以较不容易操控。
1960年代初期,浅滩冲浪板的形状有了些许的变化,浅滩冲浪板的两端除了原本的 [[ ]] 弧型外,多了翘度(Rocker)与板头、板尾之分。
到了1970年代初期,浅滩冲浪板的形状渐渐与冲浪板类似,并且也开始使用不同的材质制造,除了原本的木头合板之外,也多了 [[ 玻璃纤维 ]] 与近期的 [[ 碳纤维 ]] 这两种主要材质。浅滩冲浪运动从1920到1970年的演进,也比较的正式的进入了一个分支的开始,主要的因素是因为玩法、材质与地点性质的不同,形成了Wave Skimboarding与Flatland/Inland Skimboarding两个分野,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乘浪玩法跟浅滩玩法,这两种的玩法从这时期后就开始朝向不太相同的领域发展。
在1970年代的中期至1980年代晚期,冲沙活动在这进入了大跃进的时代,几乎人人都听过拉古纳海滩,在拉古纳海滩的小孩也几乎都有浅滩冲浪的经验,浅滩冲浪领域里有很多很有名的代表性人物也都是来自于这个世代的,浅滩冲浪的风潮也借此蔓延到了媒体界,知名浅滩冲浪选手Tom Trager的 [[ 照片 ]] 甚至登上当时赫赫有名的运动 [[ 杂志 ]] 《运动画刊》的封面,可以想像的是,浅滩冲浪这个运动曾经是那时代中人人讨论的话题呢。
在1980年代的末期到1990年代的初期,很可惜的浅滩冲浪这项运动似乎沉寂了一段 [[ 时间 ]] ,感兴趣的人少了很多,但到了1990年代中期,就像时尚界的流行一样,浅滩冲浪运动风气又盛行回来了,并且年年已惊人的 [[ 速度 ]] 成长,随着时间的发展,浅滩冲浪甚至有了自己的杂志以及专属网站,像是Skim Online (1994) 与 SKIM Magazine (1999),都是浅滩冲浪很重要的一个推手。
[[ 台湾 ]] 对于浅滩冲浪的起步相对比欧美国家晚非常多,自2006年开始才有在台湾各海岸线萌芽,但初期接触交流的人都比较少,因此则形成各区域推广此运动的模式,当时最能知道的学习方式莫过于从网络上看影片学习,但随着这活动时间的增加以及人数的壮大之后,各地的板友们开始相互接触并互相 [[ 学习 ]] 讨论,并且也有玩家引荐国外来的选手们从事浅滩冲浪运动的 [[ 教学 ]] 指导,大约从2009年台湾浅滩冲浪运动就开始就有着人数上的倍增,许多的台湾各地玩家也在各海域不断的精进自己的 [[ 技术 ]] 以及推广这项运动。
277,789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