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宗周鐘

增加 3,368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宗周鐘''',又名「'''{{僻字|㝬|⿰害夫,左害右夫}}鐘'''」或「'''胡鐘'''」,乃[[西周]][[周厲王|厲王]]存世最重要之天子作器,高65.6公分,重34.9公斤,<ref>[https://web.archive.org/web/20120407192415/http://www.npm.gov.tw/zh-tw/collection/selections_02.htm?docno=195&catno=19&pageno=2 國立故宮博物院](archive)</ref>計有[[銘文]]123字,記載厲王征服南方諸小國的故事,是[[商朝|商]]、[[周朝|周]]兩朝[[甬鐘]]單件銘文之最,現藏於[[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簡介==
宗周鐘,呈標準的[[合瓦式]]造型,鐘口朝下,為側面懸掛式的甬鐘,整個鐘身最突出的裝飾是三十六枚高起的[[乳突]],及下半部裝飾的吐舌[[夔龍]]紋。而著名的銘文就鑄在乳突中間的鉦部及鼓部,共一百二十三個字,是[[商周時期]]的[[青銅鐘]]當中,銘文最長的作品。這篇銘文記載的是[[周厲王]]收服南方二十七個小國的故事。
 
==銘文釋文==
王肈遹眚(省)文武,堇(觐)疆土。南或(域)奴孳(子)敢臽(陷)处我土,王享(敦)伐其至,□(撲)伐氒(厥)都,报(奴)孳(子)迺(乃)遣閒來逆卲王,南-{尸}-(夷)東-{尸}-(夷)具(俱)見廿又六邦。隹(唯)皇上帝百神,保余小子,朕猷又(有)成,亡競。我隹(唯)司(嗣)配皇天,王對乍(作)宗周寶鐘。仓仓鏓鏓,耑耑雝雝(雍雍),用卲各(格)不(丕)顯且(祖)考先王,先王其嚴才(在)上,磇磇(勃勃)豐豐(蓬蓬),降余多福。福余顺孫,参(叁)壽隹(唯)璃(利),㝬(胡)其万年,畯保□(四)或(域)。
讀2 :王肈遹省文武堇疆土。南或服孳敢臽處我土,王享伐其至,撲伐氒都,服孳迺遣閒,來逆邵王,南人東人具見廿又六邦。隹皇[上帝]百神保余[小子],朕猷有成,亡競我隹,司配皇天。王對乍宗周寶鍾,倉倉囪囪,耑耑雝雝,用邵各不顯且考先,先王其嚴在上,磇磇豐豐,降余多福。福余順孫,參壽隹琍㝬其萬年,畯保三或  銘文的內容是說,西周厲王時,位於今天湖北漢水以南的服子,侵犯周的領土,厲王為了鞏固文王及武王辛勤創建的疆土,便親自帶兵征伐服子,直逼服子的都城。服子的君王見大勢已去,於是派遣使者迎接厲王,表示臣服。當時南方及東方的二十六個小國看到這樣的情形,也一起稱臣朝見。厲王為了感激天帝及神明的保祐,特別製作了這件「宗周寶鐘」,祈禱先王們賜福給後代子孫,保佑國泰民安。 ==特徵==古人在祭祀或宴客時,音樂是一項很重要的陪襯,據傳[[周公]]制禮作樂,使青銅[[樂器]]也和青銅[[禮器]]一樣,成為廟堂上不可或缺的陳設。 宗周鐘在外形上最為醒目的特徵是,鐘身上所裝飾的三十六個像刺蝟般的「[[乳突]]」,又稱為「[[枚]]」。有學者認為乳突可以用來調音,但大部份的學者多半認為乳突只是一種裝飾,藉由立體突出的乳突,為整件作品增添華麗莊重的氣質。 青銅樂器被敲奏之後,能夠發出悠揚、宏偉而深遠的樂音,產生「聲如洪鐘」的壯麗美感,這種樂音所產生的聽覺效果,具有宗廟的莊嚴氣氛,就如同視覺上的[[獸面紋]]一樣,都能使人油然產生敬畏之心。在宗周鐘的銘文中,不就提到了希望藉由寶鐘所發出的急促而和諧的樂音,祈求祖宗先王神祇的降臨,賜福給後世子孫。 ==宗周鐘的意外插曲==宗周鐘是[[清代]]宮廷舊有的收藏,出土地點不詳,所以到底是由誰下令鑄造的,曾經引起一些猜測,目前學者是以銘鑄在宗周鐘身上的「」字,推測是[[厲王]]的自作器,為什麼呢? [[陜西]][[扶風縣]]出土了一件「[[簋]]」,器身上有一個「」字,這個字的發音和周厲王的名字「胡」是相通的,加上出土的地點-陝西扶風縣是周朝王室宗廟所在,所以學者推測「簋」應該是厲王的自作器。這樣一來,器身上同樣有「」字的宗周鐘,應該也是厲王下令鑄造的,用來記錄自己的豐功偉業。 雖然宗周鐘與簋都由周厲王下令鑄造,但是兩者的書風卻有明顯的差異,宗周鐘的銘文字體瘦勁偏方,簋的字體卻是樸厚偏圓,應該不是同一個書家所為。 [註]自作器:許多春秋戰國時期吳國、越國君王擁有的青銅兵器上,鑄寫的銘文中有「某王自作」等詞語,故宮收藏的「越王州勾自作用劍」即為一例。「自作」一詞相近於「御製」之意,因此「自作器」泛指由君王下令鑄造的器物。學者郭沫若認為「銘為自作,實賴民工」,指出了雖然銘文記載是由某某王自已製作的青銅器,但其實真正的鑄造者為民間的工匠,這些青銅器展現了工匠們的創意與巧思
3,28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