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李世民

增加 41 位元組, 6 年前
無編輯摘要
|姓名=李世民
|國籍=中國
|廟號='''[[太宗 ( 庙号廟號)|太宗]]'''|諡號=文皇帝【649年初諡】<br />文武聖皇帝【高宗上元八年(674年)加諡】<br/>文武大聖皇749年)加諡】<br />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玄宗天寶十三 (754年)加諡】
|陵墓=[[唐昭陵|昭陵]]
|政權=[[唐朝]]
|祖籍=[[ 西郡]]([[狄道 ]]或[[成 纪县紀縣]])( 两县 兩縣 皆在今[[甘肅省]]境)或[[ 郡]][[隆 庆县慶縣]](今[[河北省]][[邢 市]][[隆 尧县堯縣]])
|籍貫=
|出生年=[[隋文帝]][[開皇]]十八年[[戊午]][[馬年]]十二月二十二日<br />{{birth date|598|01|28}}
|出生地= 京兆郡[[武功縣]]
|逝世年='''唐太宗'''[[貞觀 (唐太宗)|貞觀]]二十三年[[己酉]][[雞年]]五月二十六日<br />{{death date|649|7|10}}(五十二歲)
|逝世地=[[ 安]]皇 之[[含 殿]]
|在世 = 598年1月28日-649年7月10日(51歲)
|在位 = 626年9月4日-649年7月10日(23年)
}}
'''唐太宗李世民'''({{bd|598年|1月28日|649年|7月10日|catIdx=L李}}<ref name="Tang_book_01" /><ref name="Tang_book_new_01" /><ref name="xintangshu">「二十三年……五月……己巳,皇帝崩於含風殿」([[歐陽修]]《[[新唐書]] · 卷二:本紀第二》),換算為[[公曆]]即7月10日[http://www.sinica.edu.tw/ftms-bin/kiwi1/luso.sh?lstype=2&dyna=%AD%F0&king=%A4%D3%A9v&reign=%ADs%C6%5B&yy=23&ycanzi=&mm=5&dd=&dcanzi=%A4v%A4x] 。</ref>),[[中國]][[唐朝]]第二任皇帝。生 于陕 於陝 西[[武功 ]],626年至649年在位。父親是[[唐高祖]]李淵,母親是[[太穆皇后]] 氏。竇皇后有四個兒子,一個女兒,按長幼 序為:[[李建成]]、[[平陽昭公主]]、'''李世民'''、[[李玄霸]]、[[李元吉]]。
李世民少年 从军 從軍 ,曾去[[雁 门关門關]] 救隋 帝。唐朝建立 ,李世民受封 秦公, 后晋 後晉 [[秦王]],他是 出的[[軍事家]],率部平定了[[薛仁杲|薛仁果]]、[[ 武周]]、[[竇建德]]、[[王世充]]等 军阀 軍閥 ,在唐朝的建立 与统 與統 程中立下赫赫 功,最終統一天下。
武德九年([[626年]]) 发动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自己的[[兄 ]]太子[[李建成]]、四弟 王[[李元吉]]二人及二人 子,被立 [[太子]],唐高祖[[李 ]]不久被迫退位,李世民即位,是為唐朝第二位皇帝,在位23年,在位時間只使用一個年 [[ 贞观 貞觀 (唐太宗)| 贞观貞觀]]。
李世民為帝之後,積極聽取群臣的意見,以文治天下, 并开 並開 疆拓土,成為中國史上著名的明君。他虛心納諫,在國內厲行節約,使百姓能 休養生息,終於使得社會出現了國泰民安的局面,開創了[[中 国历 國歷 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為唐朝130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礎。李世民 好文 学与书 學與書 法,有墨 宝传 寶傳 世。649年7月10日( 贞观 貞觀 二十三年五月己巳日),唐太宗李世民因病 [[含風殿|含 殿]],享年52 ,在位23年,[[ 庙号廟號]]'''太宗''' ,[[諡號]]「文皇帝」,葬于[[唐昭陵|昭陵]]。
== 生平 ==
=== 早年 经历 經歷 ===[[隋文帝]][[開皇]]十七年十二月戊午<ref name="Tang_book_01">「隋開皇十八年十二月[[戊午]],生於武功之別館。」([[劉昫]]《[[舊唐書]] · 卷二:本紀第二》),換算為[[公曆]]即599年1月23日</ref>(598年1月28日)<ref name="Tang_book_new_01">( 《[[新唐 ]]》 记载 記載 ,李世民卒於貞觀二十三年五月廿六己巳日( 西 元649年7月10日),年五十三歲, [[開皇]]十七年十二月即598年1月份)</ref>,李世民出生於[[岐州]][[武功縣]],父 是當時擔任隋朝岐州刺史的[[漢族]]人<ref>[[ 寅恪]]《唐代政治史述 稿》:“李唐先世若非 郡李氏之‘破落 ’即是 郡李氏之‘假冒牌’。……然 李唐血 其初本是 夏,其 胡夷混 ,乃一 晚之事 也。”<br />[[ 思勉]]《[[中 通史]] · 第三十八章:隋朝和唐朝的盛世》:“唐朝自 称为 稱為 西涼李-{暠}-之 ,近人亦有疑其 胡族的,信否可不必 ,民族的特 ,乃文化而非血 。唐朝除太宗太子承-{乾}-具有胡化的性 ,因和此 的文化不相容而被 外,其 指不出一些胡化的性 质来 質來 ,其 当认为汉 當認為漢 民族 疑了。”</ref>。[[李淵]]與[[太穆皇后|竇氏]]所生的嫡次子。
[[隋 帝]]大 九年(613年),他的母親在[[涿郡]](治今[[北京市]]西南)病逝,[[高士廉]]看中了李世民,把外甥女長孫氏(登基後稱[[長孫皇后]])許配給李世民為妻。
隋大業十一年(615年),[[雲定興]]被授以左屯衛大將軍,奉命援救在[[雁門關]]被[[突厥]][[始畢可汗]]所率大軍圍困的[[隋煬帝]]。雲定興向各地招募願意出征的軍士,李世民應募從軍,被劃歸雲定興的帳下,並建議使用疑兵之計攻突厥,雲定興採納,突厥軍遂撤退。
=== 唐朝建立 ===
==== 晋阳 晉陽 起兵 唐朝建立 ===={{Main| 晋阳 晉陽 起兵}}
大業十三年(617年)正月,李淵又遷任[[太原郡]]留守。同年7月,殺郡丞[[王威]]、武牙郎將[[高君雅]],李世民也跟隨到太原勸諫父親起兵反隋,接著打著[[勤王]]定亂,迎回隋天子的旗號,正式開始於晉陽縣起兵,並且得到李氏宗族、姻親的響應,是為[[晉陽起兵]]。李淵以李世民為敦煌公、右領軍都督、統右三軍,起兵反隋。
渊诛杀 淵誅殺 了隋 帝派 来监视 來監視 他的[[王威]]、[[高君雅]]。派 出使[[ 突厥]]得到了[[始 可汗]]的支持,派李建成、李世民 取[[西河郡]]。六月,正式起兵。李 [[大將軍 (東亞)|大 将军將軍]],以 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 左右大都督,以四子[[李元吉]]留守太原, 兵大 城( 安)。李 在霍邑大破[[宋老生]], [[ 龙门龍門]]渡[[ 河]], [[永 丰仓豐倉]] 赈济 賑濟 百姓。[[渭河平原| 中]]有其女[[平 昭公主|李三娘]]等人起兵 响应 回應
十一月,李 攻克[[唐 安城|大興]],以代王[[ 侑]] 皇帝,尊隋 帝[[ 杨广楊廣]] [[太上皇]],李 大丞相、[[唐王]]。次年三月,隋 杨广 楊廣 在[[江都]]被[[宇文化及]]所 ,五月,李 渊废 淵廢 侑, 帝,改 国号为 國號為 唐,定都[[大興]],易名長安,唐朝建立。攻克隋[[大 城]]後,李世民官拜[[京兆尹]]、受封秦國公。618年,遷趙國公。李淵稱帝后,李世民拜尚書令、晉為[[秦王]]。
==== 一中 ===={{Main|唐朝 战争戰爭}}
唐朝建立後,疆土只限 于关 於關 中和河 ,尚未完全 治全 ,因此,李世民經常出征,最 [[唐朝統一戰爭|統一中國]]。自武德元年起,李世民親自 與四場大戰役。
* 其一,破[[薛舉]],[[淺水原之戰|淺水原]]平定隴西[[薛仁杲|薛仁果]]([[薛舉]]之子),平定祖宗之地。
* 其二,敗[[宋金剛]]、[[劉武周]],收復並、汾失地,消 北方地方 军阀 軍閥 。* 其三,在[[虎牢之戰]]中,一舉殲滅[[中原]]兩大割據勢力—河南[[王世充]]和河北[[竇建德]]集團,消除河北、河南的地方 力。
* 其四,重創竇建德餘部[[劉黑闥]]和山東的[[徐圓朗]]。
自此李世民威望日隆,尤其是在虎牢之戰後班師返京時,受到 安軍民的隆重歡迎。武德四年十月,封為空前未有的[[天策上將]],領司徒、[[陝東道]][[大行臺]][[尚書令]],[[食邑]]增至二萬戶。李淵又下詔特許天策府自置官屬,李世民因此闢弘文館,收攬四方彥士入館備詢顧問,與秦王府相結合,儼然一個小[[內閣]]。
==== 玄武門之變 即位 ====
{{Main|玄武門之變}}
617年,李 在李世民支持下在太原起兵反隋 很快 占领长 佔領長 安,當時李世民時年二十歲。618年,李 建立唐朝為唐高祖, 立世子李建成 太子。太原起兵是李世民的 略,高祖曾答 他事成之 立他 太子,但天下平定 ,李世民功名日盛,高祖 却犹 卻猶 豫不 。<ref>《[[ 治通 ]] · 卷第一百九十 · 六》:上之起兵 晋阳 晉陽 也,皆秦王世民之 ,上 世民曰:“若事成, 天下皆汝所致, 以汝 太子。”世民拜且 。及 唐王, 佐亦 以世民 世子,上 立之,世民固 而止。太子建成,性 宽简 寬簡 ,喜酒色 畋; 王元吉,多 失;皆 无宠于 無寵於 上。世民功名日盛,上常有意以代建成,建成 不自安,乃 元吉 协谋 協謀 ,共 世民,各引 党友。</ref>太子李建成 合四弟 王李元吉,共同排 李世民。同 ,高祖的 柔寡 ,也使朝中政令相互 突,加速了 子的兵戎相
此後,長兄皇太子[[李建成]]知李世民終不肯屈為人臣,而李世民也認為是自己奠下唐朝開國的基業,遂與李建成、四弟齊王[[李元吉]]猜忌日深,兩派大臣之間互相傾軋。李世民曾在李建成 东宫饮 東宮飲 酒,吐血 升, 怀 疑李建成下毒。<ref>《[[ 治通 ]] · 卷第一百九十一 · 七》:建成夜召世民, 酒而 之,世民暴心痛,吐血 升,淮安王神通扶之 西 。</ref>
其中[[宰相]][[裴寂]]、[[謀士]]-{[[王珪 (唐朝)|王珪]]}-、[[魏徵]]、[[東宮]]衛士將領[[薛萬徹]]等追隨李建成、李元吉。秦府謀士[[杜如晦]]、[[房玄齡]],將領[[秦叔寶]]、[[尉遲敬德]]、[[段志玄]]、[[侯君集]]、[[王君廓]]等跟從李世民。宰相[[陳叔達]]、朝臣[[長孫無忌]]等暗中支援李世民。其餘將領[[李靖]]、[[李世勣]],大臣[[宇文士及]]等保持中立。
武德九年,突厥侵犯唐 境,李建成向高祖建 由李元吉做 统帅 統帥 出征突厥。太子府率更丞[[王晊]]告 了秦王:李建成想借此控制秦王的兵 并准备 並準備 在昆明池 伏兵 李世民, 是李世民 定先 制人。<ref>《[[ 治通 ]] · 卷第一百九十一 · 七》:率更丞王晊密告世民曰:“太子 语齐 語齊 王:‘今汝得秦王 骁将 驍將 精兵, 拥数万 擁數萬 ,吾 秦王 汝于昆明池,使 士拉 幕下,奏 暴卒,主上宜 不信。吾 使人 进说 進說 ,令授吾 事。敬德等既入汝手,宜悉坑之,孰敢不服!’”</ref>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庚申]]日(626年7月2日),李世民在首都[[唐長安城|長安城]][[太 极宫極宮|宮城]]的北 玄武 附近射殺皇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史稱「[[玄武門之變]]」。
爾後高祖讓出軍政大權予秦王,而建成、元吉 被宣 布为 佈為 者,諸子 诛杀并从 誅殺並從 宗籍中除名。三天后([[六月初七]][[癸亥]]日,7月5日),李世民被立 皇太子, 曰:“自今 军国 軍國 庶事, 大小悉委太子 处决 處決 ,然 后闻 後聞 奏”。[[八月初九]][[甲子]]日(9月4日),高祖退位稱[[太上皇]],禪位於李世民。李世民登基,是 唐太宗。 年十月,追封李建成 王,李元吉 海陵剌王。次年改元[[貞觀 (唐太宗)|貞觀]]。642年,追 李建成 为隐 為隱 太子,李元吉 巢剌王, 并将 並將 皇子李福 过继 過繼 李建成 嗣( 后来 後來 另一皇子李明也在唐高宗年 被出 李元吉 嗣)。
; 諸子奪嫡
《資治通鑑》記載,太宗貞觀十七年廢太子-{[[李承乾]]}-之後、改立[[李治]]為皇太子之前,李世民之三子一弟(長子李承-{乾}-、四子[[李泰 (唐朝)|李泰]]、五子[[李祐 (唐朝皇室)|李祐]]、及七弟[[李元昌]])俱謀取帝位,致太宗心灰意冷之曲折,史載:「-{承乾}-既廢,上 兩儀殿,群臣俱出,獨留長孫無忌、房玄齡、李世勣、褚遂良,謂曰:『我三子一弟,所為如是,我心誠無聊賴!』因自投於床,無忌等登前扶抱,上又抽佩刀欲自刎,遂良奪刀以授晉王治。」<ref>[[s:通鑑紀事本末/第二十八卷#太宗平內難]]、[[s:通鑑紀事本末/第二十八卷#太宗易太子]]二事連載]]</ref>
=== 貞觀之治 ===
==== 修政理 ====[[File:buliantu.jpg|thumb|500px|[[ 立本]]所 的《[[步 辇图輦圖]]》, 图为 圖為 唐太宗接 [[吐蕃]]使者。]]
{{Main|貞觀之治}}
貞觀二年(628年), 当时 當時 的人口已因隋末戰爭而銳減,此 唐朝只有290萬戶,經太宗君臣23年的努力,社會安定、經濟恢復並穩定發展,至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人口達到 380 萬戶,奠下了高宗、武則天、玄宗年間大唐盛世的基礎,史稱[[貞觀之治]]。
貞觀二年四月二十六壬寅日(628年6月3日),朔方人梁洛仁 [[夏州]]割 据势 據勢 力首 [[梁 都]], 降唐朝,唐朝 一全 。貞觀四年(630年),太宗令[[李靖]]出師塞北,挑戰[[東突厥]]在東亞的霸主地位。唐軍在李靖的調遣下,滅亡[[東突厥]],太宗因此被西域諸國尊為「[[天可汗]]」。在位期間,積極推行了[[府兵制]]、[[租庸調制]]和[[均田制]],並加強[[科舉制]]等政策。
在民族政策方面,太宗一方面 扩张 擴張 疆土,另一方面又接受了[[北魏|拓跋魏]]、[[北 ]]、[[北周]]二百多年的 现实 現實 ,提出其蕃 兼包、一 同仁的民族政策。<ref>{{Cite book|title=《渤海 史》|last=王承 |first=|publisher=黑 江人民出版社|year=|isbn=|location=|pages=}}</ref>李世民曾 他的左右大臣 :「自古帝王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故其種落皆視朕如父母。」<ref>{{Cite book|title=《 治通 鉴· 鑒• 贞观 貞觀 二十一年五月 |last=司 光|first=|publisher=|year=|isbn=|location=|pages=}}</ref>
太宗本身也是個既英武又善辯之人,但是有鑑於帝位得之不易,加上[[隋煬帝]]本人亦以雄健爾雅善辯聞名,隋卻因此鑄下滅亡的大錯,因此在位期間,太宗鼓勵群臣批評他的決策和風格<ref>《[[通鑒]]》卷192載,唐太宗貞觀元年,「上好騎射,孫伏伽諫,以為:『天子居則九門,行則警蹕,非欲苟自尊嚴,乃為社稷生民之計也。陛下好自走馬射的以娛悅近臣,此乃少年為諸王時所為,非今日天子事業也。既非所以安養聖躬,又非所以儀刑後世,臣窮為陛下不取。』上悅。未幾,以伏伽為諫議大夫。」[[韓琬]]《 史台記》:「伏伽,武德中自萬年主簿上疏極諫,太宗怒,命引出斬之。伏伽曰:『臣寧與關龍逢 於地下,不願事陛下。』太宗曰:『朕試卿耳。卿能若是,朕何憂社稷!』命授之三品。宰臣曰:『伏伽匡陛下之過,自主簿授之三品,彰陛下之過深矣,請授之五品。』遂拜為諫議大夫。」</ref>。其中[[魏徵]]廷諫了200多次,在廷上直陳太宗的過失,在早朝時多次發生了使太宗尷尬、下不了臺的狀況。晚年的太宗因國富民強,納諫的器度不如初期,偶爾也發生誤殺大臣的遺憾,但是大致上仍克制、保有納言的風範。641年,唐室[[文成公主]]下嫁於[[吐蕃]]的[[松贊 布]]。
太宗即帝位不久,按秦王府文學館模式,新設[[弘文館]],進一步儲備天下文才。另外,太宗精擅書法,以行書寫碑,稱「[[飛白書|飛白]]」,聞名後世。著名作品有《溫泉銘》、《晉祠銘》等。晚年太宗著《[[帝範]]》一書以教戒太子李治,總結了他的施政經驗,同時自評一生功過。史家曾疑太宗生前,指定以東晉書法大家[[王羲之]]所作《[[蘭亭集序]]》為陪葬品。近年據考古學家和歷史學者研究,《[[蘭亭集序]]》應該不在太宗之[[昭陵 (唐)|昭陵]],而在高宗、武則天所合葬的[[乾陵]]之中。
唐太宗與身邊大臣[[魏徵]]、[[王珪]]、[[房玄齡]]、[[杜如晦]]、[[虞世南]]、[[褚遂良]]等的對答也在開元十八(730年)、十九年間被[[吳兢]]輯為《[[貞觀政要]]》一書,以發揚太宗勵精圖治的治國精神。
==== 滅東突厥 薛延陀 ====
{{Main|唐與突厥的戰爭|唐滅薛延陀之戰}}
武德九年(626年)八月,因唐朝發生玄武門之變,政局不穩,東突厥伺機入侵,攻至距首都[[長安]]僅40[[裡]]的[[涇陽]](今陝西 陽[[涇陽縣]]),京師震動。此時,長安兵力不過數萬,剛剛即位的太宗被迫設疑兵之計,親率[[高士廉]]、[[房玄齡]]等6騎在[[渭水]]隔河與頡利可汗對話,怒斥頡利、突利二可汗背約。《[[唐語林]]》記載太宗「空府庫」贈予頡利可汗金帛財物,以求突厥退軍,並與之結「[[渭水之盟]]」,突厥兵於是退去。之後,太宗勵精圖治,並且挑撥頡利、突利二可汗和突厥與鐵勒諸部的關係。627年,東突厥內部出現分裂。反對頡利可汗的[[薛延陀]]、[[回紇]]、[[拔也古]]、[[同羅]]諸部落對其變革國俗和推行的政令不滿,另立薛延陀為可汗。突利可汗也暗中與唐聯絡,並與頡利可汗決裂。同時東突厥又遇到大雪氣候,牲畜大多被凍死餓死,突厥勢力漸弱。太宗於629年八月任命李靖、[[李世勣]]、[[柴紹]]、[[李道宗]]等為行軍[[總管]],出兵征討東突厥。630年三月頡利兵敗被俘,東突厥滅亡。唐朝在東突厥[[突利可汗]]故地設置順、祐、化、長四州都督府,頡利可汗故地置定襄都督府、雲中都督府。
東突厥滅亡後,[[薛延陀]]的[[真珠可汗]]乙失夷男接管了東突厥的故土。薛延陀表面臣服於唐朝,暗中 却扩 卻擴 充自己的力量。639年,太宗試圖恢復東突厥,立俟力苾可汗[[阿史那思摩]],以抗衡薛延陀的崛起,薛延陀 避免新恢 突厥站 稳脚 穩腳 跟,與其進行了多次戰爭。為了保住東突厥,李世勣在641年 攻薛延陀, 取得了 利。但是644年,趁太宗征伐高句麗的機會,薛延陀部隊發起新一輪攻勢,擊敗東突厥,迫使阿史那思摩逃回[[大同市| 州]]。隨後,高句麗尋求薛延陀援助,但夷男希望避免與唐朝直接戰鬥。645年,夷男死後,他的兒子[[多彌可汗]]拔灼開始和唐軍作戰。646年,唐軍反擊並打敗拔灼後,薛延陀的附庸[[回紇]]、[[鐵勒]]等部落出兵,將他殺死。拔灼的堂兄[[伊特勿失可汗]]咄摩支向唐軍投降,薛延陀滅亡。太宗於鐵勒故地設六府七州:瀚海府(回紇)、金微府(僕骨)、燕然府(多濫葛)、盧山府(思結)、龜林府(同羅)、幽陵府(拔野古)。七州:皋蘭州(渾)、高闕州(斛薛)、雞鹿州(奚結)、雞田州(阿跌)、榆溪州(契苾)、蹛林州(思結別部)、窴顏州(白霫)。由[[燕然都護府]]管理,治所在[[陰山]]之麓(今[[內蒙古]][[杭錦後旗]]),轄境東到[[大興安嶺]]、西到[[阿爾泰山]]、南到[[戈壁]]、北到[[貝加爾湖]]的整個[[蒙古高原]]。
==== 和親吐蕃 ====
{{Main|松州之戰}}
[[吐蕃]][[贊普]][[松贊 布]]於634年遣使與唐朝修好,唐朝也派臣入蕃。636年,松贊 布派專使去長安請婚,唐朝不允許,638年,松贊 布遂 口唐朝屬國吐 渾從中作梗, 自指 约20万 約20萬 吐蕃 始攻 唐朝的[[松州 (唐朝)|松州]](今四川[[阿 藏族羌族自治州]])。但同 干布又派遣使者到唐朝 安再次 求, 打算 迎公主。唐太宗派[[侯君集]] 为当弥 為當彌 道行 管指 挥5万军队 揮5萬軍隊 ,[[ 失思力]]、[[牛 进达進達]]、[[ 刘简劉簡]] 助,援救松州。 此同 ,吐蕃 正在 困松州的首 -嘉 (今四川松潘),但唐 先遣部 在牛 进达 進達 下,打 了吐蕃 。唐軍在松州大勝吐蕃軍,但唐朝也見識到了吐蕃的力量。640年,松贊 布又派大臣[[祿東贊]]使唐求婚,唐太宗便以宗室之女[[文成公主]]許嫁於吐蕃贊普松贊 布,並派禮部尚書江夏王李道宗持節護送。641年文成公主入蕃,《[[新唐書]]》記載松贊 布親迎於柏海,文成公主進蕃時把各種漢地的生產技術轉入吐蕃。
==== 立安西四 ===={{Main|唐太宗對西域諸國的戰爭|唐擊吐 渾之戰|天可汗}}[[File:Emperor Taizong's campaign against Xiyu states.svg|thumb|250px|唐太宗 [[西域]] 诸国战争 諸國戰爭 示意 ]]
唐太宗滅東突厥後,開始對[[西域]](即現代[[新疆]]和[[中亞]]地區)的[[西突厥]]以及一些鬆散結盟[[綠洲]]國家的施加軍事實力,其主要針對西突厥,以恢復[[兩漢]]以來對西域的統治。[[高昌]]王[[麴文泰]]與西突厥欲 設聯合,阻礙西域商路,進攻唐朝的伊州。639年冬,太宗以侯君集為交河道行軍大總管,率兵出擊高昌王麴文泰。640年,唐軍至磧口,麴文泰驚懼而病死。其子[[麴智盛]]即位後不久,侯君集圍城,麴智盛降唐軍。高昌國三州、五縣、二十二城,八千戶、三萬餘人歸屬唐朝,高昌國結束。唐朝在高昌設置西州。
[[吐谷渾]]可汗[[伏允]]聽信大臣天柱王的建議,屢次侵犯唐朝的西部邊境,634年,扣留唐朝使者趙德楷,六月,太宗以[[段志玄]]為行軍總管,討伐伏允,十二月,又以李靖、侯君集、李道宗等為行軍總管,大舉討吐 渾。635年,伏允敗走,被部下所殺。伏允之子[[慕容順]]殺死天柱王,自立為可汗,投降唐朝,太宗冊封慕容順為吐谷渾可汗。慕容順死後,636年,太宗冊封慕容順之子[[諾曷缽]]為吐谷渾可汗。
640年,唐朝在交河城設[[安西都護府]],用以針對[[西突厥]]和管理[[西域]]。644年,西突厥的盟友[[焉耆]]攻打西州,安西都護[[郭孝恪]]為西州道行軍總管,討伐依附西突厥的[[焉耆]],佔領焉耆,俘虜國王[[龍突騎支]],但後來焉耆再次脫離唐朝。648年,唐太宗派遣[[阿史那社爾]]、郭孝恪率軍討伐依附西突厥的焉耆和[[龜茲]](今新疆[[阿克蘇]]),征服兩國。然後[[疏勒]]和[[ 闐]]歸附唐朝,將安西都護府遷至[[龜茲]],撫寧[[西域]],統龜茲、焉耆、[[ 闐]]、[[疏勒]]四國,史稱[[安西四鎮]]。
貞觀四年,西域諸國君主在長安尊稱太宗為「[[天可汗]]」,意為'''天下總皇帝'''或'''天下共主'''。「天可汗」除了是一種對唐朝皇帝的榮銜,還是一種有實質意義的國際組織體系,以維持當時各同盟國的集體安全。
==== 征討高句麗 ====
{{main|唐太宗征討高句麗}}
[[File:History of Korea-645.png|thumb|left|250px|唐太宗征 [[高句 ]]示意 ]]
642年,[[高句麗]]東部大人[[淵蓋蘇文]]殺死[[榮留王]]後立[[寶藏王|高藏]]為王並自封為「大莫離支」攝政。為征討淵蓋蘇文和保護唐朝的盟友[[新羅]],唐太宗認為有必要對高句麗開戰。644年,太宗率領李世勣、李道宗、[[張亮 (唐)|張亮]]和長孫無忌統軍10萬親征高句麗。645年,太宗衝破高句麗的防線準備攻打高句麗國都[[平壤]],似乎大功在即。不料在安市(今[[遼寧]][[鞍山]])受阻,再也無法前行。在這之後,太宗對高句麗的進攻僅維持在一些小規模的突襲。646年,唐朝與[[回紇]]擊滅[[薛延陀]]後,647年,唐太宗令[[牛進達]]率兵從海上、李世勣率兵從陸路攻打[[遼東半島]]。648年,太宗再派[[薛萬徹]]率軍從海上攻打[[鴨綠江]]口。隨後,唐開始集結陸海部隊準備在649年再一次大規模攻高句麗。不過太宗於649年去世後,新皇帝唐高宗暫停東征的計劃。668年,高宗聯合新羅滅亡高句麗,載籍戶數69.7萬。並建立[[安東都護府]]等加以控制[[遼東]]。
==== 贞观 貞觀 疆域 ===={{File2|zh-hans=唐太宗 疆域 ).png|zh-hant=唐太宗 疆域 (繁).png|thumb|400px|zh-hans_desc=唐太宗 贞观 貞觀 的唐朝疆域|zh-hant_desc=唐太宗貞觀年間的唐朝疆域}}
[[File:Tang (616-710).png|360px|thumb
|616年至649年唐太宗李世民統治的疆域<br />
{{Legend|#000080| 隋之唐國公(618年)建立唐朝(618年,626年前完全擁有前隋領土)}}
{{Legend|#0000ff| 削平東突厥(630年-682年)}}
以上三部分 唐太宗固定 治的疆域{{Legend|#0080ff| 吐蕃接受唐的 封(641年-670年)}}
{{Legend|#78c0ff| 平定西突厥(642年-665年)}}
(同上)併綠洲(640年-648年:綠洲北部;648年:綠洲南部)
顏色最深的兩色為唐朝固定的疆域,較淺的西、北二方受唐廷之邊政之都護府管轄,西方之吐蕃則僅結親同盟友好往來(不包括滅高句麗之後所設的安東都護府之轄境)。邊界為標示唐室律令影響力之用,非終唐世皆如是。]]
在北方,[[貞觀 (唐朝)|貞觀]]四年(630年),唐 滅亡[[東突厥]],漠南成為唐 范围 範圍 。貞觀二十年(646年),又一舉消滅了[[薛延陀]]汗國,至此大漠南北 广 大地 皆為唐的 范围 範圍 。唐朝廷在漠北設立[[安北都 府]],在漠南設立[[ 于都 府]],建立了南至[[ 伏州]](今[[越南]][[河 省|河 ]])、北括[[玄 州]](後改名 吾州,今[[安加拉河]]地 )、西及[[安息州]](今[[ 乌兹别 烏茲別 克斯坦]][[布哈拉]])、 东临東臨[[哥勿州都督府|哥勿州]](今[[吉林]][[通化]])的 辽阔 遼闊 疆域。
在西北,貞觀四年,唐朝廷在[[伊吾 |伊吾]]七城設立[[西伊州]],開始經營西域。貞觀二十二年(648年),[[郭孝恪]] 击败龟兹国 擊敗龜茲國 ,把[[安西都 府]]治所 至[[ 龟兹龜茲]]{{efn|name= 龟兹龜茲|1={{標音|繁=龜茲| = 龟兹龜茲|拼音=Qiūcí|注音=ㄑㄧㄡㄘˊ|同音字=丘 }}。
}}。
北,644年唐太宗征 高句 未果,唐高宗在668年乃 合新 罗灭 羅滅 高句 立[[安 府]]。
在[[青藏高原]]上,[[吐蕃]]日漸興起,至六世紀末與[[吐谷 ]]{{efn|name=吐谷 |1={{標音|繁=吐谷渾| =吐谷 |拼音=Tǔyùhún|注音=ㄊㄨˇㄩˋㄏㄨㄣˊ|同音字=土育魂}}。}}、[[蘇毗]]為高原上三大勢力。七世 初,贊普[[松贊 布]]即位,統一了高原,又征服了位於[[西藏]]西部的[[蘇毗]]、[[阿 ]]地區的[[象雄|羊同]]和[[尼婆羅]](今[[尼泊 ]])。[[松贊 布]]於634年遣使與唐朝修好,唐朝也派臣入蕃。636年,松贊 布派專使去長安請婚,唐朝不允,638年,松贊 布遂 口唐朝屬國吐 渾從中作梗,出兵入侵吐谷渾,唐軍在松州大勝吐蕃軍。640年,松贊 布又派大臣[[祿東贊]]使唐求婚,唐太宗便以宗室之女[[文成公主]]許嫁於吐蕃贊普松贊 布,並派禮部尚書江夏王李道宗持節護送,吐蕃 普遂接受唐朝的 封。
=== 晚年失算===
==== 不克 ====面對自己空前的文治武功,太宗到晚年也出現一些過失。首先納諫不如貞觀早期積極,比如貞觀十年,[[魏徵]]發現他「漸惡直言」。其次奢侈之風日重。不過晚年他還是能反省自己過度奢靡的錯誤。[[司馬光]]說唐太宗:「好尚功名,不及禮樂,父子兄弟之間,慚德多矣」。<ref>司馬光:《[[稽古錄]]》卷十五</ref>同 ,太宗晚年也由早年的清 静转为 靜轉為 殿, 计划 計畫 泰山等, “百姓 则骄 則驕 逸, 易使”,魏征因此 到“恐非 邦之至言, 安人之 算?”不 太宗晚年能 清醒 认识 認識 自己的 问题 問題 ,所以也能 調 整,因此 然太宗晚年存在 失,最 终没 終沒 有出 现败 現敗 亡的危 ,“功大 微,故 ”, 持了 贞观 貞觀 之治的局面。<ref> 尧许 堯許 著 《唐太宗 》[[人民出版社]]2004年ISBN 978-7-01-000480-8/K ·158 •158 第122 -127 </ref>
==== 去世 ====
貞觀二十二年(648年)正月,唐太宗撰寫《[[帝範]]》十二篇頒賜給太子[[李治]]。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得了[[痢疾|痢疾(一種傳染病)]],醫治最終無效(一說是服用天竺 生藥 效<ref name="郝處俊">《[[舊唐書]] ·[[郝處俊]]傳》載,唐太宗李世民「服胡僧長生藥,遂致暴疾不救。」「時議者歸罪於胡人,將申顯戮,又恐取笑夷狄,法遂不行。」</ref>),命李治到金掖門代理國事。貞觀二十三年五月廿六己巳日(649年7月10日),太宗 崩于[[終南山]]上的[[翠微宮]][[含風殿]],享年五十二 ,在位二十三年,初 '''文皇帝''', 庙号廟號'''太宗''',[[唐高宗]][[上元]]元年(674年)加 '''文武 皇帝''',[[唐玄宗]][[天 (唐朝)|天寶]]八年(749年)加 '''文武大 皇帝''',天寶十三年(754年)加 '''文武大 广 孝皇帝''',葬於[[唐昭陵|昭陵]](位 今[[中國]][[陝西省]][[禮泉縣]]東北50多 山峰上)。
[[File:Zhaolingliujun.jpg|thumb|600px|[[昭陵六 駿]]之什伐赤、青 、特勤 ]][[File:Zhaolingliujun2.jpg|thumb|600px|昭陵六 駿 露紫( 复制 複製 品)、拳毛䯄( 复制 複製 品)、白蹄 ]]
== 評價 ==
* 《[[貞觀政要]]》贊貞觀之治:官吏多自清謹,王公妃主之家,大姓豪猾之伍,無敢侵欺細人。商旅野次, 无复盗贼 無複盜賊 ,囹圄常空,去年犯死者 二十九人。又 稔,米 牛布野,外 ,行旅自京 于岭 於嶺 表,自山 于沧 於滄 海,皆不 赍粮 齎糧 ,取 于路。入山 村落,行客 经过 經過 者,必厚加供待,或 发时 發時 赠遗 贈遺 。此皆古昔未有也。* [[ 后晋後晉]]官修[[正史]]《[[ ]]》[[ 昫]]等的評價是:“史臣曰:臣 文皇帝 发迹 發跡 多奇, 明神武。拔人物 不私 于党 於黨 业则咸尽 業則鹹盡 其才。所以屈突、尉 ,由仇 愿倾 願傾 心膂; 周、 洎,自疏 而卒委 衡。 平泰 由斯道。 尝试论 嘗試論 之: 础润云兴 礎潤雲興 虫鸣 蟲鳴 虽尧 雖堯 、舜之 ,不能用檮杌、 奇而治平;伊、 ,不能 夏桀、殷辛而昌盛。君臣之 ,遭遇斯 ,以至抉目剖心, 流筋擢,良由遭值之 也。以房、魏之智,不逾 丘、 ,遂能尊主庇民者,遭 也。或曰: 太宗之 ,失 于昆弟,失教于 子,何也?曰:然,舜不能仁四罪, 不能 丹硃,斯前志也。 之年,建成忌功之日,苟除畏逼,孰 分崩, 故之 不容 ,方 巢”之 虞“尺布”之 ?承乾之愚, 父不能移也。若文皇自定 储于 儲於 哲嗣,不 ;用人如 贞观 貞觀 之初, 纳谏 納諫 比魏徵之日。 、周成之世 ,我有 妍; 较汉 較漢 文、 武之恢弘,彼多 德。 听断 聽斷 不惑, 善如流,千 ,一人而已! 曰:昌、 发启国 發啟國 ,一 。文定高位,友于不令。管、蔡既 ,成、康道正。 贞观 貞觀 ,到今歌 。”<ref> [http://www.guoxue.com/shibu/24shi/oldtangsu/jts_003.htm 《 书· 書• 太宗本紀》]</ref>* [[北宋]]官修正史《[[新唐 ]]》[[ 欧阳 歐陽 修]]、[[宋祁]]等的評價是:“甚矣,至治之君不世出也!禹有天下, 十有六王,而少康有中 有天下, 二十八王,而其甚盛者, 号称 號稱 三宗。武王有天下, 三十六王,而成、康之治 宣之功,其 余无 餘無 焉。 》、《 》所 略,然三代千有七百 年, 七十 君,其卓然著 见于后 見於後 世者,此六七君而已。 呼,可 谓难 謂難 得也!唐有天下, 世二十,其可 者三君,玄宗、 宗皆不克其 ,盛哉,太宗之烈也!其除隋之 ,比 迹汤 跡湯 、武;致治之美,庶 成、康。自古功德兼隆,由 未之有也。至其 牵于 牽於 立浮 ,好大喜功,勤兵 于远 於遠 ,此中材庸主之所常 。然《春秋》之法,常 责备于贤 責備於賢 者,是以 世君子之欲成人之美者,莫不 斯焉。”<ref>[http://www.guoxue123.com/shibu/0101/00xts/001.htm 《新唐 书· 書• 太宗本紀》]</ref>* 《新唐 书· 書• 北狄列 》:唐之德大矣!際天所覆,悉臣而屬之;薄海內外,無不州縣,遂尊天子曰“天可汗”。三王以來,未有以過之。至荒區君長,待唐璽纛乃能國;一為不賓,隨輒夷縛。故蠻琛夷寶,踵相逮於廷。*[[朱熹]] [[ 亮]] :“太宗之心, 吾恐其 一不出 人欲也。直以其能假仁假 ,以行其私。而 当时与 當時與 者,才能知 既出其下,又不知有仁 之可 。是以彼善 此,而得以成其功 。”“ 论后 論後 世人,不 当尽绳 當盡繩 以古人 法。 竟高祖不 立建成。”“太宗功高,天下所系 ,亦自 顿处 頓處 ,只高祖不善 置了。”*[[文天祥]]《古代 元卷:文天祥殿 卷》:太宗全不知道、 闺门 閨門 相之 、末年 辽东 遼東 一行、 不能以克其血 之暴、其心也 。* [[元朝]]戈直在《[[貞觀政要]]》集論中說:“夫太宗之於正心修身之道,齊家明倫之方,誠有愧於二帝三王之事矣。然其屈己而納諫,任賢而使能,恭儉而節用,寬厚而愛民,亦三代而下,絕無而僅有者也。後之人君,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豈不交有所益乎!”這裡所說,太宗在正心修身,齊家明倫方面,有愧 二帝三王之事,主要是指太宗與其兄李建成的皇位之爭。* [[明朝]]官修皇帝 实录 實錄 《[[明太祖 实录實錄]]》 记载 記載 ,[[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七年八月初一日(1374年9月7日), 自前往南京[[ 代帝王 ]]祭祀三皇、五帝、[[夏禹王]]、[[商 王]]、[[周武王]]、[[ 高祖]]、[[ 光武帝]]、[[隋文帝]],'''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一共十七位 帝王<ref>根 《大明太祖高皇帝 实录 實錄 》( 简称 簡稱 《明太祖 实录 實錄 》)卷九十二 记载 記載 ,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七年八月初一日, 自前往南京[[ 代帝王 ]]祭祀 [[伏羲]]至[[元世祖]]十七位帝王, 十七位帝王分 是:[[三皇]]([[伏羲]]、[[炎帝]]、[[ 帝]])、[[三皇五帝#五帝|五帝]]([[少昊]]、[[ 颛顼顓頊]]、[[高辛]]、[[唐 ]]、[[虞舜]])、[[三王]](夏禹王、商 王、周武王)、 高祖、 光武帝、隋文帝,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隋文帝的塑像被撤出南京 代帝王 ,根 《大明太祖高皇帝 实录 實錄 》( 简称 簡稱 《明太祖 实录 實錄 》)卷之一百八十八 记载 記載 :洪武二十一年春正月“戊午,遣官祀 代帝王。初, 代帝王 五室祀,伏羲至元世祖凡十七帝。至是,去隋文帝,凡十六帝, 五室,中三室居三皇、五帝、三王如 ,最 一室 则汉 則漢 高祖、光武、唐太宗,最西一室 宋太祖、元世祖, 祀名臣凡四 东庑 東廡 第一 九人,[[ 风后風後]]、[[皋陶]]、 、[[伯益]]、[[傅 ]]、[[召公奭]]、[[召虎]]、[[ 良]]、[[曹 ]],西 第一 九人,[[力牧]]、[[夔]]、[[伯夷]]、[[伊尹]]、[[周公旦]]、[[太公望]]、[[方叔]]、[[ 何]]、[[ 平 ( 朝)| 平]], 东庑 東廡 第二 十人,[[周勃]]、[[ 冯异馮異]]、房玄 、李靖、[[李晟 (唐朝)|李晟]]、[[潘美]]、[[ 岳飞嶽飛]]、[[木 黎]]、[[博 忽]]、[[伯顏 (八鄰部)|伯 ]],西 第二 九人,[[ 禹]]、[[ 葛亮]]、杜如晦、[[郭子 ]]、[[曹彬]]、[[ 世忠]]、[[ 浚]]、[[博 尔术爾術]]、[[赤老 ]]。”</ref>,其中 '''唐太宗李世民'''的祝文是:“惟唐太宗皇帝英姿 世,武定四方, 贞观 貞觀 之治,式昭文德。有君天下之德而安 世之功者也。元璋以菲德荷天佑人助,君 天下, 承中 帝王正 ,伏念列 去世已 ,神 在天, 存,崇 ,多未 行,故于祭祀有 。是用肇新 宇于京 ,列序 像及 基帝王,每 祀以春、秋仲月,永 常典。今 奠之初, 奉牲醴、庶品致祭,伏惟神 。尚享!”<ref> 《大明太祖高皇帝 实录 實錄 》( 简称 簡稱 《明太祖 实录 實錄 》)卷九十二的相 关记载 關記載 。</ref>*[[明憲宗]]在命儒臣訂正重刊《貞觀政要》時寫道:“太宗在唐為一代英明之君,其濟世康民,偉有成烈,卓乎不可及已。所可惜者,正心修身,有愧 二帝三王之道,而治未純也。”*[[毛 泽东澤東]] 评价 評價 李世民 :“自古能 军无 軍無 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 [[朱元璋]]耳。”<ref>{{cite book |language =zh-hans|author=中共中央文 研究室 |title=《毛 泽东读 澤東讀 文史古籍批 集》|year=1997-01-01|publisher=中央文 出版社|location=北京|pages=第55、56 |ISBN = 9787507301540 }}</ref><ref name="毛 泽东点评历 澤東點評歷 代帝王 王能文能武很有本事">{{cite web |url = http://news.ifeng.com/history/3/200711/1115_337_298656_1.shtml|title=《毛 泽东点评历 澤東點評歷 代帝王 王能文能武很有本事》|accessdate=2007年11月15日|work=|publisher= |language=zh-hans}}</ref><ref name="毛 泽东 澤東 语评点历 語評點歷 代帝王">{{cite web |url = http://www.china.com.cn/culture/txt/2007-08/22/content_8729040.htm|title=《毛 泽东 澤東 语评点历 語評點歷 代帝王》|accessdate=2007-08-22|work=|publisher=中 国网國網|language=zh-hans}}</ref><ref name="毛 泽东对历 澤東對歷 代帝王的 评说評說">{{cite web |url =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7-11/15/content_7077554.htm|title=《毛 泽东对历 澤東對歷 代帝王的 评说 評說 》|accessdate=2007年11月15日 |work=|publisher=新 华网華網|language=zh-hans}}</ref>*[[王仲 ]]《隋唐五代史》:“唐代的皇帝裡,唐太宗,早年的唐玄宗,唐宣宗,都是 出的皇帝。”“我 们认为旧 們認為舊 日的封建歷史家 ‘貞觀之治’是渲染得有點過分的。……固然,在唐太宗 治的二十多年 ,人口有了 大的增 ,但比之隋極盛 时户数 時戶數 不到二分之一。”“魏徵疏文中也 到:‘今自伊洛以 ,暨 海岱,灌莽巨 ,茫茫千里、人煙斷絕, 犬不 。道路 萧条 蕭條 退 阻。’”“封建歷史家把貞觀時期當作理想的太平盛世,和實際情況是有很大距離的。”*[[ 思勉]]《隋唐五代史》:“唐太宗不 中材, 其恭 之德,及 深思 尚不如宋武帝,更 无论 無論 梁武帝;其武略亦不如梁武帝,更 无论 無論 宋武帝, 武帝矣!”
== 出生年月 争议 爭議 == 《[[ 贞观 貞觀 政要]]》李世民的生日是十二月癸 《[[ 治通 ]]》李世民的生日是十二月癸未, 《[[ ]]》李世民生于隋 皇十八年十二月戊午(599年1月23日),因此李世民的生日 应为 應為 十二月份。 》李世民卒年五十二 ,其弟[[李玄霸]] 考; 《[[新唐 ]]》李世民卒年五十三 ,其弟李玄霸年十六 死于隋大 十年(614年), 李玄霸生卒年 为公 為西 元599-614年,而李世民生卒年 为公 為西 元597-649年;李世民以十二月出生,李世民生卒年月 为598 為598 年1月-649年7月, 李玄霸(599-614) 同母兄弟。《新唐 》推翻了《 关于 關於 李世民的生卒年月,增加了李玄霸的生卒年,使李世民 李玄霸的生卒更可信。[[胡如雷]]著《李世民 》即以《新唐 ,考 李世民的出生年月 皇十七年十二月戊午(598年1月28日)。
{| class="wikitable"
|-
! !! 《[[ ]]》 !! 《[[新唐 ]]》
|-
| '''李世民'''生卒年 || 598-649(五十二 ) || 597-649(五十三
|-
| 依 正'''李世民'''生卒年月 || 599.1.23-649.7.10 || 598.1.28-649.7.10
|-
| '''[[李玄霸]]'''生卒年 || 无记载 無記載 || 599-614(十六
|-
| '''李世民''' '''李玄霸'''相差年 || 不可 算 || 相差 两岁兩歲
|}
《[[新唐 ]]》增加了[[李玄霸]]的生卒年 正了李世民的生卒年 充了《[[ ]]》中 有的珍 史料,《新唐 》同被列 《[[二十四史]]》之 定官史。 [[胡如雷]]考 :“李世民生 于开 於開 皇十八年十二月之 成立,因[[太穆皇后| 氏]]在不到十三 月的 时间里 時間裡 后两 後兩 次生子的可能性 然不能完全排除,但就常情而言, 这种 這種 可能性也不大”。根 李世民同母弟李玄霸十六 岁时 歲時 死于大 十年,而倒推出李玄霸生 于开 於開 皇十九年,所以若李世民生 于开 於開 皇十八年十二月, 李玄霸最 于开 於開 皇十九年十二月, 兄弟生辰 近,不太可能。
== 軼事 ==
貞觀九年十月,即李淵死後五個月,李世民第一次要求觀覽《[[起居注]]》,未遂<ref>《[[s:唐會要/卷063#史館雜錄上]]》:貞觀九年十月,[[諫議大夫]]朱子奢上表曰:今月十六日,陛下出聖旨,發德音,以起居記錄書帝王藏否,前代但藏之史官,人主不見。今欲親自觀覽,用知得失。</ref>。
《[[s:貞觀政要/卷07#論文史第二十八|貞觀政要 · 卷七 · 論文史第二十八]]》記載:貞觀十三年,[[褚遂良]]為諫議大夫,兼知太宗《起居註》。唐太宗欲查看起居註,褚遂良以「不聞帝王躬自觀史」為由拒絕了。唐太宗說:「朕有不善,卿必記耶?」褚遂良說:「臣職當載筆,何不書之?」黃門侍郎[[劉洎]]進言:「人君有過失,如日月之蝕,人皆見之。設令遂良不記,天下之人皆記之矣。」《[[s:舊唐書/卷80|舊唐書 · 褚遂良傳]]》和《[[s:資治通鑑/卷196|資治通鑑 · 唐紀十二]]》也載有此事。
次年(640年),唐太宗再度要求看《起居注》,宰相[[房玄齡]]等人就刪減整理國史,撰寫成《高祖實錄》和《太宗實錄》各二十卷。當太宗見到「六月四日事,語多微文」——指史官對當年[[玄武門事變]]內容含糊其辭,多有隱諱文飾之語,太宗告訴房玄齡:不必替他遮遮掩掩,反正玄武門事件本來就是像「[[周公]][[三監之亂|誅]][[管叔|管]]、[[蔡叔|蔡]],[[季友]][[鴆]][[叔牙]]」之義舉,目的是為了「安社稷、利萬民」,要求「削去浮詞,直書其事」。《[[s:資治通鑑/卷197|資治通鑑 · 唐紀十三]]》亦有記載。
這一行為帶給史學考究極大困難,也遭到[[章太炎]]等學者指責:「太宗即立,懼於身後名,始以宰相監修國史,故兩朝《實錄》無信辭<ref>《書唐隱太子傳後》</ref>。」
=== 書法 ===
[[File:Li_Shiming_Fountain_Memory.jpg|thumb|200px|唐太宗手 《[[溫泉銘]]》(局部)拓片]]
李世民酷愛書法,其書法以隸書見長,並且酷愛書法名品《[[蘭亭序]]》(即《[[蘭亭集序]]》,[[王羲之]]書法珍品,王羲之的字十分多變,就一「之」字就有十數種變化之多),相傳當年某大臣見太宗似有鬱結難紓,問之原因,知道其欲得《蘭亭序》,於是便與辯才和尚(王羲之當年墨寶輾轉傳至其七世孫智永,智永出家為僧,又將墨寶傳予其弟子辯才和尚)鬥智最後終於為李世民獲得。而王羲之本願並不想《蘭亭序》落入君王之手成為陪葬品。但最後結果事與願違,《蘭亭序》最終成為唐太宗的陪葬品。
=== 救駕 ===
據新舊唐書太宗本紀,李世民十六歲時參軍,跟隨隋將[[雲定興]],一次隋煬帝[[楊廣]]被圍,雲定興軍負責救駕,李世民獻計,故佈疑陣,嚇退敵軍,救回天子<ref>《 治通 ‧卷第一百八十二‧隋 六》</ref>。
== 大臣 ==
#秦王府屬[[杜如晦]]
#秦王府記室[[房玄齡]]
#天策府從事中郎[[ 志寧]]#天策府軍 祭酒[[蘇世長]]
#天策府記室[[薛收]]
#秦王府文學[[褚亮]]
#秦王府參軍[[薛元敬]]
#國子助教[[蓋文達]]
#秦王府 議典簽[[蘇勖]]
=== 煙閣二十四功臣 ==={{main| 煙閣}}
#司徒、趙國公[[長孫無忌]]
#故司空、揚州都督、河間元王[[李孝恭]]
*[[岑文本]](642年-644年以[[中書侍郎]]專典機密,644年-645年任中書令)
*[[李世勣]](643年-649年任同中書門下三品)
*[[ 亮 (唐朝)|張亮]](643年-646年以[[刑部尚書]]參豫朝政)
*[[馬周]](644年-648年任中書令)
*[[褚遂良]](644年-647年以黃門侍郎參豫朝政,648年-649年任中書令)
|10= '''祖母之父:'''<br />[[北周]]大司馬[[獨孤信]]
|11= '''祖母之母:'''<br />崔氏
|12= '''外祖父之父:'''<br />[[竇 ]]
|13=
|14= '''外祖母之父:'''<br />[[西魏]]安定郡公(文公)<br />追尊北周文帝<br />[[宇文泰]]
|15=
|16= '''高祖父:'''<br />[[李天 ]]|17= '''高祖母:'''<br />
|18=
|19=
|20= '''祖母之祖父:'''<br />
|21='''外高祖母:'''費連氏
|22=
|23=
|24= '''外祖父之祖父:'''<br />
|25=
|26=
|27=
|28= '''外祖母之祖父:'''<br />[[宇文肱]]
|29= '''外祖母之祖母:'''<br />王 之女[[王氏 (宇文肱妃)|王氏]]
|30=
|31=
=== 妻妾 ===
*由 史料缺失,列出的 后宫 後宮 、姬妾 人可能有重
==== 皇后 ====
* [[長孫皇后]]{{efn|[[長孫皇后]]: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皇后之一,當代歷史學家評論最知性的皇后。唐太宗李世民一生的摯愛。與貞觀群臣一起輔佐太宗成就了貞觀之治。她的賢德為後人稱道的重要原因是她能及時化解太宗的怒氣保護著貞觀群臣們【其中最著名的事件為主明臣直:《舊唐書》 妃傳下贊曰:坤德既軌,彤管有煒。韋、武喪邦,毒侔蛇虺。陰教斯僻,嬪風浸毀。賢哉長孫,母儀何偉。(宋)范祖禹評:唐太宗嘗罷朝,怒曰:「會須殺此田舍翁!」時文德皇后謂帝曰:「誰觸忤陛下?」帝曰:「魏徵每廷辱我。」 退,具朝服立於廷。帝大驚曰:「皇后何為若是?」後曰:「妾聞主明臣直。今魏徵直。由陛下之明故也!妾敢不賀?」帝乃悅。臣祖禹曰:詩人美 妃,輔佐君子、求賢審官,國家將興,必有淑哲之配,儆戒以成君子之德。若長孫皇后感悟太宗,其可謂賢矣。(宋)真德秀評:文德長孫後之賢,其行事皆可為後世法。方太宗之怒魏徵也,非後從容開捄,則徵不得免矣!其為君德之累可勝計耶?一言而全直臣於將死之際,立太宗於無過之地,雖古之賢後何以逾此? 可仰哉! 可仰哉!】。皇后去世後,太宗哀傷不已,建層觀遠眺昭陵【「望陵毀觀」此事記載於正史《新唐書》魏征傳與《資治通鑒》:太宗葬文德皇后於昭陵,上念後不已,乃於苑中作層觀,以望昭陵。嘗引魏征同登,使視之,征熟視之曰:「臣昏毛,不能見。」上指示之,征曰:「以為陛下望獻陵,若昭陵,則臣故見之矣。」上泣,為之毀觀】。並親自撫養皇后留下的幼子幼女晉王李治和晉陽公主【此事在多部正史裡均有記載,如《新、舊唐書 · 晉陽公主傳》與《冊府元龜》等】。太宗崩,與皇后同穴合葬昭陵【「合葬昭陵」記載於《唐會要》卷二十:至二十三年八月十八日。山陵畢。陵在醴泉縣。因九嵕層峰。鑿山南面。深七十五丈。為元宮。緣山傍巖。架樑為棧道。懸絕百仞。繞山二百三十步。始達元宮門。頂上亦起 殿。文德皇后即元宮後。有五重石門。其門外於雙棧道上起捨。宮人供養如平常。及太宗山陵畢。宮人欲依故事留棧道。惟舊山陵使閻立德奏曰。元宮棧道。本留擬有今日。今既始終永畢。與前事不同。謹按故事。惟有寢宮安供養奉之法。而無陵上侍衛之儀。望除棧道。固同山嶽。上嗚咽不許。長孫無忌等援引禮經。重有表請。乃依奏。】。}}:史 其名,生廢太子(恆山 王)-{李承乾}-、濮恭王李泰、[[唐高宗]][[李治]],長樂公主、城陽公主、晉陽公主、新城公主。生於隋[[仁 寿 (隋朝)|仁壽]]元年( 西 元601年),崩於[[貞觀 (唐朝)|貞觀]]十年( 西 元636年),享年36歲。合葬昭陵地宮。
==== 妃嬪 ====
* [[韋珪|韋貴妃]]{{efn|[[韋珪|韋貴妃]]:初嫁李 ,生定襄縣主;後嫁太宗,貞觀元年四月一號封貴妃,永徽朝封紀國太妃。現有昭陵墓誌一方,《紀國太妃碑》一方,碑文已泯。}}: 珪,[[表字]] 。[[北周]][[太傅]][[ ]]曾孫女,[[韋圓成| 韦圆 韋圓 成]]女。生紀王[[李慎]]、臨川公主[[李孟 ]]。封 纪国 紀國 太妃。生於 西 元597年,薨於 西 元665年,享年69歲。陪葬昭陵。 前夫李孝 有一女,太宗封[[定襄 主]]。* [[楊貴妃 (唐太宗)| 杨贵 楊貴 妃]]{{efn| [[楊貴妃 (唐太宗)| 杨贵 楊貴 妃]]:《新唐書》、《舊唐書》亦稱之為「楊妃」,「貴妃」徽號見於李福墓誌,獲封時間不明,永徽朝封趙國太妃。目前墓葬尚未確定,墓葬情況不知。另有《趙國楊太妃碑》,記錄於宋代《京兆金石錄》和《寶刻類編》中,只記錄了相關描述,碑文未記,立碑時間不明,李儼撰,暢整書,碑已佚。}}:生趙王李福,封 赵国 趙國 太妃。生卒年不詳。陪葬昭陵。* [[楊妃 (唐太宗)|楊妃]]{{efn|[[楊妃 (唐太宗)|楊妃]]:[[隋煬帝]]女。}}:[[隋 帝]]女,生吳王[[李恪_(吳王) |李恪]]、蜀悼王[[李愔]],生卒年不詳。墓葬不明。<!--唐太宗 后宫 後宮 中,至少有七位四夫人,即 韦贵 韋貴 妃、 杨贵 楊貴 妃、燕德妃、 郑贤 鄭賢 妃、徐 妃、 妃和 妃。除 氏在太宗朝一直 为贵 為貴 妃,燕氏 从贞观 從貞觀 元年(627年) 为贤 為賢 妃至十八年(644年) 册为 冊為 德妃外,其 四夫人的情 不明。根本 无从断 無從斷 定“淑妃”就是 氏的封 。-->* [[陰妃]]:[[ ]]之女。生齊王[[李祐]]。生卒年不詳。墓葬不明。<!--昭陵陰嬪墓,曾出土墓誌,現已回填,言有子一人,故疑為陰妃,受乃子李祐所累。昭陵 阴嫔 陰嬪 墓、墓 的出 ?如果只是同姓, 不是大 。如其父李 渊后宫 淵後宮 中,至少有三位 杨嫔 楊嬪 。--><!--殷德妃是 电视剧電視劇[[武媚娘 奇]]中的人物呀! 加上 虚构 虛構 刘贤 劉賢 妃。-->* [[燕德妃]]{{efn|[[燕德妃]]:禮聘入秦王府,封貴人。貞觀朝原為賢妃,後封德妃,永徽朝封越國太妃,現有昭陵墓誌一方。}}:燕 宝寿 寶壽 女,隋 王[[ 雄 (隋)| 雄]]外 女。生越敬王[[李貞 (唐朝)|李貞]]、江殤王[[李囂]]。封越 太妃。生於隋大業五年( 西 元609年), 亨二年( 西 元671年),享年63歲。陪葬昭陵。武 天之表姐。* [[ 郑贤 鄭賢 妃 (唐太宗)|鄭賢妃]]{{efn|[[ 郑贤 鄭賢 妃 (唐太宗)|鄭賢妃]]:疑為貞觀十七年封。}}:生卒年不祥。 《唐會要》記載陪葬昭陵,目前尚無發現其墓葬。* [[徐惠|徐賢妃]]{{efn|[[徐惠|徐賢妃]]:初為才人、婕妤進封昭容,太宗崩後哀慕成疾,不肯進藥而薨。死後被高宗追封[[賢妃]]}}:徐惠,[[徐孝德]]女。生於武德八年( 西 元626年),由才人累 至二品充容。薨於永徽元年( 西 元650年),享年24歲。贈賢妃,陪葬昭陵石室。* [[韋尼子|韋昭容]]: 尼子,[[ ]]曾孫女,[[ 匡伯]]長女, 韦贵 韋貴 妃堂妹。生於隋大業三年( 西 元607年),薨於顯慶元年九月八日長安崇聖宮,享年50歲,十月十八日陪葬昭陵。前夫[[王玄應|王玄 ]]。現有昭陵墓誌一方。* [[昭儀]]某氏:生於隋仁壽元年( 西 元601年),薨於永淳元年八月二十四日( 西 元682年),享年81歲,十月十一日陪葬昭陵。現有昭陵墓誌一方。* [[婕妤]]某氏:生年不詳,麟德二年卒,陪葬昭陵,墓 《大唐故婕妤三品亡尼墓 志铭 誌銘 並序》。
* [[楊婕妤 (唐)|楊婕妤]]:[[楊恭道]]第三女,生卒年不詳,墓葬不明。
* [[蕭美人]]:蕭鑠第二女,生卒年不詳,墓葬不明。
* [[崔才人]]:崔宏道長女,生卒年不詳,墓葬不明。
* [[蕭才人]]:蕭鏗第二女,生卒年不詳,墓葬不明。 
* [[武則天|武才人]]:即唐高宗 天皇 武曌。[[武士彠|武士 ]]女。貞觀時五品才人,後成為唐高宗時二品昭儀,再後進封為皇后,再後稱帝。* 中下 :某氏,豫章公主母。* [[刀人]][[高惠通|高氏]]:字惠通,李世民 秦王 的妾室, 存墓 一方。
==== 其他妾室 ====
* [[巢王妃楊氏]]{{efn|[[巢王妃楊氏]]:《新唐書》與《資治通鑒》所載其為李元吉之妻,唐太宗曾想立之為後,遭魏征後諫止,其子李明過繼李元吉,太宗未授其封,但應注意,親王妃亦為正一品;《舊唐書》未言此事。}}:原 为齐 為齊 王[[李元吉]]的[[王妃]],玄武 变后为 變後為 太宗[[ 后宫後宮]],生[[李明 (唐朝)|曹恭王李明]]。是否正式 ,生卒年不詳。墓葬不明。* [[王氏 (唐太宗)|王氏]]:生[[李 ( 王)|蔣王李惲]]。封號不明,生卒年不詳。墓葬不明。* 氏,[[ ]]女、[[ 素]] 女、唐高祖江 太妃[[ 氏 (江 太妃)| 氏]]侄女, [[ 杨贵 楊貴 妃 (唐太宗)| 杨贵 楊貴 妃]]是否 同一人, 考。* 某氏,[[李瑗 ( 江郡王)|廬江王]]妾
==== 女官、 人 ====
* 三品亡宮周氏:三品宮人,生卒年不詳,陪葬昭陵。
* 三品亡宮金氏:武德八年(625年)出生,垂拱四年(688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卒,年六十四 ,永昌元年(689年)正月十三日陪葬昭陵,墓 《大唐故亡 三品尼金氏之柩》
* 亡宮五品:五品宮人,姓名不詳,生年不詳,薨於[[顯慶]]二年(657年)閏正月二十六昭陵宮,二月十四日陪葬昭陵。現有昭陵墓誌一方。
* 三品亡尼:三品宮人,姓名不詳,後出家為[[比丘尼|尼]],生卒年不詳,陪葬昭陵。
=== 子 ===
唐太宗共有14位兒子<ref>[[s:新唐書/卷083|《新唐書 · 太宗子》]],[[s:舊唐書/卷076|《新唐書 · 太宗諸子》]]</ref>:# -{[[李承乾]]}-{{efn|-{[[李承乾]]}-(以下諸皇子皆參考自此卷,不贅述):唐太宗嫡長子,深得太宗寵愛【以下所有事跡均記載於史書。①《兩唐書承-{乾}-傳》記載:「甫八歲,特敏惠,帝愛之。」、「時年八歲,性聰敏,太宗甚愛之。」②《唐會要◎卷五十》及多部佛教史書記載:「貞觀五年承-{乾}-生病,本來不怎麼信宗教的太宗一下子就修了一廟一觀,廟名普光,觀名西華,就是為了替愛子祈福;另外還在五月壬午(24日),大赦天下。」③貞觀7年,承-{乾}-又得病。《釋氏通鑒》等多部佛教史書記載:「普度僧尼三千人因太子染患。眾治無效。敕延波頗入內。一百餘日。帝每詢法要。太子疾愈。頗辭出本寺。賜綾帛六十段等。④因為承-{乾}-生病,唐太宗連書都不讓他多讀。《冊府元龜‧儲宮部‧才智》記載:「唐太子承-{乾}-,太宗長子。少敏惠,太宗甚愛之。貞觀八年九月,太子來朝。太宗謂侍臣曰:我以承-{乾}-多疾病,不令讀書,但與孔穎達評論古事。我試令作數紙,書言經國大體,立成三紙,頗有可觀,先論刑獄為重,深得經邦之要也。」⑤兩唐書等記載:「承-{乾}-死後,太宗專門為他罷朝,並以國公之禮葬之。」】,後因嫉妒同母弟李泰受寵而懷疑唐太宗改立,於貞觀十七年謀反被廢。當時所有從犯都定了死罪,按律主犯承-{乾}-更是死罪,但因唐太宗不捨賜死,最後按通事舍人來濟的處理方法【通鑒等史書記載:「夏,四月,庚辰朔,承基上變,告太子謀反。敕長孫無忌、房玄齡、蕭瑀、李世績與大理、中書、門下參鞫之,反形已具。上謂侍臣:「將何以處承-{乾}-?」群臣莫敢對,通事舍人來濟進曰:「陛下不失為慈父,太子得盡天年,則善矣!」上從之。濟,護兒之子也。」】,廢為庶人,流放黔州,後病死,葬於卒地。卒年墓誌記載為貞觀十七年,史書記載為貞觀十九年,此處取墓誌說。開元年間,以孫李適之請,追贈王爵謚號,歸葬昭陵。現有昭陵墓誌一方。}}:母長孫皇后。生於武德元年( 西 元618年),卒於貞觀十九年( 西 元645年),年28歲。陪葬昭陵。常山郡王→中山郡王→皇太子→廢太子→贈恆山 王# [[李 (唐朝)|李寬]]{{efn|[[李 (唐朝)|李寬]]:高祖詔過繼楚哀王李智雲,貞觀初追封。}}:母不詳,早薨。生卒年不詳。嗣楚王→贈楚王# [[李恪 (吳王)|李恪]]{{efn|[[李恪 (吳王)|李恪]]:有文武才,《舊唐書》載太宗「常稱其類己」,《唐會要》記載「嘗稱其類己」,史書稱其「賢」,太宗所愛【《冊府元龜●卷二百六十六◎宗室部‧儀貌‧材藝》記載:「吳王恪太宗第三子少善騎射太宗甚愛之」和《大唐新語。酷忍二十七》亦記載:「吳王恪母曰楊妃,煬帝女也。恪善騎射,太宗尤愛之。承乾既廢,立高宗為太子,又欲立恪。長孫無忌諫曰:「晉王仁厚,守文之良主也。且舉棋不定,前哲所戒。儲位至重,豈宜數易?」太宗曰:「朕意亦如此,不能相違,阿舅後無悔也。」由是恪與無忌不協。高宗即位,房遺愛等謀反,敕無忌推之。遺愛希旨引恪,冀以獲免。無忌既與恪有隙,因而斃恪。臨刑罵曰:「長孫無忌竊弄威權,構害良善。若宗社有靈,當見其族滅!」不久,竟如其言。」】。唐太宗在立了李治後,認為其「懦」,私下曾與長孫無忌商量改立庶子中年長的李恪,遭反對後作罷,《新舊唐書》評價唐太宗立儲不當,誠為憾事。後因「房遺愛謀反案」被冤致死,天下絕望,海內冤之,以國公禮葬於長安附近。中宗神龍年間復王爵。現有墓誌一方藏於西安市長安區博物館。}}:母[[隋煬帝]]女楊妃。生於武德二年( 西 元619年),薨於永徽四年二月( 西 元653年),享年34歲。贈司空,墓葬不詳。長沙郡王→漢王→蜀王→吳王→廢為庶人→贈鬱林郡王→吳王# [[李泰 (唐朝)|李泰]]{{efn|李泰:母長孫皇后,雅好文學,書法出色,著有《擴地誌》及《文集》二十卷(今以失傳),明代張應文稱其為書畫鑒賞家(見於《清秘藏》卷下明 · 張應文撰),李泰深受太宗寵愛,受寵事件更是舉不勝舉【以下所有事跡均記載於史書。
①貞觀政要等記載:「越王,長孫皇后所生,太子介弟,聰敏絕倫,太宗特所寵異。」、「魏王,文德皇后所生,太宗特所寵異。」、「魏王泰寵冠諸王,盛修第宅。」②兩唐書等記載:「按照常例,皇子成年後,要到自己的封地上去,可是李泰就硬是被父親留下了。
③兩唐書李泰傳記載:「因為李泰喜歡文學,太宗特令在魏王府置文學館,任李泰引召學士。」④兩唐書李泰傳等記載:「李泰是個胖子,『腰腹洪大,趨拜稍難』,太宗特別命令他可以乘小輿上朝。⑤李泰的封地遠遠超過諸王,例如《唐會要》記載:「貞觀二年五月,吳王恪除使持節大都督益綿邛眉雅等八州諸軍事,益州刺史。濮王泰除使持節大都督揚州、常、海、潤、楚、舒、廬、濠、壽、歙、蘇、杭、宣、東睦、南和等十六州諸軍事,揚州刺史。」⑥李泰除了都督的頭銜外,還是雍州牧及左武候大將軍。舊唐書太宗本紀等記載:「八年壬子,越王泰為雍州牧。、十一年春正月癸巳,加魏王泰為雍州牧、左武候大將軍。⑦太宗外出度假,經常把魏王李泰帶在身邊。《資治通鑒》載:「魏王穎悟,多從 幸。」⑧多部史書記載:「貞觀十四年正月甲寅,太宗去了一趟李泰的魏王府(在延康坊),馬上大赦雍州及長安,還免去延康坊百姓一年的租賦,又賜給魏王府的官員東西。」⑨兩唐書等記載:「貞觀十五年,李泰編《括地誌》完畢後,每月給李泰大量財物,甚至超過太子,被褚遂良諫。」⑩李泰除了延康坊宅外,太宗還賜李泰洛陽住宅與長安芙蓉園。新唐書長寧公主傳:「魏王泰故第,東西盡一坊,瀦沼三百畝。」、《太平 覽》卷一百九十七:芙蓉園,本隋氏之離宮,居地三十頃,周回十七 ,貞觀中賜魏王泰。⑾多部史書記載:「太宗讓李泰入居皇宮的武德殿,被魏征諫,魏征在進諫時也說李泰是太宗的『愛子』。」⑿多部史書記載:「因為有人說大臣對魏王泰不夠恭敬,太宗就把重臣們找來發作,被魏征諫。」⒀舊唐書李泰傳與冊府元龜記載:「李泰出事,太宗在貶斥他的詔書裡仍然說他是『朕之愛子,實所鍾心。幼而聰令,頗好文學,恩遇極於崇重,爵位逾於寵章』。」⒁舊唐書李泰傳記載:「李泰被貶後,太宗還說:『泰文辭美麗,豈非才士。我中心念泰,卿等所知』。」⒂多部史書記載:「貞觀二十一年,又進封李泰為濮王。」⒃李泰長子李欣的墓誌顯示,李欣四歲時被帶入皇宮由祖父母也就是太宗和長孫皇后來撫養。】,也因此而萌生野心,爭奪皇位被貶。雖如此,太宗依然非常思念他,後進封為濮王。司馬光認為唐太宗對李泰的「不教而誅」是不以私愛而左右國政,誠為太宗之遠見。而太宗當時不立李泰的理由是「泰立,則承乾與治皆不全;治立,則承乾與泰皆無恙矣」(引號內,見於多部正史)。}}:母長孫皇后。生於武德三年( 西 元620年),永徽三年( 西 元652年)薨於鄖鄉縣,時年33歲。贈太尉、雍州牧,葬於薨地。宜都郡王→衛王→越王→魏王→東來郡王→順陽郡王→濮恭王# [[李祐 (唐朝皇室)|李祐]]{{efn|[[李祐 (唐朝皇室)|李祐]]:後因「謀反」罪賜死,貶為庶人,以國公禮葬於長安附近。}}:母陰妃,生年不詳,卒於貞觀十七年( 西 元645年)。墓葬不詳。宜陽郡王→楚王→燕王→齊王→廢為庶人
# [[李愔]]{{efn|[[李愔]]:貞觀某年,因遊獵無度、毆打官員彈劾,太宗屢教其不改,發怒斥責:「禽獸調伏,可以馴擾於人;鐵石鐫煉,可為方圓之器。至如愔者,曾不如禽獸鐵石乎!」削封邑及國官之半。李恪被害,因同母而受牽連被貶為庶人。鹹亨年間歸葬昭陵,復王爵。}}:母隋煬帝女楊妃。生年不詳,乾封二年(667年)卒於流配地巴州。贈益州大都督,陪葬昭陵。梁王→蜀王→貶為庶人→涪陵郡王→蜀悼王
# [[李惲 (蔣王)|李惲]]:母王氏,生年不詳,薨上元年間。贈司空、荊州大都督,陪葬昭陵。郯王→蔣王
# [[李貞 (唐朝)|李貞]]{{efn|[[李貞 (唐朝)|李貞]]:後反武後兵敗死,被武後改姓「虺」,[[神龍 (年號)|神龍]]初年復官復爵;開元四年,詔追復爵土,令備禮改葬。}}:母燕德妃。生於武德八年( 西 元626年),薨於垂拱三年( 西 元688年),享年62歲。陪葬昭陵。漢王→原王→越敬王
# [[唐高宗|李治]]{{efn|[[唐高宗]]:母長孫皇后去世後,與妹妹晉陽公主一起被唐太宗親自撫養,深得寵愛【以下所有事跡均記載於史書。兩唐書等記載:「初,太宗愛晉王,不使出閣。」、「高宗為晉王,以文德皇后最少子,後崩後累年,太宗憐之,不令出閣。」、「然晉王,陛下親自撫養,至於成立,上聖深慈,偏所鍾愛。」②李治出生時的特殊待遇,兩唐書太宗本紀記載:「(貞觀)二年六月庚寅,皇子治生,宴五品以上,賜帛有差,仍賜天下是日生者粟。」③多部史書記載:「李治和同母哥哥李泰一樣,到了年齡太宗卻不讓其之官。」④舊唐書高宗本紀及冊府元龜記載:「因為在皇后去世後經常傷心,太宗『屢加慰撫,由是特深寵異』。」⑤多部史書記載:「皇后去世後,李治由太宗親自撫養長大。」⑥新唐書與資治通鑒記載:「太宗出去度假,常把晉王李治帶在身邊。」。⑦「李治為親王時除了都督的頭銜外,還是右武候大將軍。記載於舊唐書高宗本紀」⑧「立為太子後,太宗出去遊玩時仍要帶著,被大臣諫。兩唐書張行成傳記載:伏承皇太子從幸靈州,臣愚以為皇太子養德春宮,日月未幾,華夷遠邇,佇聽嘉音。如因以監國,接對百寮,決斷庶務,明習政理,既為京師重鎮,且示四方盛德,與其出陪私愛,曷若俯從公道?」⑨「太宗出征高麗,給李治寫私信說『憶奴欲死』。兩度帖:兩度得大內書,不見奴表,耶耶忌欲恆死,少時間忽得奴手書,報娘子患,憂惶一時頓解,欲似死而更生,今日已後,但頭風發,信便即報耶耶。若少有疾患,即一一具報。今得遼東消息,錄狀送,憶奴欲死,不知何計使還具,耶耶,敕。」】。立為太子後,應該離開父親出居東宮,但唐太宗卻不捨硬把他留在身邊,十天半月才回東宮一趟,褚遂良、劉洎在貞觀18、20年相繼進諫,要求太宗放李治回東宮。褚、劉進諫的理由是不可過於私愛(見於多部正史)。}}:母長孫皇后。晉王→皇太子→[[唐高宗]]
# [[李慎]]{{efn|[[李慎]]:因越王貞事,被武後改姓「虺」,神龍初年復官復爵。}}:母韋貴妃,生年不詳,薨於永昌元年( 西 元689年)。陪葬昭陵。申王→紀王# [[李囂]]:母燕德妃,早薨。生年不詳,卒於貞觀六年正月( 西 元633年)。江殤王# [[李簡]]:母不詳,早薨。生年不詳,卒於貞觀五年四月( 西 元632年)。代王# [[李福 (趙王)|李福]]{{efn|[[李福 (趙王)|李福]]:太宗詔過繼隱太子李建成,陪葬昭陵。}}:母楊貴妃。生於貞觀八年( 西 元635年),薨於咸亨元年( 西 元670年),贈司空、 州都督,陪葬昭陵。趙王
# [[李明 (唐朝)|李明]]{{efn|[[李明 (唐朝)|李明]]:高宗詔過繼巢刺王李元吉。永崇中,坐與庶人賢通謀,降封零陵王,徙於黔州。都督謝祐希旨,逼脅令自殺。景雲中,景雲元年,明喪柩歸於京師。}}:母[[李元吉]]妻巢剌王妃楊氏。生卒年不詳。陪葬昭陵。曹恭王
=== 女 ===
《新唐 》<ref>[[s:新唐書/卷083|《新唐書 · 諸帝公主列傳》]]》</ref> 唐太宗共有21位 女兒,出生 见于个 見於個 记载 記載 :# [[襄城公主 (唐朝)|襄城公主]]{{efn|[[襄城公主 (唐朝)|襄城公主]]:公主雅有禮度,太宗詔為諸公主師,辭公主別第。永徽二年薨,高宗舉哀,登樓哭送靈柩。}}, 女:母不明,下嫁[[蕭銳]]。生年不詳。陪葬昭陵。# [[汝南公主]]:第三女<ref> 参见 參見 :《[[汝南公主墓 ]]》。</ref>,母不明,早薨。生卒年不詳。墓葬不詳。
# [[南平公主 (唐)|南平公主]]:母不明,下嫁[[王敬直]],以累斥嶺南,更嫁[[劉玄意]]。生卒年不詳。陪葬昭陵。
# [[遂安公主]]:母不明,下嫁[[竇逵]],逵死,又嫁[[王大禮]]。生卒年不詳。陪葬昭陵。
# [[李麗質|長樂公主]]{{efn|[[李麗質|長樂公主]]:唐太宗特所鍾愛,出嫁時因唐太宗要給的嫁妝倍於長公主而被魏征諫【《魏鄭公諫錄》○諫優長樂公主禮數》記載:「長樂公主將出降,太宗謂房玄齡等曰:「長樂公主,皇后所生,朕及皇后並所鍾愛。今將出降,禮數欲有所加。」房玄齡等鹹曰:「陛下所愛,欲少加之,何為不得請倍永嘉公主。」】。墓葬封土為覆 型,墓室石門三道,在昭陵已發掘的陪葬墓中僅此一例,現有昭陵墓誌一方。}}李麗質,第五女:母長孫皇后,下嫁[[長孫沖]]。生於武德四年( 西 元621年),薨於貞觀十七年( 西 元643年)八月十日,享年23歲。陪葬昭陵。
# [[豫章公主]]{{efn|[[豫章公主]]:早年喪母,由長孫皇后撫養長大。}}:母宮中下嬪,下嫁[[唐義識]]。生卒年不詳。陪葬昭陵。
# [[巴陵公主]]{{efn|[[巴陵公主]]:永徽四年以「謀反罪」賜死,顯慶年間,贈比景公主,立廟於墓,四時祭以少牢。}}:母不明,下嫁[[柴令武]],生年不詳,薨於永徽四年二月。墓葬不詳。
# [[普安公主 (唐太宗)|普安公主]]:母不明,下嫁[[史仁表]],生卒年不詳,陪葬昭陵。
# [[東陽公主 (唐太宗)|東陽公主]]:母不明,下嫁[[高履行]],生卒年不詳,陪葬昭陵。
# [[李孟 |臨川公主]]{{efn|臨川公主:墓 作十一女、封公主 作十二女,公主工籀隸,能屬文。永徽初年,進封長公主,恩賞卓異。唐高宗時,上《孝德頌》,高宗下詔褒謝之。現有昭陵墓誌一方,石刻詔書一方。}},第十一或第十二女:表字「孟 」,母[[韋珪|韋貴妃]],下嫁[[周道務]]。生於武德七年( 西 元624年),卒於永淳初年( 西 元682年),享年58歲。陪葬昭陵。# [[清河公主 (唐朝)|清河公主]]{{efn|[[清河公主 (唐朝)|清河公主]]:貞觀二年詔封清河郡公主,食邑三千戶,年約五歲,是目前所知唐太宗李世民諸女中受封年紀最小者。墓葬封土為圓錐型,現有昭陵碑半方,立於麟德初,李儼撰,暢整書。}}:名「敬」,表字「德賢」,母不明,下嫁[[程懷亮]]。生於武德七年( 西 元624年),卒於麟德元年( 西 元664年),享年41歲。陪葬昭陵。# [[李淑 (蘭陵公主)|蘭陵公主]]{{efn|[[李淑 (蘭陵公主)|蘭陵公主]]:貞觀十年(637年)封蘭陵公主根據碑文,薨年不晚於顯慶四年;墓誌為第十九女。墓葬封土為圓錐型,現有昭陵墓碑一方,李義府撰,駙馬竇懷悊親書。}},第十九女:名「淑」,表字「麗貞」,母不明,下嫁[[竇懷悊]]。生年不詳,病逝於唐高宗顯慶三年( 西 元658年)八月。陪葬昭陵。# [[ 安公主 (唐太宗)|晉安公主]]:母不明,下嫁[[韋思安]],又嫁[[楊仁輅]],生卒年不詳。陪葬昭陵。
# [[安康公主 (唐太宗)|安康公主]]:母不明,下嫁[[獨孤謀]]。生卒年不詳。陪葬昭陵。
# [[新興公主 (唐太宗女)|新興公主]]:母不明,下嫁[[長孫曦]]。生卒年不詳。陪葬昭陵。
# [[城陽公主]]{{efn|城陽公主:「駙馬杜荷因功臣子弟尚公主封郡公」(引號內記載於《舊唐書 · 杜如晦傳》:「初,荷以功臣子尚城陽公主,賜爵襄陽郡公,授尚乘奉 。」),公主再嫁薛瓘前,唐太宗專門為之 。麟德初,公主因巫蠱事,與薛瓘被貶至房州;鹹亨中 ,主薨而瓘卒,雙柩還京師。墓葬封土為覆 型。}}:母長孫皇后,下嫁[[杜荷]],又嫁[[薛瓘]]。生卒年不詳。陪葬昭陵。
# [[高陽公主]]{{efn|[[高陽公主]]:太宗愛女,故駙馬房遺愛「特承恩遇」、「禮制絕異」於其他駙馬,永徽四年以「謀反罪」賜死,顯慶年間,贈合浦公主。}}:母不明,下嫁[[房遺愛]]。生年不詳,薨於永徽四年二月。墓葬不詳。
# [[金山公主 (唐太宗)|金山公主]]:母不明,早薨。生卒年不詳。墓葬不詳。
# [[李明達|晉陽公主]]{{efn|晉陽公主:皇后去世後,與乃兄李治一起被唐太宗親自撫養,為太宗最為寵愛的女兒,多受宮中喜愛。公主去世,唐太宗悲痛欲絕,一個月飲食不佳,被諫,詔官員登記公主封邑所剩之資,建造佛祠於墓旁。}}:表字「明達」,母長孫皇后,未及下嫁。生卒年不詳,薨年十二。墓葬不詳。
# [[常山公主 (唐太宗)|常山公主]]:母不明,生卒年不詳。沒有下嫁。墓葬不詳。
# [[新城公主]]{{efn|[[新城公主]]:初封衡山公主,最初許配與魏征的長子魏叔玉,後因魏征生前所謂薦人失當、邀名賣直之罪,唐太宗因而悔婚。「貞觀23年因新城嫁長孫詮,太宗特升其公爹長孫操為岐州刺史」(引號內記載於《舊唐書‧外戚傳》)。根據墓誌,新城出嫁在貞觀23年2月6日。「而太宗是在當年5月去世的,也就是說在病重期間,太宗還惦記著女兒的婚事,希望在死前把她的婚事辦完,不至於為守孝3年耽誤青春但由於公主婚禮過程太複雜,太宗的這個願望沒有實現。」(引號內,未見於正史)永徽元年新城將出降,侍中 志寧上疏反對,認為公主因為父守孝三年方能下嫁(載於《舊唐書》 志寧傳等)。後嫁韋正矩,外傳駙馬待新城失禮,後公主暴薨,高宗詔官員問罪,韋正矩不能辯解,被誅殺,公主被後世引為「傲婦」【《冊府元龜 · 卷七百八十八◎總錄部‧智識》:薛克構為戶部郎中。族子紹,城陽公主子也,尚太平公主。紹之將婚也,兄顗以公主寵盛,深憂之,以問克構。克構曰:「帝甥尚主,由來故事。若以恭慎行之,亦何懼也!然室有傲婦,善士所惡。故鄙諺曰:『娶婦得公主,平地買官府』。遠則平陽、蓋主,妖孽致敗;近則新城、晉安,為時所誡。吾聞新城以病而卒,夫子受其戮辱。晉安之 跡上聞,有敕推案其事,汴州司法李思禎、有司 獨孤元康等,以穢 之狀同時流配、杖決者十有一人。帷薄彰露有如此者,非夫天資淑德,以配君子,欲求無患者難矣哉!」顗雖大懼,而竟不敢言。】葬以皇后禮,封土為覆 型(註:根據近年來的考古實測和《唐昭陵新城長公主墓發掘簡報》,《新唐書所記》新城公主墓之「皇后禮」口實不惠。)}}:母長孫皇后,初嫁[[長孫詮]],後嫁[[韋正矩]]。生年不詳,薨於龍朔三年。陪葬昭陵。
===繼女===
#[[定襄縣主]]李氏,韋貴妃與前夫[[李孝 ]]所生之女,嫁[[阿史那忠]]。
== 相 作品 ===== 小 ===
*《[[大唐秦王詞話]]》([[[明朝|明]]]諸聖鄰著,又名《唐秦王本傳》、《唐傳演義》、《秦王演義》)
*《[[西 游记遊記]]》
*《[[說唐]]》
*《[[隋唐演 ]]》 *《[[唐史演 ]]》 *《[[ ]]》
*《[[大唐雙龍傳]]》
*《調教初唐》
*《大唐 魂》
*《唐磚》
*《金玉滿唐》/《大唐女法
=== 影 作品 ==={{main|唐太宗題材影視作品 列表清單}}
== 注釋 ==
{{notelist|iger=}}
== 考文 ==
{{Reflist|2}}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090414063647/http://www.wenyi.com/art/shufa/suitang/lishimin.htm 唐朝書家——李世民]
* [http://www.tanghistory.org 沉醉唐風——唐朝歷史文化專站]
* 德明:〈[http://www.nssd.org/articles/Article_Read.aspx?id=1002917698 唐太宗 ]〉。
== 参见 參見 =={{Portal box|中 | 史|人物}}
* [[唐朝]]
* [[天可汗]]
* [[ 贞观 貞觀 之治]]
* [[中國歷代盛世]]
* [[唐滅 、西突厥之戰]]
{{-}}
{{Start box}}
{{s-hou|[[中 皇帝列表#唐朝|中 国· 國• · 李氏皇朝]]||598年1月28日||649年7月10日}}
{{S-reg}}
{{s-before|父 [[唐高祖]]|李淵|rows=2}}
{{s-title|[[唐朝君主列表|唐朝皇帝]]|626年9月4日-649年7月10日}}
{{s-after|九子[[唐高宗]]|李治|rows=3}}
{{s-title|[[中國君主列表|中國皇帝]]|626年-649年}}
|-
{{s-new|reason=[[唐滅 、西突厥之戰|630年 ]][[ 突厥]], 万国来 萬國來 朝 <br/>始上尊 ,乃延用}}{{s-title|皇帝 ·[[天可汗]]|630年4月—649年7月}}
|-
{{s-reg|cn}}
|-
{{s-new|reason=[[唐高祖]]始封}}
{{s-title|[[唐朝|唐]] · [[秦王]]|618年6月18日—626年9月4日}}{{s-none|封 停止| 位大 }}
|-
{{s-mil}}
{{s-new|reason=[[唐朝]]建立}}
{{s-title|[[唐朝]] ·[[太尉]]|618年-626年}}
{{s-vacant|next=[[長孫無忌]]}}
|-
{{s-off|[[唐朝]]政府官 }}
{{s-new|reason=[[唐朝]]建立|rows=2}}
{{s-title|[[唐朝]] ·[[尚書令]]|618年-626年}}{{s-vacant|next=[[唐德宗|李 ]]}}
|-
{{s-title|[[唐朝]] ·[[司徒]]|621年-626年}}
{{s-after|[[李元吉]]}}
{{End box}}
[[Category:唐朝雍州牧]]
[[Category:太宗]]
[[Category:唐朝 事人物]][[Category:隋朝 事人物]]
[[Category:武功人]]
[[Category:李姓|S世]]
[[Category:墓穴遭搗毀者]]
[[Category:靠政變上 的領導人|L李]]
[[Category:大唐雙龍傳登場人物]]
[[Category:中 国军 國軍 事家|L]][[Category:死 痢疾的人]]
[[Category:隋朝皇女配偶]]
[[Category: 晋阳 晉陽 起兵功臣]][[Category:入祀 代帝王 景德崇 殿|唐]]
1,63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