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民主党派

增加 4,260 位元組, 4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民主党派是第二次国共内战时期中华民国境内除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以外活跃之各中间政党的总称。 抗日战争结束后,…”
民主党派是第二次国共内战时期中华民国境内除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以外活跃之各中间政党的总称。

抗日战争结束后,摩擦不断的国共双方开始在重庆展开谈判并召开由国内各主要政党所组成的政治协商会议,并通过政协宪草。然而,随着国共矛盾日益激化,特别是制宪国民大会的召开,更是使得各民主党派分道扬镳。中国青年党和中国民主社会党两党投向中华民国政府一方,而以民盟为首的大部分党派则响应中共五一口号,在中共已取得全国战局决定性胜利后,于1949年在北平另行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组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与中华民国政府分庭抗礼。

此后留在中国大陆的民主党派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体系下,八个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参政党。而前往台湾的民主党派(中国青年党和中国民主社会党)则成为两蒋时期的少数合法党派,后逐渐失去影响力并在台湾民主化的进程中泡沫化。

== 历史 ==
它们大部分是在[[抗日战争]]期间以及[[日本投降]]以后、[[国共内战]]爆发以前成立的。那段时间[[中华民国]]的政治气氛比较宽松,成立了[[政治协商会议]](舊政協)。當時主要的中间黨派有:
*[[中国青年党]](简称“青年党”或“中青”)(1923年12月2日在巴黎成立)
*[[中国民主社会党]](简称「民社党」;前称「国社党」)(1932年4月16日在上海成立「中国国家社会党」;1946年8月15日改组为中国民主社会党)
*[[中国致公党]](简称“致公党”)(1925年10月10日在旧金山成立)
*[[中国农工民主党]](简称“[[农工党]]”)(由1928年在上海成立的[[中華革命黨]]多次更名而來,亦称「[[第三党]]」)
*[[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简称“全救会”或“救国会”)(1945年更名为[[中国人民救国会]],简称“救国会”)(1936年5月31日在上海成立)
*[[中国民主政团同盟]](1944年9月10日更名為[[中国民主同盟]])(简称“民盟”)(1941年3月19日在重慶成立)
*[[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简称“民聯”)(1945年10月28日在重慶成立)
*[[中国民主促进会]](简称“民進”)(1945年12月30日在上海成立)
*中国民主促进会(后更名為[[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简称“民促”)(1946年4月14日在廣州成立)
*[[九三学社]](1946年5月4日在重庆成立)
*[[台湾民主自治同盟]](简称“台盟”)(1947年11月12日在香港成立)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简称“民革”)(1948年1月1日在香港成立)

后来在是否参加[[制宪国民大会]]的问题上,中间党派发生了分裂。[[中国青年党]]、[[中國民主社會黨]](当时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参加了國民政府所號召組織的[[制宪国民大会]]。[[中国民主同盟]]遂开除了[[中國民主社會黨]],此后不久即被国民政府查封。其他各民主党派明显倾向中国共产党在内战全面爆发时遭到国民政府查封,禁止活动。1948年,[[中国共产党]]发表[[五一口号]],得到现在所称的几个民主党派及一些无党派人士的支持。民主党派及一些无党派人士进入中共控制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于1949年11月16日并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人民救国会]]于1949年12月18日解散。有鉴于此,[[毛泽东]]为营造民主氛围希望其他党派不要解散,可以和中国共产党互相监督。保留下来的八个党派作为[[参政党]],但在自己的党章中明确规定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参政议政。民主党派的主席一般兼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或[[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历史上,[[宋庆龄]]和[[荣毅仁]]两位民主党派人士曾经出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国家副主席]]的职务。
70,961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