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鳳山縣舊城東門

增加 2,828 位元組, 4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鳳山縣舊城東門''',又名為'''鳳儀門''',是往東南方鳳山丘陵看,宛如飛鳳,祈盼「有鳳來儀」的意思。 從東門到新城北…”
'''鳳山縣舊城東門''',又名為'''鳳儀門''',是往東南方鳳山丘陵看,宛如飛鳳,祈盼「有鳳來儀」的意思。
從東門到新城北門間,有一條巡防、商賈往來古道,今人稱之為「雙城[[古道]]」。

為[[中華民國]]國定古蹟。位於[[高雄市]]東門路與城峰路交叉口,永清國小後方。門前東門路昔日為通往埤頭街(現今[[鳳山區]])要道。

==歷史==
*鳳山縣舊城(現今左營舊城)範圍包括東門、南門、北門、城牆、護城濠及北門外的鎮福社、拱辰井等。城門、城牆和護城濠是清道光5年(西元1825年)7月15日動工改建的,整座舊城卻是奠基於清康熙61年(西元1722年)間興築土城的基礎上。

*清雍正12年(西元1734年),鳳山知縣錢洙於土牆外環植三重刺竹以強化防禦工事。

*清乾隆25年(西元1760年),知縣王瑛曾於四城門上增建大砲臺四座。

*清乾隆53年(西元1788年)正月福康安奉命平定南路,鑒於舊城殘破不堪,乃將縣城遷移至下埤頭街(今鳳山區),是為鳳山新城。舊城從此沒落。

*舊城改築工程於清道光5年(西元1825)7月15日動工,清道光6年(西元1826年)8月15日竣工。這是台灣第一座石造城池。

*日本大正10年(西元1921年)開闢高楠公路(今左營大路),局部拆毀南門和西門城牆。

*日本昭和12年(西元1937年),日本海軍在左營地區闢建高雄軍港及其眷舍群,從北門、西門、南門之間的城牆被大量拆毀。

*戰後,因道路闢建拆毀北門一帶城牆。

==保存狀況==
東門的城牆保持較完整,城門兩側仍留有城垣數百公尺,其上馬道皆鋪以紅磚。留有踏道入口,且踏道入口之門型建物仍在。

城外的護城河保持完整,東門的護城河也是曹公圳的灌溉溝渠,稱為「龜頭涵圳」。「六角船形」[[橋墩]]是便利水流通過的設計。城牆下設有排水設施,稱為「水關」,隔有三條花崗石條,防止敵人由此爬入城內。

但其歇山重脊式之城樓已不存在,僅剩城樓基座。東門及城牆周圍已闢為一帶綠地。

==建築==
東門城門座面寬16.9公尺,深8.3公尺,城門外緣設有女牆(城垣上的小矮牆)。內門大,外門小,外門小利於防禦匪徒進入。城門上有九個「雉堞」,雉堞中間缺口叫「箭孔」;雉堞中的小孔稱「窺孔」,是城上士兵用來[[窺敵]]之處。

斗拱與門軸洞、門閂洞是以花崗石條砌成。門洞上方之外門額題為「鳳儀門」;內門額則題「東門」。

壁體由[[咾咕石]]砌成,每塊多座六角形,有若蜂巢,固合力非常強,可避免地震時產生的橫向移動。東門外有護城河,建築十分完整。
1,65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