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潮间带

增加 100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潮间带 ''' ,是指平均最高潮位和最低潮位间的 [[ 海岸 ]] ,也就是海水涨至最高时所淹没的地方开始至潮水退到最低时露出水面的 [[ 范围 ]] 。潮间带以上,海浪的水滴可以达到的海岸,称为潮上带。潮间带以下,向海延伸至约三十公尺深的地带,称为亚潮带<ref>[http://news.cnnb.com.cn/system/2012/07/25/007394928.shtml 海藻多样性降低 浙江沿海潮间带日趋"荒漠化"],中国宁波网,2012-7-25</ref>。  
退潮后,在低潮线以上积水的小水池称为「潮池」。潮池的[[生物]]必须具有忍受每日温差和含[[氧]]量剧烈变化的能力,此处栖地[[环境]]时而干燥时而潮湿、[[温度]]时高时低、[[盐度]]也是时时变化,可以说[[微环境]]的变化非常大。在[[台湾]],人们利用潮间带特有的[[生态环境]],因而呈现盐田、渔塭、蚵架、竹筏等样貌,形成台湾西部海岸常见的人文景观。在汉宝地区,潮间带则有许多蚵架与抓鳗苗的竹架与渔网。
退潮后,在低潮线以上 ==滩涂组成== [[滩涂]]是我国对淤泥质沉 海岸、湖岸和河岸 小水池 习惯性 为「潮池」。潮池的生物必须具有忍受每日温差和含氧量剧烈变化的能力 此处栖地环境时而干燥时而潮湿、温度时高时低、盐度也 并不 时时变化,可以说微环境 国际通用 变化非常大 [[科学]][[概念]] 一般 台湾,人们利用潮间带特有的生态环境,因而呈现盐田、渔塭、蚵架、竹筏等样貌,形成台湾西部 习惯上将 海岸 常见的人文景观。在汉宝地区,潮间带则有许多蚵架与抓鳗苗的竹架与渔网 滩涂分为以下三部分
== *潮上带 滩涂 组成==:指平均大潮高潮线以上的[[淤泥]]质沉积地带。
*潮间带 滩涂 是我国对淤 :指平均大潮高潮线与平均低潮线之间,即潮间带之间的 泥质 沉积海岸 湖岸 砂质 河岸的习惯性称谓,并不是国际通用的科学概念。一般在习惯上将海岸 涂分为以下三部分 等[[沉积]]地带
*潮上带滩涂:指平均大潮高潮线以上的淤泥质沉积地带。
*潮间带滩涂:指平均大潮高潮线与平均低潮线之间,即潮间带之间的泥质、砂质和岩滩等沉积地带。
*潮下带滩涂:指平均低潮线以下的浅水区泥砂质沉积地带<ref>[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04/06/id/120870.shtml 海事行政及其赔偿案件范围探讨],中国法院网,2004-06-16</ref>。
==三个区间==
滩涂湿地是 [[ 海岸带 ]] 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全部潮间带及潮上带、潮下带。可供开发利用的部分通常指一sm [[ 等深线 ]] 以上部分。 潮间带是界于高潮线与低潮线之间的地带,通常也称为海涂。根据 [[ 潮汐 ]] 活动的 [[ 规律 ]] ,潮间带又分为下列三个区:
(1)高潮区(上区):它位于潮间带的最上部,上界为大潮高潮线,下界是小潮高潮线。它被海水淹没的时间很短,只有在大潮时才被 [[ 海水 ]] 淹没。
(2)中潮区(中区):它占潮间带的大部分,上界为小潮高潮线,下界是小潮低潮线,是 [[ 典型 ]] 的潮间带地区。
(3)低潮区(下区):上界为小潮低潮线,下界是大潮低潮线。大部分时间浸在 [[ ]] 里,只有在大潮落潮的短 [[ 时间 ]] 内露出水面。
==参考文献==
128,51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