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5,700
次編輯
變更
可变后掠翼
,無編輯摘要
[[File:可变后掠翼.jpg|350px|缩略图|右|<big>可变后掠翼</big>[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0614/1a0269dadaac402fb8db19e15a76c167.jpeg 原图链接][https://www.sohu.com/a/235677426_115926 来自 搜狐 的图片]]]
==概念==
可变后掠翼的 [[ 飞机 ]] 的 [[ 概念 ]] ,是从一些用来测试掠翼性能的实验用飞机而来的。而首部此类型的实验机种就是Messerschmitt Me P.1101。它的掠角只能在地面调较,而在飞行时却不能。以不同的掠角作出了的试飞后,就可找出当中最合乎中道的掠角。
==历史==
对于不论 [[ 速度 ]] 高低都能飞行的飞机来说,可变后掠翼十分实用。故此可变后掠翼最初应用于军用航空 [[ 飞行器 ]] 上。
1952年的格鲁门XF-10F美洲豹战斗机|F-10F美洲豹(Jaguar)是美国首部可变后掠翼曾经服役 [[ 战斗机 ]] 。不过F-10F是一个失败之作而且美国海军亦对此机没有很大的兴趣。飞机的重量不断上升,翼的载重亦随之而上升。直至1960年代可变后掠翼的意念再被提出,藉降低飞机重量和翼载重来提高升降的性能。美国政府最后于实验性战术战斗机计划TFX (Tactical Fighter Experimental Program)中采用了可变后掠翼装置,研发出首部可变后掠翼飞机通用动 力F力[[F-111 ]] 。
战后不久,巴恩斯·沃利斯就开始着手于可变后掠翼,将超 [[ 音速 ]] 飞行的成本降至最低。最初他是为军方“野鹅计划”效力,之后他去到“燕子”,计划目标是于10小时内来回欧洲和澳洲。1950年代他成功测试一个超过2马赫的设计,但最后政府却放弃继续支持他。后来沃利斯和他的团队到 [[ 美国 ]] 寻求资助他继续研究,但却得不到人支持他。
欧洲(北约)在可变后掠翼的应用代表是由英德意三国(联合成立了帕那维亚飞机公司)联合研制的龙卷风战机。可变后掠翼技术的应用在冷战末期达到最高水平,代表作是美国 的B的[[B-1 轰炸机|B-1]] “枪骑兵”(Lancer)<ref>[https://new.qq.com/omn/20190207/20190207A0HT9Y.html 美国空军战略力量,可变后掠翼性能先进,参加多次行动战功赫赫],腾讯网,2019-2-7</ref>和前苏联的图-160。
1960年以后,随着现代空气动力学和 [[ 航空 ]] 发动机技术的高速发展,相当程度上解决了小型飞机兼顾高低速飞行和控制的问题,如采用几何可变机翼(翼面扰流板、前缘机动襟翼等)、升力机身、边条等技术手段。与高后掠角度的可变后掠机翼设计相比,不但部分解决了常规机翼低速飞行时的升力问题,也解决了高后掠角度的可变后掠机翼结构重量高、制造费用高的问题,此后,三角翼、 [[ 几何 ]] 可变机翼与后掠角度小于45度的 [[ 梯形 ]] 翼成为设计的主流(可以参考美国ATF战斗机计划的机翼设计— —F—[[F-22 ]] 计划的前身),从ATF计划至今,世界上再也没有新的可变后掠翼战术飞机的研发计划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