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衛氏肺吸蟲

增加 1,305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成蟲寄生在人類的肺臟中,其蟲卵隨罹患者的痰液或被吞入胃腸道而隨糞便排到體外,在淡水中經二至三星期孵化為幼蟲(稱之為毛蚴);而毛蚴寄生在螺類(尤其是螺絲),在其內發育成另一種幼蟲(尾蚴)。尾蚴由螺類出來進人並寄生第二中間[[宿主]](淡水蟹、毛蟹、淡水蝦等甲殼動物),而在台灣地區則以「毛蟹」為其最常見的感染源。尾蚴在人體內形成白色珍珠樣的囊包,稱之為「囊蚴」。一旦生吃、醃吃或醉吃毛蟹,或喝含有囊蚴的生水後,即可受到感染。「囊蚴」在胃腸內脫囊而發育為「幼蟲」,幼蟲可穿過腸壁進人腹腔,再穿過橫膈到達肺部生長發育為成蟲,並在肺臟中產卵。此外,成蟲寄生在肺臟會形成「囊腫」甚至「膿瘍」,其內含有膿血、成蟲以及蟲卵,而囊腫與支氣管之間常形成廔管。
==臨床症狀==]]肺吸蟲寄生的部位不同,則在臨床上呈現不同的症狀及表徵。肺吸蟲寄生在[[呼吸器官時,罹患者會有嚴重的咳嗽或發燒症狀,其痰液粘稠,帶有腥味,並且呈現鐵銹色;而罹患者常主訴胸痛,甚至伴隨有肋膜胸腔積水的X光表徵;在肺吸蟲感染的早期也會有噁心、嘔吐、腹痛以及腹瀉等消化道症狀。此外,肺吸蟲幼蟲亦常侵入[[肝臟]],而導致肝腫大以及肝功能異常。一旦成蟲轉移至腦部時,則會出現[[癲癇]]、半身[[癱瘓]]、感覺麻木、失語、頭痛、嘔吐以及視力減退等症狀;而成蟲侵入[[脊髓]]時,則會呈現下肢感覺減退、癱瘓、腰痛甚至坐骨神經痛。某些肺吸蟲感染者中有百分之二十會出現皮下結節或硬塊,而其中有百分之五十至八十發生在腹部,亦可出現在胸部或腰背部的皮下深部肌肉內,有時外觀看不到,但能用手觸摸到,其邊緣不清,有間歇性隱痛或微癢感,最後硬塊逐漸縮小變硬,在硬塊內可找到幼蟲蟲體。此外,極少數個案則表現出[[睪丸]]炎、淋巴結腫大、心包積液等病症,而某些吸蟲病罹病者則可有「眼球突出」的眼部感染表徵 。肺吸蟲感染症不會人傳人。 在急性期時,因幼蟲在人體內移動,引起患者發燒、腹痛、腹瀉、咳嗽、蕁麻疹、肝脾腫大及嗜伊紅性白血球過多等;在慢性期,會出現咳嗽、鐡鏽色痰、咳血、胸痛、呼吸困難及支氣管擴張等,長期感染的患者肺部纖維化與肺結核類似。肺外感染最常見的是中樞神經系統的疾病,可誘發腦膜炎,可能引起癲癇、視力障礙、運動和感覺神經損傷等症狀,此蟲也曾在肝臟、淋巴結、脊椎及皮下組織等處被發現。 ==傳染窩==最終宿主(definitive host):人類、野生[[貓科]]動物(老虎、獅子、豹、野貓、麝貓等)、犬、狐狸、狼、負鼠、貂等。第一中間宿主(first intermediate host):淡水螺類,例如:川蜷、瘤蜷。第二中間宿主(second intermediate host):蟹類(crab)及淡水螯蝦(crayfish)。保幼宿主(paratenic or transport host):野豬,[[猴]]子等野生動物或是犬、貓等家養動物。<ref >{{cite web |url=https://www.cdc.gov.tw/Category/Page/6K2gpiyFEibb73qbe7peLw| title=疾病介紹| language=zh | date= | publisher=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author= | accessdate=2003-07-15}}</ref> ==潛伏期==潛伏期約6~10週
==參考來源==
{{reflist}}
6,65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