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蒙古沙鸻

增加 1,278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style="background: #808000" align= center|'''<big>蒙古沙鸻</big> '''|-|[[File:蒙古沙鸻.jpg|缩略图|居中|'''蒙古沙鸻'''[http://pic.birdnet.cn/forum/201312/05/124536m9t34goo878oakts.jpg 原图链接][https://www.birdnet.cn/forum.php?mod=viewthread&ordertype=1&tid=711799 原图链接]]]|-| align= light| 中文学名: 蒙古沙鸻</br> 拉丁学名:Charadrius mongolus </br>界: 动物界 </br>门:脊索动物门 </br>纲:鸟纲 </br>目:鸻形目 </br>科:鸻科 属:鸻属 </br>种: 蒙古沙鸻 亚   种: 5亚种 </br>命名者及年代: Pallas, 1776 </br>英文名称: Lesser Sand Plover </br>英文名称: Lesser Sand-Plover</br>英文名称: Mongolian Dotterel</br>英文名称: Mongolian Plover</br>保护级别: 无危(LC) IUCN标准</br>|} '''[[蒙古沙鸻]]'''<ref>[http://eelib.zslib.com.cn/zjm/variouslist/html/3469.html 蒙古沙鸻 (附图)],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2014-10-20</ref> (学名:Charadrius mongolus)属小型涉禽,体长 约20 约[[20]] 厘米。上体灰褐色;下体包括颏、喉、前颈、腹部白色。跗蹠修长,胫下部亦裸出。中趾最长,趾间具蹼或不具蹼,后趾形小或退化。翅形尖长,第1枚初级飞羽退化,形狭窄,甚短小;第2枚初级飞羽较第3枚长或者等长。三级飞羽特长。尾形短圆,尾羽12枚。是迁徙性鸟类,具有极强的飞行能力。通常沿海岸线、河道迁徙。生活环境多与湿地有关,离不开水。栖息于海滨、岛屿、河滩、湖泊、池塘、沼泽、水田、盐湖等湿地之中。
== 特征 ==
蒙古沙鸻夏羽头顶部 [[ 灰褐沾棕 ]] ,额部颜色为白色、黑色或仅具 [[ 白斑 ]] 。头顶前部具一黑色横带,连于两眼之间。将白色额部和头顶分开。眼先、贯眼纹和耳羽黑色,其上后方有一白色眉斑,后颈棕红色,向两侧延伸至上胸与胸部棕红色相连,形成一完整的棕红色颈环,背和其余上体灰褐色或沙褐色。翅覆羽和内侧飞羽同背。翅上大覆羽具白色羽端,次级飞羽基部以及内侧初级飞羽外部白色,其余初级飞羽具白色羽轴,在翅上形成明显的白色翅斑。腰两侧白色,尾灰褐色,外侧两对尾羽外硼白色;其余尾羽具黑褐色亚端斑和窄的白色尖端。颏、喉白色。胸和颈两侧栗棕红色,与后颈栗棕红色颈环相联,其余下体,包括翼下覆羽和腋羽自色。
冬羽和夏羽相似,但所有的黑色和栗红色均变为褐色。前额白色向后扩展,与白色眉纹紧相连。眼先淡灰褐色,头顶、后颈和上体灰褐色,翅覆羽具窄的暗白色羽缘,下体白色,上胸具断裂开的灰褐色胸带或仅为上胸两侧的一大块灰褐色斑。
幼鸟似非繁殖羽,但上体和翅下覆羽具沙皮黄色羽缘,胸斑也为皮黄色。
虹膜黑褐色,嘴黑色,脚暗灰绿色 <ref>[http://www.zwbk.org/zh-tw/Lemma_Show/282825.aspx 蒙古沙鸻外形特征],中文百科在线,2013/3/11 </ref>
== 习性 ==
栖息于沿海海岸、沙滩、河口、湖泊、河流等水域岸边,以及附近沼泽、草地和农田地带,也出现于荒漠、半荒漠和高山地带的水域岸边及其沼泽地上,有时也到离水域较远的草原和田野活动和觅食。常单独活动,有时也见成对或成小群活动,特别是冬季常集成大群。性较大胆,常在水边沙滩上走走停停,边走边觅食。迫不得已时一般不起飞。主要取食昆虫、软体动物、蠕虫、蝼蛄、蚱蜢、螺等小型动物。也取食蠕虫、蚱蜢、蝼蛄、黑小蜂及鞘翅目昆虫。
在中国台 湾3湾[[3-5月 ]] 为普遍的过境鸟,秋季和冬季较少见。春季约有700-1800 只分别在鸭绿江口、双台子河口、盐城滩涂和长江口出现,亚洲东部种群数量约6万只。蒙古沙鸻在香港春季出现的高峰期在4月中旬至5月初,研究证实其寿命至少有10年。
== 生境 ==
== 繁殖 ==
外5外[[5-8月 ]] 繁殖,营巢于高山林线以上的高原或苔原地带。巢多置于高山苔原地上和水域岸边。在新疆南部和西藏多见于海拔4000-5000米的湖边草地或戈壁。在西伯利亚东部沿海和岛屿,也在海边砾石滩或沙地上营巢。窝卵数多为3枚,卵的形状为卵圆形,颜色为赭褐色或皮黄色,被有黑褐色斑点。卵的大小为31-40×23-29毫米。孵化期22-24天。
== 地理分布 ==
''' 分布范围 ''' :繁殖于中亚至东北亚,南移至非洲沿海、印度、东南亚、马来西亚及澳大利亚  分布状况:亚种pamirensis繁殖于新疆西部天山及喀什地区的湖泊及河流沙滩。atrifrons 繁殖于青藏高原。此两亚种均往甚远的南方越冬。Mongolus繁殖于西伯利亚但迁徙经过中国东部,少量鸟在中国南部沿海越冬。stegmanni在台湾越冬。所有亚种均较常见
'''分布状况''':亚种pamirensis繁殖于[[新疆]]西部天山及喀什地区的湖泊及河流沙滩。atrifrons 繁殖于[[青藏]]高原。此两亚种均往甚远的南方越冬。Mongolus繁殖于西伯利亚但迁徙经过中国东部,少量鸟在中国南部沿海越冬。stegmanni在台湾越冬。所有亚种均较常见<ref>[http://www.baiven.com/q/18/218/173754.html 蒙古沙鸻地理分布],百问中文,2017-02-18</ref>。
== 亚种分化 ==
{| class="wikitable" style="width:100%;"
| 1 || 蒙古沙鸻青海亚种 || Charadrius mongolus schaferi
|-
| 2 || [[ 蒙古沙鸻西藏亚种 ]] || Charadrius mongolus atrifrons
|-
| 3 || 蒙古沙鸻台湾亚种 || Charadrius mongolus stegmanni
== 种群现状 ==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 [[ 无生存危机 ]] 的物种。
== 保护级别 ==
15,999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