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34
次編輯
變更
长征七号
,無編輯摘要
2020年前中国将发射大量各种轨道的航天器,对运载火箭 尤其是中型运载火箭的需求比较旺盛,中国已经立项研制了CZ-5、CZ-6、CZ-7运载火箭,其中的长征七号(CZ-7)运载火箭是为满足载人航天工程发射货运飞船的迫切需求而优先发展的中型运载火箭。
长征七号火箭的最早原型是长征二号F/H型,即利用长征二号F型的成熟技术,在大体不变的情况下换成新研制的 [7] 液氧煤油发动机,即换发型(H型)。在同一时间上,研制的长征五号系列运载火箭也分为大、中、小三型,其中3.35米直径的中型与长征二号H型有一定的技术和用途重叠性。最后决定研制一种新型中型火箭,其综合长征二号的成熟技术又同时运用长征五号的新技术,并赋予新的编号“长征七号”。 [6] [8]
==研制原则==
{| class="wikitable"
|-
! 发射时间 !! 火箭编号 !! 载荷 !! 轨道 !! 发射场及工位 !! 结果
|-
| 2016年6月25日20时00分07秒413毫秒 || 长征七号 遥1|| 远征1甲上面级、 多用途飞船缩比返回舱
2个天鸽飞行器、在轨加注实验装置、 翱翔之星
|| 近地轨道 || 文昌航天发射场102工位 ||成功
|-
| 2017年4月20日19时41分28秒|| 长征七号 遥2 ||天舟一号货运飞船 || 近地轨道 || 文昌航天发射场102工位|| 成功
|}
多用途飞船缩比返回舱(以下简称返回舱):多用途飞船
缩比返回舱高约2.3米,最大外径2.6米,总质量约2600千克,采用返回舱加过渡段的两舱构型,外形为全新的倒锥形,由长征七号搭载升空后在轨飞行时间约20小时。试验的主要任务是:获取返回舱飞行气动力和气动热数据,验证可拆卸防热结构设计、新型轻量化金属材料制造等关键技术,并开展黑障通信技术试验,为后续新型载人飞船的论证设计和关键技术攻关奠定基础。 [66-67]
遨龙一号——空间碎片主动清理飞行器:将在前期技术研究和地面试验的基础上,以模拟的空间碎片为目标,验证碎片清除关键技术,任务结束后进行钝化处理。
级返分离后,上面级按预设程序开始第四次点火轨道制动,抬升至安全运行轨道。随后,着陆场系统的测控设备开始对返回舱实施测控跟踪,在经历再入大气层、通过黑障等阶段后,在距地面20多公里高空,返回舱打开稳定伞并稳定姿态。紧接着,返回舱脱掉稳定伞,弹出伞舱盖,打开了减速伞,主降落伞在减速伞的拖拉下成功打开。
15点41分,返回舱成功着陆在内蒙古巴丹吉林沙漠腹地的东风着陆场西南戈壁区,外观良好,状态正常。 [70]
23时,返回舱检查回收完毕,安全转运至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71]
多用途飞船缩比返回舱的成功回收,为后续新型载人飞船的论证设计和关键技术攻关奠定了重要基础,标志着我国长征七号运载火箭首飞任务既定目标全部实现。 [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