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李陵

增加 34,369 位元組, 6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inappropriate tone|time=2015-05-04T00:45:09+00:00}} {{東亞男性歷史人物 |名稱 =李陵 |身份 =汉朝军人、匈奴贵族 |國家 =汉朝、…”
{{inappropriate tone|time=2015-05-04T00:45:09+00:00}}
{{東亞男性歷史人物
|名稱 =李陵
|身份 =汉朝军人、匈奴贵族
|國家 =[[西汉|汉朝]]、[[匈奴]]
|時代 =[[西汉]]
|主君 =
|屆數 =
|最高職務 =汉[[骑都尉]]、匈奴右校王
|前任 =
|繼任 =
|圖片名稱 = Su_And_Li_1635.jpg
|圖片大小 =
|圖片說明 = 明代画家陈洪绶创作的《苏李泣别图》
|氏 =
|姓 =
|名 =
|姓名 =
|字 =少卿
|號=
|官職 =
|封地 =
|神號 =
|尊號 =
|族裔 =
|信仰 = <!--指的是宗教信仰-->
|氏族 =[[陇西]][[李氏]]
|籍貫 = [[陇西]]郡[[成纪]]
|祖籍 =
|本籍 =
|出身地 =
|府邸 =
|世系 =
|初名 =
|小字 =
|別名 =
|法號 =
|院號 =
|其他名號 =李骑都、都尉
|出生日期 =
|出生地點 =
|婚年 =
|逝世日期 =前74年

|逝世地點 =
|廟號 =
|諡號 =
|墓葬 =
|祠廟 =
|父親 =李当户
|嫡母 =
|母親 =
|繼父=
|繼母=
|養父=
|養母=
|元配 =
|正室 =
|妻 =[[且鞮侯单于]]之女
|繼室 =
|平妻 =
|側室 =
|元配之父 =
|元配之嫡母 =
|元配之母 =
|正室之父 =
|正室之嫡母 =
|正室之母 =
|妻之父 =[[且鞮侯单于]]
|妻之嫡母 =
|妻之母 =
|繼室之父 =
|繼室之嫡母 =
|繼室之母 =
|平妻之父 =
|平妻之嫡母 =
|平妻之母 =
|兄弟 =
|姊妹 =
|嫡兄弟 =
|嫡姊妹 =
|庶兄弟 =
|庶姊妹 =
|同胞兄弟 =
|同胞姊妹 =
|異母兄弟 =
|異母姊妹 =
|異父兄弟 =
|異父姊妹 =
|繼兄弟 =
|繼姊妹 =
|子 =
|女 =
|嫡子 =
|嫡女 =
|庶子 =
|庶女 =
|養子 =
|養女 =
|繼子 =
|繼女 =
|其他親屬 =祖父 [[李广]]<br>叔父 [[李敢]]<br>从弟 [[李禹]]
|出身 = <!---此处指科举出身--->
|功名 =
|經歷 =
|著作 =《别歌》《答苏武书》《李陵赠苏武诗》
|注釋 =
}}
'''李陵'''({{bd|前2世纪|?|前74年|catIdx=L李}}),[[表字|字]]'''少卿''',[[陇西郡|陇西]][[成纪县|成紀]](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人,[[西汉]]將領[[李广]]之孙,中国历史上富有争议的人物。

李陵原为汉朝将领,天汉二年(前99年)奉[[汉武帝]]之命出征[[匈奴]],率五千步兵在[[浚稽山]]与数万匈奴骑兵英勇作战,最后因寡不敌众兵败投降。其后汉武帝下令将其全家处死,令他断绝了回归汉朝的念想,最终埋骨异域。他为汉朝贡献的唯一一次战斗虽然以失败告终,但是这次以少战多的战斗被详细载于《[[汉书]]》之中。

在过去的一段时期里,李陵也曾被认为是一位文学家。被誉为汉诗鼻祖的《[[苏武李陵赠答诗]]》,便是以他的名义流传于世。不过现今学术界主要认为这些文学作品并非李陵所作,但出于习惯仍然在题目中保留了李陵的名字。

== 生平==
=== 早年 ===
李陵出生于一个有着深厚军事传统的家庭。祖父是汉朝名將,有“飞将军”之称的[[李广]],长期驻守边郡参与过对匈奴的大小七十多次战斗,但却因各种原因在论功行赏时与封侯失之交臂,毕生引以为恨。叔父[[李敢]]在漠北大战中追随[[骠骑将军]][[霍去病]]立下功劳,包括李陵本人在内,他的家族中三代都出过为国领兵的将领,可称得上军人世家。

李陵的父亲李当户是李广的长子,担任着守卫宫廷的[[郎中令|郎官]],曾因勇武获得过汉武帝的赞誉,不幸英年早逝,李陵是作为[[遺腹子]]出生的。与他的父亲一样,因为家族的关系,李陵从少年时期就在宫廷中出任武官,他被选为[[侍中]]建章监,管理着[[建章宫]]中的卫队骑兵。

由于精通骑射、爱护士卒,加上诚实守信、孝顺母亲,这些美好的品格与素质为他赢得了声誉。[[汉武帝]]认为他有其祖父李广的遗风,派他带领八百骑兵越过[[居延海]]深入敌境二千余里察看地形。尽管没有遇到匈奴,李陵的初次出征却使他受到信任,武帝随后将他升为[[騎都尉]],带领从[[丹阳郡]]招募来的楚兵五千人屯驻在[[酒泉]]、[[张掖]]并训练弓箭射术。[[酒泉郡]]和[[张掖郡]]都是当时新设立的郡,原本是匈奴[[昆邪王]]、[[休屠王]]的领地。[[元狩]]二年(前121年),二王归降汉朝之后成为了无人的荒地,直到[[元鼎]]六年(前111年)汉武帝才决定将其纳入汉朝的领土范围,并从内地征发大量军队和移民前往河西一带。在这里,李陵度过了数年为国家戍边的生涯。

[[太初 (西汉)|太初]]二年(前104年),汉武帝派遣貳師將軍[[李廣利]]进攻[[大宛]],这次远征持续了数年之久,加上战线过长补给困难,以至出现补给队伍从大宛一路相连至敦煌的情形。太初四年(前101年)李陵接命,带领五校兵作为李广利之后续部队出征。然行军至边塞时,得知李广利已得胜回军。武帝写信给李陵,让其留下大部队,率五百轻骑出[[敦煌]]、至[[盐水]],至塞外接应李广利的部队班师。之后继续留[[张掖]],管理其屯卒。

=== 兵出居延 ===
匈奴在漠北大战后受到重创,率众迁徙到更远的北方以躲避汉朝的追击,此后“漠南无王庭”汉朝将注意力更多地转向对南越和西域诸国的征服上。匈奴仅在太初三年(前102)时趁贰师将军李广利伐[[大宛]],对河西发起过一次侵扰,汉朝派[[赵破奴]]追击结果全军覆没,赵破奴本人被俘。[[天汉 (西汉)|天汉]]元年(前100年),匈奴[[呴犁湖单于]]去世,此距漠北大战已去十几年。[[且鞮侯单于]]继位后一变一直以来对汉朝的敌对态度,主动抛出橄榄枝向汉朝求和,并归还了先前扣押的汉朝使者。为了回应匈奴的善意,汉朝遣李陵的好友[[中郎将]][[苏武]]为使,带礼物和汉朝扣押的匈奴使者出使匈奴,以示和谈的诚意。但因副使擅自与匈奴内部反动分子勾结,制造动乱,事情败露后,整个汉朝使团遭到扣押。

为了使匈奴释放扣押的汉使。天漢二年(前99年)秋,以匈奴干涉汉朝对车师的进攻为导火索,汉武帝下令贰师将军李广利率領三萬騎兵自[[酒泉]]出征,与援助车师的匈奴右贤王交战於[[祁连山|天山]]。武帝在[[未央宫]]武台召见李陵,想安排他为李广利运输[[辎重]]。李陵主动请命,表示他在张掖训练的五千名荆楚勇士,各个武艺高强,身强体健,百发百中,希望能率领他们作为一支独立队伍,到[[阑干山]]南吸引[[单于]]部队,不让他们集中兵力攻击李广利的部队。汉武帝认为李陵是不情愿担任李广利的裨将,推说军队征发太多,无法给李陵分配骑兵。李陵便向汉武帝保证,不需要骑兵,只需以少敌多,用五千步兵横扫单于王庭。汉武帝很赞赏李陵这样的志气,便准许了他的出兵请求,同时诏令[[强弩都尉]][[路博德]]带兵在途中接应李陵军。

路博德曾经做过[[将军 (中国古代)|伏波将军]]并且立功封侯,后来因为犯法而失去地位,被任命为强弩都尉,论资历与经验都在李陵之上。他也不甘于只是给一个晚辈做后援军,便上奏汉武帝,称当时是秋天,匈奴马肥不宜与之交战,希望能等到春天时再与李陵各领五千酒泉、张掖的骑兵从东西并击西[[阿尔泰山脉|浚稽山]],到时一定可以擒获单于。汉武帝看了路博德的上奏后很生气,怀疑李陵是怯战才串通路博德上书,一方面训斥了路博德,另一方面勒令李陵写信交代与路博德之间的对话。同时下诏命令路博德进军[[钩营]],截断入侵[[西河]]的匈奴军的退路。又令李陵九月出塞至东浚稽山,刺探匈奴的行踪与虚实,然后撤退返回,派遣传令兵汇报见闻。

于是李陵带着五千步兵出[[居延海|居延]]千余里,向北行军三十日,到浚稽山下驻扎。他将沿途所经的山川地形绘成地图,派遣麾下部将陈步乐送回长安。陈步乐见到汉武帝后,称述李陵治军有方,将士们愿为他拼死效力。汉武帝很高兴,提拔陈步乐为郎官。

=== 血战而降 ===
李陵到达浚稽山后,与单于遭遇,被三萬骑兵包圍在两山之间。李陵将大车环绕起来作为营寨,带领士兵出营外列阵,前排持戟、[[盾]]、后排持弓弩,以鉦声和鼓声作为展开与停止进攻的信号。匈奴见汉军人少,便直接正面攻击大营,李陵部近身与敌军展开对攻,后排弓弩齐发,匈奴应弦而倒。匈奴向山上逃窜,汉军追击,杀死数千人。单于大惊,召集左右地八万多骑合力进攻李陵军。

李陵向南边打边撤数日,到达山谷中。随着连续作战,汉军的伤亡也在扩大,士兵被弓箭射伤受伤三处的允许躺在车上,受伤两处的驾车,只受伤一处的扔需要拿起武器参与作战。李陵发现部队士气低下,怀疑军中藏有女人。便将士兵们藏在随军车辆中女子一一搜查出来,全部斩杀。{{efn|关于这些女子的身份,尽管《汉书》中记载为士卒的“妻妇”,但也有观点认为她们实际上并非军士的妻子,而是军妓。<ref>《李陵》,[日]护雅夫,中央公论社,51</ref>}}第二天再与匈奴交战,又杀死敌军三千余人。随后李陵引兵向东南沿着[[龙城]]旧道行军四五日,抵达大泽边上的芦苇地里。匈奴从上风口方向火攻,李陵也命令军中放火烧隔离带以求自救。李陵军南行至山下,单于在南山上,派遣其子亲率骑兵攻击李陵。李陵军利用地形与他们在树林中步战,又杀死数千敌军,并且用[[连弩]]射退单于。

这一天,李陵军捉到了匈奴俘虏,从他口中得知匈奴军中对坚持战斗产生了动摇。单于认为这支军队是汉朝的精锐部队,他们一边抵抗一边每天向南面边塞靠近,是为了引诱匈奴的军队进入伏兵的陷阱中,不应再继续深入追击。而其它匈奴贵族则认为,如果单于亲自率领数万骑兵都消灭不了区区数千汉军,会使匈奴在周边小国中的威信扫地,也让汉朝更加瞧不起匈奴。最终他们决定在接下来四五十里的山谷地形中继续发起猛攻,如果在此期间还是不能击溃汉军,令汉军成功抵达平地,到那时便只能退兵。

这时,李陵军的境况愈加危急。匈奴仗着人多,双方一日交战数十次,李陵军又杀死敌军二千余人。匈奴军见情势不利,本想退兵,恰在这时一个叫管敢的军候因为被[[校尉]]所辱,投降了匈奴,同时出卖了李陵军的情报。他告诉匈奴,李陵军没有后援,而且箭也快用光了,只剩下李陵及成安侯[[韩延年]]麾下各八百人的前排近战士兵,他们分别使用黄色和白色的旗帜,只要用精锐骑兵弓箭射击就能攻破。单于得知大喜,派出骑兵两面出击,并且朝汉军大喊“李陵、韩延年快投降!”同时截断汉军退路,将汉军包围起来依仗山势居高临下四面射击,箭如雨下。李陵部队向南退走,还没到[[鞮汗山]],一天就把五十万支箭射完了,汉军随即舍弃军车继续撤退。这时李陵军还有三千余人,但是武器已经告急,普通士卒手持从车轮上砍下的车辐,军中的文吏把用来削刮简牍的[[尺刀]]也用来充作了武器,背靠着山壁退入峡谷中。单于部队断了汉军后路,把汉军逼近角落,同时从山上投下擂石,汉军伤亡惨重,无法行动。

黄昏后,李陵身着便衣独自走出军营,喝退左右说要单枪匹马去刺杀单于,但许久之后却只能绝望地回到营中,叹息道:“兵败了,只有死路一条了!”有军吏劝他可以效仿当年浞野侯[[赵破奴]],即使被匈奴俘虏也应先保全性命,然后寻求机会返回汉朝,被李陵拒绝。当天晚上李陵下令将旗帜砍断与随军携带的珍宝一起掩埋。又下令解散军队,每人分发二升干饭、一块冰片,半夜时击鼓发令,所有人各自逃命,约定突围后在[[遮虏鄣]]会合。李陵与副将韩延年各自上马,有壮士十余人愿意追随他们,匈奴派了数千骑兵在后追赶。最后韩延年战死,李陵说:“我没脸回去见陛下!”投降了匈奴。他的军队分散逃离,最终突围成功回到了塞内的只有四百余人。

=== 家人被诛 ===
李陵兵败的地方与边塞只有一百多里,边塞很快获得消息并传回了[[长安]]。消息传来之初,李陵生死不明,汉武帝希望李陵能战斗到流尽最后一滴血而不是被生擒,便召[[面相学|相士]]来观察李陵的家人以确认李陵的生死,却发现其家人都没有死丧的面相,这意味着李陵还活着。后来得知李陵投降,汉武帝大怒,并且责问事前称颂李陵的[[陈步乐]],陈步乐自杀。朝中大臣纷纷谴责李陵的罪行,只有[[司马迁]]为李陵辩解。他认为李陵素来人品端正忠于国家,战争本就有风险,在外浴血奋战的人仅仅因为一次失利,在国内偷安享福的人就罗织罪名将其全盘否定,这是不公平的。再者,李陵虽然战败,但他以少敌众所展示出的军事才能有目共睹,即使是与古代的名将相比也毫不逊色。至于他没能死节,应当是想要寻找机会立功报答汉朝。

当时,除了李陵军的东线作战溃败之外,与右贤王交战的[[李广利]]军虽然在战斗初期取得一定战绩,但是后来也遭受了巨大挫折,被匈奴大军围困差点遭到全军覆灭的命运。而汉武帝原本派遣李陵出征只是为了辅助李广利军作战,但因为李陵军与单于主力恶战,使得李广利军没有得到太多功劳。汉武帝认为司马迁是故意污蔑诋毁功少的李广利来为李陵开脱,便将司马迁下狱,死罪,自請宮刑贖死一等。后来汉武帝后悔自己不该催李陵出兵,便派人犒赏了李陵部隊突围逃回的幸存者。

天汉四年(前97年),汉武帝在国内大规模征发军队北伐匈奴。遣贰师将军李广利率领六万骑兵、七万步兵出[[朔方]];因杅将军[[公孙敖]]率领骑、步兵三万人出[[雁门郡|雁门]];游击将军[[韩说]]率领步兵三万人出[[五原郡|五原]],三路并击匈奴。又派强弩都尉[[路博德]]率领步兵万余人接应李广利军。其中公孙敖被指示深入匈奴腹地援救李陵,但公孙敖与左贤王遭遇,交战之后无功而返,为了避免罪责便推托说捉到匈奴俘虏说李少卿帮助匈奴练兵对付汉朝,所以自己才无功而返。汉武帝大怒,将李陵家[[夷三族|族灭]]。李氏本是[[陇西郡]]有名望的大家族,因李陵的背叛而声誉扫地,同郡士大夫对李家都引以为愧。汉朝的处罚令李陵伤心欲绝,从此彻底断绝了回归汉朝的想法。他不仅接受了匈奴的官职与婚姻,也接受了他们的文化,改换自己的服装习俗,彻底地融入到了游牧民族的生活之中。{{efn|《汉书》中关于汉武帝迎李陵的这段曲折《史记》中并没有提到。《史记》直接记述,李陵投降之后,单于将女儿嫁与他,然后汉朝诛杀了李陵全家。}}

[[征和]]二年(前91年),匈奴入侵[[上谷郡|上谷]]、五原,同年又攻入五原、[[酒泉郡|酒泉]],杀两部都尉。汉廷遣李广利率七万人出五原;御史大夫[[商丘成]]率领三万余人出西河;重合侯[[莽通]]率领四万骑出酒泉,进攻匈奴。[[狐鹿姑单于]]得知汉兵全线出击,命令其部落辎重沿着[[赵信城]]向北迁至[[郅居水]];左贤王驱使其部民度[[余吾水]]六七百里,安扎在[[兜衔山]];单于自己带领精兵渡过姑且水,用坚壁清野对付汉军。李陵作为匈奴军的一员也参加了这次战斗。商丘成的部队追至追邪径,没有遇到匈奴,便班师而还。李陵与匈奴大将率领三万余匈奴骑兵在其后追击汉军,在[[浚稽山]]与商丘成的部队大战九日,双方一直打到[[蒲奴水]],汉军作战英勇,匈奴军损失惨重,不得不退兵。

后来汉匈再次通使,李陵责问汉使:“我为汉朝率兵五千横扫匈奴,因为没有援军而失败,有什么对不起汉朝的,要诛杀我全家!”在得知缘由后,李陵表示为匈奴练兵的不是自己,而是投降匈奴的原汉塞外都尉[[李绪]]<ref>「陵」和「緒」古音相近,http://www.tglin.idv.tw/essay/essay_lang16.htm{{dead link|date=2018年3月 |bot=InternetArchiveBot |fix-attempted=yes }}</ref>。因为愤恨自己全家因其被杀,李陵派人刺杀李绪。匈奴[[阏氏|大阏氏]]想要杀掉李陵,单于只好把他派到北方藏起来,直到大阏氏死后才把他召回。

=== 未归汉朝 ===
[[且鞮侯单于]]赞赏李陵的壮勇,将女儿嫁给他,并封他为右校王,{{fact|后世有学者认为他统治的是在当时的[[坚昆]](即后来的[[吉尔吉斯]])|date=2018-07-09}}。李陵在匈奴获得了尊贵的地位和先前归降匈奴而被封作丁灵王的[[卫律]]一同受到单于的信任,被委以重任。卫律长期在单于庭作为幕僚心腹之臣,而李陵则外派在地方上,遇到大事,才回单于庭参与决议。他们不仅参与匈奴对汉朝的军事行动,也有在外交活动中接待汉朝使者的记载。

[[后元 (汉武帝)|后元]]二年(前84年),汉武帝去世,以其少子[[汉昭帝]]即位,[[大将军]][[霍光]]、[[左将军]][[上官桀]]受命辅政。二人与李陵向来友善,特意派李陵的老朋友兼同乡陇西[[任立政]]等三人出使匈奴,借机劝李陵归汉。任立政等人到达匈奴后,一开始是在单于为招待汉使的宴会上见到了陪同出席的李陵,但当时没有单独接触的机会,只能以目视吸引其注意力,多次抚摸佩刀上的环,握住自己的脚,暗示他可以“还归”。后来李陵和[[卫律]]单独带着酒肉来慰劳汉使,任立政趁着饮酒搏戏之时,大声说“汉朝已经[[大赦]],中原安乐,主上年少,辅政的是霍光和上官桀!”希望用这样的话来打动李陵。李陵默不作答,摸着自己的头发,委婉地表示:“吾已胡服矣!(我已经是异国人了)”后来趁着卫律去上厕所的间隙,任立政等人立即向李陵挑明了希望他归汉的意图,但最终李陵明确回答“大丈夫不能第二次受辱”,拒绝了这次邀请。

[[元平]]元年(前74年),李陵在羁留二十多年后,病死在匈奴,他的血脉留在了草原上。公元前56年,匈奴内乱,李陵的儿子拥立[[乌籍单于]],后来败于[[呼韩邪单于]]。

== 李陵与苏武 ==
{{main|苏武}}
李陵与苏武是曾经在一同在汉朝宫廷中担任侍中的好友。李陵兵败投降匈奴的前一年,苏武出使匈奴遭到扣留,单于想要逼迫其归顺,遭到了严辞拒绝。李陵投降后出于愧疚一开始并不敢主动去见苏武,过了很久,单于听说了二人的关系,便派遣他前往[[贝加尔湖|北海]]去劝降被放逐在那里牧羊的苏武。

李陵到达北海后,为苏武置办了宴席,席间李陵向苏武透露了单于希望劝降的诚意,并劝说他:“你终归是不可能回到汉朝的,在这个荒无人烟的地方即使坚守信义,也不会被知晓,只是白白让自己受苦罢了。你的两位兄弟早就死了,母亲也已经去世,妻子听说也改嫁了。即使你还挂念着妹妹和子女,十几年过去也不知他们是死是活。人生就如同早上的露珠一样短促,何必在这里长时间的折磨自己!况且汉武帝年事已高恩威无常,大臣无罪被杀的已有十几家,你的家人也未必幸免。”苏武不为所动,表示自家历代受国家恩养,必当不辱使命效忠国家,自己对于汉武帝的忠诚就如同儿子对父亲的忠诚一样不需要回报,并表示自己已有必死的决心。李陵被苏武的坚贞不屈所感动,长叹:“唉!真是义士!我和[[卫律]]的罪过简直比天还高。”然后流泪与苏武告别。他自己羞于向苏武礼物,因为这会显得像是在夸耀财富,便让妻子出面赐给了苏武牛羊。

武帝[[后元]]二年(前86年),李陵再次回到北海见到苏武,带去了汉武帝已死的消息,苏武闻后对南哭拜,悲哀过度以至吐血。

[[始元 (西汉)|始元]]三年(前85年),[[狐鹿姑单于]]去世。因为子嗣年幼,狐鹿姑单于生前本有意实行[[兄终弟及]],[[母阏氏]]与[[颛渠阏氏]]为了保全地位,前者谋杀了人心所向的单于异母兄弟左大都尉,后者与卫律合谋排挤掉单于遗言指定的继承人右谷蠡王,强行拥立其子左谷蠡王继位为[[壶衍鞮单于]]。致使匈奴内讧,不承认新单于继承合法性的匈奴贵族纷纷出走,不愿意再参加[[龙城会盟]]。基于自身的不稳定,匈奴害怕汉朝趁机进攻,于是开始考虑与之结善。为表诚意,匈奴主动提出将之前扣押不降的汉朝使节苏武、马宏二人送还汉朝。

苏武在始元六年(前81年)返回汉朝,李陵摆酒宴与他送别,席间他表白自己的内心道:“如果汉朝没有诛杀我的家人,我原本也一直希望能像[[曹沫]][[荆轲]]那样劫持单于立功赎罪。但皇上用世间最严苛的刑罚杀戮了我的全家,我已经没有什么可留恋的了。如今说这些只是想让你了解我的本心,你我一分手,再没有相见之日了。”并亲自作起舞唱道:
{{quote|径万里兮度沙幕,为君将兮奋匈奴。路穷绝兮矢刃催,士众灭兮名已溃。老母已死,虽欲报恩将安归!}}

之后,二人诀别。苏武回到汉朝,大获赞扬,被后世誉为忠臣的典范,李陵则终老于漠北。

===苏李题材作品===
这对好友诀别的故事成为了一个经典的艺术题材,千百年来不断被后人用各种艺术手法演绎着。这个题材又包含了李陵的浚稽山血战、苏武牧羊北海边以及苏李泣别三个部分。

传世文献中收录的苏武与李陵赠答书信描述的是苏武与李陵在离别后的书信对答,虽然作者署名为苏武与李陵,但在现在通常被认为是后人假托二人的文学创作。十九世纪末问世的[[敦煌遗书]]中数篇李陵苏武赠答书信题材的作品,则进一步证明早在唐以前苏李的故事便已是流行的民间创作题材。与之同时发现的还有《李陵变文》《苏武李陵执别词》等民间文学作品<ref>《敦煌李陵变文考原》:钟书林《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ref>。

近代考古在东汉墓葬中发现了苏武持节题材的画像砖。从南朝起就一直有假托苏李离别情景的“拟苏李诗”创作。明朝画家[[陈洪绶]]两次创作《苏李泣别图》。2007年上海淮剧团创作了改编自苏李故事的新编历史剧《汉魂歌》

===苏李赠答诗===
《[[文选]]》及《[[艺文类聚]]》中载有李陵《答苏武书》及《与苏武诗》,苏武《与李陵诗》等文学作品,但自古以来对于作者就一直存在着质疑。有观点认为是后人伪托;也有观点认为是编辑者张冠李戴。但是《答苏武书》与《苏李诗》作为文学作品本身的价值仍然受到肯定。

{{Wikisource author}}
{{Wikisource author|蘇武}}

== 后世评价 ==
===军事===
司马迁称赞他“虽古之名将,不能过也”。

宋代[[秦观]]认为,保证以优势兵力攻击敌人的弱势兵力是战争的基本原则,善于用兵的将领即使拥有以少击众的才能,也不应将之视作一种常态。李陵主动要求以少击众,这是违背用兵常理的冒险举动,这种盲目自信与贪功求胜一开始就决定了战败是情理之中的事。即使李陵本人才能出众,想要获得胜利也只能凭借侥幸。一军统帅不能将战胜的希望寄托于侥幸冒险,而应当以更加谨慎的态度来对待。<ref>《李陵论》,[宋]秦观</ref>

[[北宋]][[何去非]]指出,李陵的战败固然由其轻率冒进所致,但作为决策者的汉武帝也负有相等的责任。战争不只是将领的事情,不同的将领有各自擅长的领域,能否发挥将领的才能也看君主是否使用得当。李陵有着英勇善战的优点,却有着性格上的的致命弱点,这使他适合作为冲锋陷阵的裨将,不宜担任独立领军的统帅。以他的军事才能,如果被安排在更合适的位置,应该能取得更大的成就。然而李陵提议以少击众时,汉武帝不仅不阻止反而极为鼓励,轻易让李陵在没有援军的情况下孤军深入,在听说战败后又只是眼巴巴地等着李陵殉国。既缺无知人善任的慧眼,又无爱才惜才的胸襟,这也不是一个合格的用人者应有的行为,最终白白造成了这次人才浪费。<ref>《何博士备论》,[宋]何去非</ref>

清代学者[[王源]]认为他“功虽不成,固天下之奇才也”,民国学者[[钱穆]]表示:“李陵之才气,及其全军之勇决,令千载下读史者想慕不已”。

===道德===

====儒家====
在汉民族漫长的历史上曾有过多次与异民族战争的经历,关于李陵投降匈奴一事中各方的评价,也随着历朝关于[[華夷之辨]]的争议从未中断过。

与李陵同时代的史家司马迁极力为李陵的英勇与忠诚辩护,他坚信李陵并非由于贪生怕死,投降敌人只是为寻找机会报效汉朝。同时他认为军人出征本就是为了国家作出了牺牲,在后方安享太平的人对前线将士作战失利过于苛责是不公平的,也不利于今后鼓励军人为国家舍命作战。所謂「太平本是將軍定,不許將軍見太平」。

东汉的班固在《汉书》中以极其抒情的笔调浓墨重彩地刻画了李陵欲报国而不得,留恋故土却最终不能归还、孤独而又矛盾的情感,对于其不幸遭遇给予了宽容与同情。

南朝时期[[江淹]]基於自身的遭遇,在《恨赋》中以“裂帛系书,誓还汉恩”将李陵描写成一个虽然身负冤屈却依旧忠贞于故国的人。被认为创作于六朝时期的《答苏武书》,则假托李陵的口吻对为其投降匈奴的行为辩护,主张李陵本性忠诚,即使被迫降敌本意也是出于希望忍辱负重寻得机会报效国家,却最终被自己的国家抛弃,将矛头指向政治的腐败不公与统治者的刻薄寡恩。

中唐时期的文学家[[白居易]]不满于前人对李陵的包容曾著《汉将李陵论》,指出李陵“不死於王事非忠,生降於戎虏非勇,弃前功非智,召后祸非孝,四者无一可,而遂亡其宗”,是个不忠不勇不智不孝之人。参考当時危害巨大的藩鎮割據,白居易会有這種险恶评价是自然之事。

明末堅持抗清的[[王夫之]]对同情李陵的观点提出了更加激烈的批判,认为李陵的失败本是其过度自信造成的,于征和二年率领匈奴军队追击汉军已经足以说明他是彻头彻尾的背叛,所谓忍辱负重想要报答汉朝不过是为了掩饰自己怯懦的谎言。<ref>《读通鉴论》卷三武帝条,[清]王夫之</ref>

清朝有关此類討論幾乎絶跡,直至民國。

====民間====

在脍炙人口的民间故事《[[杨家将]]》中有[[杨业]]撞“李陵碑”而死的经典文学创作,以李陵叛降反衬杨业忠义来传达出“宁为杨业死,毋为李陵生”<ref>[清]蔡东藩:《宋史演义》,第十七回·岐沟关曹彬失律 陈家谷杨业捐躯</ref>的价值取向。而更多的时候,李陵的形象是与苏武联系在一起,民间戏曲《[[苏武牧羊]]》中描写的李陵一生为自己的背叛感到羞愧与悔恨,与苏武的忠贞不屈最终荣耀归国形成鲜明对比。十九世纪末在甘肃莫高窟发现的“[[敦煌遗书]]”中保存有相当数量以李陵为题材的民间文学作品,其中虽有假托苏武口吻大骂李陵的苏李赠答书,亦有像《[[变文|李陵变文]]》及《苏武李陵执别词》这样对李陵命运报以同情的作品。<ref name=bianwen>{{cite journal|title=论苏李诗文的形成机制与产生年代———兼及《汉书·苏武李陵传》的成篇问题|url=http://www.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QueryID=2&CurRec=1&recid=&filename=WYYJ201203012&dbname=CJFD2012&dbcode=CJFQ&pr=&urlid=&yx=&v=Mjc0NDZZUzdEaDFUM3FUcldNMUZyQ1VSTDZmYnVSc0Zpbm1VYnJPTWpUU1pMRzRIOVBNckk5RVpvUjhlWDFMdXg=|journal=文艺研究|issue=03|year=2012|author1=孙尚勇|language=zh-hans|deadurl=yes|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305012403/http://www.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QueryID=2&CurRec=1&recid=&filename=WYYJ201203012&dbname=CJFD2012&dbcode=CJFQ&pr=&urlid=&yx=&v=Mjc0NDZZUzdEaDFUM3FUcldNMUZyQ1VSTDZmYnVSc0Zpbm1VYnJPTWpUU1pMRzRIOVBNckk5RVpvUjhlWDFMdXg=|archivedate=2016-03-05}}</ref>

==关于阿巴坎汉代宫殿遗址==
{{main|阿巴坎遗址}}
前苏联考古学家[[吉谢列夫]]考证,李陵在匈奴的时候曾被封到[[西伯利亚]]地区建立[[坚昆]]国,他的王庭就设在[[叶尼塞河]]上游的[[阿巴坎]]。20世纪40年代,阿巴坎发掘出汉式宫殿遗址,该宫殿为四阿式重檐建筑,平面是长方形,中央有方形大殿,宫殿的内部构造与汉时的宫殿基本无异,房檐有圆形瓦当,上边有[[汉隶]][[八分体]]书就的“[[天子千秋万岁常乐未央]]”。这座宫殿建成时间在公元前后,吉谢列夫推测这是公元前99年李陵降匈奴后的宅邸。郭沫若曾对此表示怀疑,另一位学者周连宽认为这座宫殿可能是王昭君的长女[[须卜居次|须卜居次云]]的居所。

==追祖李陵的现象==
在民族融合的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出现了有不少记载为李陵后裔的北方民族。他们中绝大部分的真实性并不认为学术界认可,但是这种现象被视作是一种“民族融合与文化整合的历史态势”<ref>《北魏、北周、唐时期追祖李陵现象述论——以“拓跋鲜卑系李陵之后”为中心》 作者:温海清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MZYJ200703009.htm</ref>。
===关于北魏拓跋氏===
这种说法最早见于《宋书·索虏传》,称李陵在匈奴的后裔有千百支,[[索头]]族[[拓跋]]氏是其中一支。索头拓跋即是后来的[[北魏]]拓跋氏。之后的《南齐书·魏虏传》强化了这种说法,并补充说明:因为李陵在匈奴时的妻子名为“拓跋”,匈奴的风俗是用母亲的名字作为姓氏,所以身为北魏皇族的拓跋氏其实是李陵之后,但是拓跋氏并不承认这种说法,凡是称拓跋氏是李陵后裔的全都会被杀死。
这种说法出自汉人的文献,并没有得到北魏官方的认可。即使是汉人学者也不认同,认为这是为了将北朝皇室附会为汉人而故意捏造的。

===关于北周李贤===
《[[北史]]·李贤传》记载:[[北周]][[柱国大将军]][[李贤 (北朝)|李贤]],自称祖籍是陇西成纪,本是李陵的后裔,所以出生在北方,后来跟随魏国南下。1985年在宁夏固原发掘出土的北周李贤夫妇墓的墓志证实了这种说法并不是记史人的附会,而是确实为李贤本人认同并记录在其墓志上的。
但是这种说法仍然没能受到后世学者的认同,认为是李贤本人的附会。

===关于黠戛斯部族===
[[黠戛斯]]部族是今天[[吉尔吉斯]]人的前身。唐代时,黠戛斯首领[[阿热]]可汗和部族中的一些成员自称为李陵后人,黠戛斯部族曾多次为唐王朝效力,积极参与了唐与[[突厥]]的战争,并灭掉唐后期从西北威胁唐帝国安全的[[回鹘]]。《[[新唐书]]》记载:“黠戛斯破回鹘,得[[太和公主 (唐宪宗)|太和公主]]。黠戛斯自称李陵之后,与国同姓(注:指李唐王朝),遂令达干十人送公主至塞上。”《[[唐书]]·回鹘传下》附《黠戛斯》条中说:该族之人“皆长大,白发、皙面、绿履,以黑发为不祥,黑瞳者必曰〔李〕陵苗裔也。”唐代认吉尔吉斯人为同宗非他番比。

===关于贺兰氏===
宋朝人的《古今姓氏书辩正》记载,唐朝时期的与拓跋氏同源的[[贺兰]]氏,也自称是李陵后裔。

==有关李陵的小说==
*台灣作家[[張國立 (台灣)|張國立]]曾以其李氏一族之事,撰成小說《匈奴》(ISBN 957-33-1539-4)一書,獲第二屆[[皇冠大眾小說獎]]首獎。
*中国大陆作家[[贾涤非]]也写了《李陵传奇之风云乍起》一书。
*香港作家[[傅良]] 《[[約櫃]]風雲》
*日本作家[[中島敦]]作有短篇小说《李陵》,收录于短篇小说集《山月记》(郑秀美译 台北星光出版社)
*中国大陆作家[[钱莉芳]]的历史科幻小说《天命》中以李陵、苏武等为主要角色。

==相關條目==
*[[李廣]]
*[[司馬遷]]
*[[汉武帝]]
*[[李广利]]
*[[苏武]]

== 注释 ==
{{notelist|iger=}}
== 参考文献 ==
=== 引用 ===
{{Reflist}}

=== 书目 ===
*《[[史记]]》,[汉]司马迁著,[刘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李将军列传》《匈奴列传》《卫将军骠骑列传》等。
*《[[汉书]]》,[汉]班固著,[唐]颜师古注。《李广苏建传》《匈奴传》《李广利传》《西域传》《武帝本纪》等。
*《[[舊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五》
*《[[新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二》

=== 小説 ===
*《李陵》[日本][[中島敦]]、1943年

[[Category:西漢軍事人物|L]]
[[Category:李姓|L陵]]
[[Category:天水人]]
[[Category:漢朝騎都尉]]
22,071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