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鳳山縣舊城北門

增加 463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10px 0 10px; text-align:left"
|<center>'''圖片名稱'''<br><img src="圖片位址" width="250"></center><small>[來源網站網址 圖片來自網站名稱]</small>
|}
 
'''鳳山縣舊城北門''',又稱'''拱辰門''',與門前的[[拱辰井]]及舊城均列為[[中華民國]]國定古蹟。城門位在勝利路、埤頭仔街、城內舊城巷交會處。
 
鳳山縣舊城(現今左營舊城)範圍包括東門、南門、北門、城牆、護城濠及北門外的鎮福社、拱辰井等
 
==歷史沿革==
*城門、城牆和護城濠為清道光5年(西元1825年)7月15日動工改建,整座舊城卻是奠基於清康熙61年(西元1722年)間首次興築土城的基礎上。
舊城是清政府統治臺灣後鳳山縣第一處縣城所在。
 
*康、雍、乾三朝對臺灣一向主張「不築城」的政策,因此清初鳳山縣並未有城池。清康熙60年(西元1721年)4月間爆發朱一貴事件。
 
清康熙61年(西元1722年),署理鳳山知縣劉洸泗為了改善防禦工事,興建鳳山縣土城,這是臺灣第一座土城。
 
*清雍正12年(西元1734年),鳳山知縣錢洙於土牆外環植三重刺竹以強化防禦工事。
 
*清乾隆25年(西元1760年),知縣王瑛曾於四個城門上增建大砲臺四座。
 
*清乾隆53年(西元1788年)正月福康安奉命平定南路,因林爽文事件,鑒於舊城殘破不堪,乃將縣城遷移至下埤頭街(今鳳山區),是為鳳山新城。舊城從此沒落。
 
*清嘉慶5年(西元1800年)、清嘉慶10年(西元1805年)、清道光4年(西元1824年)發生數起民亂,鳳山新城數度被攻陷。於是鳳山縣城又遷回舊城。
 
*清道光5年(1825年)舊城改築工程動工,清道光6年(西元1826年)8月15日竣工。這是臺灣第一座石造城池。
 
*日本大正10年(西元1921年)開闢高楠公路(現今左營大路),局部拆毀南門和西門城牆。
 
*日本昭和12年(西元1937年),日本海軍在左營地區闢建高雄軍港及眷舍群,從北門、西門、南門之間的城牆被大量拆毀。
 
*戰後,道路的闢建也拆毀北門一帶城牆。
==建築形式==
北門門洞在內層石拱外再加一層石拱,雙層石拱能加強城門構造的穩定性,為清代[[臺灣]]所建的城門中實屬罕見的案例。
 
 
 
 
==拱辰井==
拱辰井 位於 位於勝利路與埤仔頭街的交叉口,位置正對[[左營舊城]]北門之外,故稱「拱辰井」。[[ 明朝| 明]][[清]]時, 左營舊城未遷於新城時,埤仔頭街為重要的市集地點,經由南海大溝登岸之外海船隻,均聚集於此 ,商業外貿之盛,甲於全縣 ,當時 埤仔頭街與舊城巷一帶居民皆以此井為飲用之主要水源 。泉水長年不竭,且清洌可口,傳說能醫治日病,當地居民無不視若仙泉。 兩百多年後,這口井不再湧出水,且因臺灣在[[臺灣戰後時期|二戰後]]後交通設計不良,使拱辰井在勝利路拓寬後位於路口中央,阻礙交通,不時引起車禍,為避免重蹈覆轍的情形,曾屢有填平之議。1986年(民國75年)1月24日,上午8時左右,「拱辰井」遭小貨車撞擊,井緣破裂。幸有心人士極力呼籲,政府在拆除井欄後,以「鐵蓋」保存下來,蓋上鑄有「鳳山縣舊城拱辰井」等字樣。但經歲月風霜,飽受人車踐踏,甚至蓋上還有[[斑馬線]]畫過,因此目前字跡已不清楚,遠看像極一般人孔蓋
兩百多年後,井不再湧出水,因交通設計不良,民國75年(西元1986年)遭車撞擊,井緣破裂。政府拆除井欄以「鐵蓋」保存,蓋上鑄有「鳳山縣舊城拱辰井」等字樣。目前字跡已不清楚,遠看像極一般人孔蓋。
==鎮福社==
'''鎮福社''',當地人稱「七甲土地公廟」或「埤仔頭土地公廟」。位於[[左營區]]埤仔頭街一號(鳳山縣舊城北門口)。
鎮福社在[[鄭成功]]渡[[臺]]開基,置[[萬年縣 (台灣)|萬年縣]]於興隆里,設縣之初,即已建廟,起初為土塊結竹結構建成的,且甚為矮小及簡陋, 主祀[[福德正神]] ,曾經歷多次重修、擴建 於清[[道光]]五年 (1825 (西元1825 年)與[[鳳山縣舊城]]同時整修,並與鳳山縣舊城同一石材興建。 又在[[光緒]]九年(1883年)曾予擴建。但不幸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遭盟機炸毀。[[臺灣戰 時期|中華民國接管臺灣後]],地方善信鳩資修復,[[民國]]五十年(1961年),地方善信拆腐大修,集資增建棧房、拜殿等,成為現今廟宇之規模。再次增建後,本因都市計畫而面臨拆遷,但後來 劃歸鳳山縣舊城遺址, 列為[[中華民國]]一級古蹟 ,得以保留。因為「鎮褔社」舊廟廟地狹小,已將主神福德正神遷移至埤東、埤西、埤北里的聯合活動中心三樓供奉,稱為「鎮福廟」。雖然舊廟不再奉祀[[土地公]],但其餘部份尚 完整,從外觀還可以看到門神、屋脊燕尾以及獅面懸魚……等傳統建築裝飾,使得佔地不大的鎮褔社遺址,仍是古意盎然
1,65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