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湖剧

增加 1,788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申报地区;浙江省湖州市
|}
'''湖剧'''原名湖州滩簧,是一种传统地方戏曲。主要流行于浙江湖州、嘉兴地区及杭州的余杭、临安,江苏的吴江、宜兴,安徽的广德等地,已有百年左右的历史。因吴兴旧属湖州府,故1951年定名为湖剧。湖剧带有浓郁的江南水乡情调,不仅语言亲切柔和(采用本地吴语方言湖州话演唱),曲调清新流畅,而且表演文雅细腻,宜演悲欢离合的家庭爱情戏。<ref>[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850897/ab97zDs0oDV36-JWHBDJnmghdeJw1EIpFaY2BPOAT_MW60JQkRgQStOD4hJdnLDgawYkVjamUbPzn_yzx9-A36xOndQSpb9J_RcEMSgura0 湖剧 ]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19-06-30 </ref>
2007年6月,湖剧被列入第二批 [[ 浙江 ]] 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011年5月23日,浙江省湖州市申报的"湖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ref>[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850897/8afbv3EeO0tG49N2xtOfZk_D0tpo-mx7OeWcHX4wgqSij9ErCUKN_JurolD6jVGFMjelNGdE3bjWu1Y75PEWy3vEzCW_B4WttKhJGv1zTgfhb7NjKPRC_lPKBq1BkQdXFYk 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通知 ] , 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 2019-12-15 </ref>==序言介绍== 湖剧有着百年的历史,是[[浙江]]湖州人民的骄傲。其曾经作为浙北地区唯一的戏剧剧种,体现出湖州地方浓厚的乡土风情。了解它的渊源与流布,以及至今为止湖剧在每一个历史期的发展状况,包括湖剧的[[音乐]]、唱腔、[[剧目]]、[[演员]]表演等,能使人们更全面地认识这种传统地方剧种的特色。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受到其他文艺样式的冲击,湖剧演出落入了低谷,如今已经濒临消亡。我们应该及时分析湖剧没落的原因.提出对湖剧保护与传承的方法.挽救湖剧这种湖州宝贵的本土艺术文化
==剧种简史==
湖剧,1951年改为今名。产生湖州,流行行嘉兴及余杭、 [[ 江苏 ]] 吴江一带。它是由曲艺形式于清道光年间发展成为戏曲形式的。先后经过三个发展时期,即清 [[ 道光 ]] [[ 咸丰 ]] 年间至1924年,称为"小戏时期",多为"二小戏"与"三小戏",如 [[ 《拔兰花 ]] 》等,唱腔称为[小戏调],夹唱民歌小调;1924年至1949年为"本滩时期",除小戏外,已出现"四亭柱"清装大戏及移植的统传戏如《双珠凤》 、《珍珠塔》等,号称"九十六本大戏",唱腔也由[小戏调]发展为[本滩调]和[烧香调]等。新中国成立后,进入"剧本戏"阶段,1956年, [[ 《麒麟带》 ]] 改编的成功是其标志,创作、改编、移植,成为主体。湖剧保留有大量明清时期的浙北民歌,是湖州民歌的宝库;男旦"阴阳嗓"的唱法在我国戏曲剧种较为罕见;舞台"十八个半音韵"与吴语方言(湖州话)韵相合,具有一定的语言学研究价值。如今剧团名存实亡,濒临灭绝,正在抢救与保护之中。<ref>[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850897/ac11OFfPpcLd_WGwsqTOXxVvdA7s25XtyvMZpD4w_Z05o5BxVNIvR7EK4WFn8mJDp6NJ8ur8iLVw3hlCjjekVfnbmC9U_fVZxw 浙江的稀有剧种 ] , 浙江文化信息网.2013-05-02 </ref>
滩簧是流行于江苏南部、浙江北部的一种说唱艺术。湖州地处太 [[ 湖南 ]] 岸,毗邻苏南,是著名的浙北水乡,自然有自己的说唱艺术。湖州滩簧是清代道光、咸丰年间逐渐在湖州兴起的说唱艺术。它包含湖州三跳、湖州琴书、湖州小戏3 种演艺形式,流行、活动于浙北的湖州,嘉兴各县及毗邻的苏南地区,其行会组织"明裕社",最盛时期艺人达数百人,按区域分湖州帮、长兴(今湖州辖县)帮、桐乡(今嘉兴县辖市)帮、双林(今湖州辖镇)帮、德清(今湖州辖县)帮、震泽(今苏州辖镇)帮等,各有自己的艺术特色。
20 世纪30 年代3 种演艺的形式转变为湖剧的大戏艺术形式,其曲(剧)目、表演、音韵、音乐的极富湖州地方特色,在我国的曲种、剧种中有独特的地位。湖剧由当地流行的"曲艺滩簧"、"湖州琴书"和民歌小调结合而成。清末民初湖剧还只是一种流行在当地的民间小调。后逐渐发展成为装扮人物表演故事的"二小戏"、"三小戏"。在湖州做小戏的也多为琴书艺人。他们三人以上合起来做戏,折开来坐唱琴书。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湖州滩簧进入城市演出,并受杭剧、 [[ 沪剧 ]] 和锡剧的影响,除继续演唱传统小戏外,也开始演出大戏。
==戏剧特点==
==传统剧目==
湖剧的传统剧目有小戏 [[ 《拔兰花》 ]] 《马浪荡》 [[ 《借披风》 ]] 等七十二出,大戏有 [[ 《借黄糠》 ]] 《庵堂相会》 《活捉姚麒麟》等九十六本。另有现代戏《太湖红浪》等。其中较常演的有《陆雅臣》 《借黄糠》 《庵堂相会》 [[ 《卖妹成亲》 ]] 以及看家戏《姚麒麟》。这类剧目大多以反映家庭爱情婚姻为主。
==艺术特色==
===形式===
湖剧的表演以文戏为主,具有质朴柔和、生活气息浓厚的特点。早期湖州滩簧脚色仅为 [[ 小生 ]] 、小旦、 [[ 小丑 ]] 的三小戏。20世纪三十年代开始演时装大戏,向越剧、话剧学习,脚色增加到八小生、八小旦,并形成注重人物性格刻画,以抒情的唱腔和细腻的表演见长的演出风格。
===音乐===
湖剧的音乐极富湖州地方特色,常用曲调有本滩调、烧香调、 [[ 大陆板 ]] [[ 小戏调 ]] 。大戏多用本滩调和烧香调,故又称本滩大戏。
==著名演员==
[[ 杨筱楼]](1913-1977),原名周嘉敏,小名阿金,德清县士林荡里墩人。15岁时,从湖滩艺人叶久林学艺。十六岁起,随本村滩簧班演出。在 [[ 《小寡妇粜米》 ]] 中饰小寡妇,表演细腻动人,嗓音柔婉,扮相逼真,一时声誉大振,观众呼他为"寡妇阿金"。一次,警察以取缔黄色小戏为名捉拿艺人,趁机敲诈。正在演戏的阿金,急中生智,跳入台下妇女群中。警察搜寻,竟认辨不出。1935年,参加"民裕社",艺名周菊花,在湖州长乐戏馆演出 [[ 《双蝴蝶》 ]] ,场场爆满,半月不衰。旋与湖州著名女演员杨筱天成婚,改姓杨,并习湖书。1936年秋,参加杭剧"四喜舞台"演出。在表演上大胆吸收和应用京剧武旦的跌扑技巧,文戏武做,赢得好评。后拜杭剧老生朱少楼为师,更名筱楼,改工老生,兼唱湖书。
[[File:湖剧2.jpg|缩略图|右|300px|[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解放后,杨筱楼积极从事德清县戏曲改革和组织工作,同时继续和杨筱天合档唱书。1950年任德清县戏曲改进协会副主任,次年代表嘉兴专区参加华东地区戏曲改革艺人代表大会。1956年,组织德清县湖剧队。两年后,湖剧队改成剧团,任团长。1958年,偕妻子参加嘉兴专区首届曲艺会演,合档演出湖书 [[ 《庵堂相会》 ]] ,获演出奖;参加省首届曲艺会演,演出现代琴书 [[ 《陆巧生》 ]] ,获优秀演出奖。省曲艺家协会成立后,吸收为会员,并当选理事。"文化大革命"中遭冲击,下放禹越(今徐家庄镇)合作商店。1977年8月10日病逝于德清。
==传承现状==
从1951年开始到1991年,湖州先后招收了5批演员,他们中的代表是:第一代湖剧人许丽娟、肖明芳;第二代湖剧人高兴发、高芸娣;第三代湖剧人包弟、 [[ 劳志良]];第四代湖剧人 [[ 杨正发]];第五代湖剧人陆在良。面对湖剧的现状,他们认为,所有的老演员都乐意将自己的艺术传给年轻一代;湖剧的编剧、导演、作曲问题也不大。就在1990年,湖剧参加省里演出,临时创作排演的小戏 [[ 《山那边有座亭子》 ]] ,在省小戏曲汇演中获得两个金奖和一个特等奖。但是困难也比较多,比如演员青黄不接,老演员大多到了爷爷奶奶辈的年龄,如今湖剧最年轻的第五代演员也快到40岁了,连乐队算在一起,也只有3个人,其中演员只有1人。要让新演员上舞台,需要一个过程。戏剧艺术不像"超女"等演唱艺术,一夜就能成名。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一个演员,必须要从小练起。他们中的部分人认为,如今要招演员很困难。所以办剧团的先决条件是解决人才、经费上的问题。
上个世纪湖州最多时有近20个剧团,他们对湖剧也十分关注。 [[ 冯雪男 ]] 曾在湖州越剧团乐队工作,妻子胡群声是越剧演员。他俩说,保护和发展湖剧的优势在于湖剧是地方剧种,虽说湖剧如今演员后继乏人,但是湖州以前20个剧团里还有好多年富力强的演员,在江浙沪都有名气,他们也可以来客串,因为大多是湖州人,语言是不成问题的,手、眼、身、发、步,唱、念、做、打等五法四功大致相同。但是困难也多,特别是时下招人很困难,而且省艺校、上海越剧院招生都有问题。曾在市京剧团当演员的鲍女士说,如今戏曲艺术的大环境较好,不少城市的地方剧种都在恢复,这对湖剧的振兴是有好处的,但是不利的条件很多,尤其是剧团如何走向市场的问题。
湖剧继承发展的有利条件是"文化湖州"加快建设,老演员乐意传帮带,一个戏活一个剧种的先例也有。地方剧种也会有市场。如今大环境很好,各地不仅都在恢复地方剧种,还积极策划了不少推动地方剧种发展的举措,如 [[ 海SMG 海]]SMG [[ 浙江 ]] 电视台、 [[ 安徽 ]] 电视台等都有戏曲栏目,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收视率也在上升。绍兴市策划演出系列活动《同唱一台戏》,邀请全国各地地方剧种的名家名人前来演出。
湖剧在湖州地区还有市场,尤其在农村,有大量的观众;保护和发展湖剧的载体也很多,如组织湖剧折子戏到社区农村演出,广播、电视举办湖剧名段欣赏和老艺人教唱等,湖剧市场也需要培育,有了湖剧艺术的普及,才能将市场做大。<ref>[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850897/108flJsnmhEGdHZh3R5Co7zbrnq-t41Gj-njpO2nti8JqRG_PrXhYKTrb1pa9PZv4FcMDvHd5lmkKtl663QxU6DSogm8MHnpzp1SBGqIXi17mZewyw 湖剧盛宴倾倒杭城观众 ] , 湖州人民政府 2019-08-29 </ref>
[[File:湖剧3.jpg|缩略图|右|300px|[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由程建中编剧、 [[ 周波 ]] 导演、三位著名湖剧表演艺术家参演的湖剧小戏 [[ 《山那边有座亭子》 ]] 在湖南省小戏曲会演中荣获编剧金奖、表演金奖、最佳导演奖,省文化厅已将该小戏确定为浙江省冲刺全国"群星奖"剧目。2008年5月中旬,省群艺馆召开了全省上送全国"群星奖"戏剧小品(小戏)的候选节目进行作品加工会,如今剧本、音乐的再创作已经完成,正在紧张地排练中,5月底将重新排演的该剧录像片送省厅,由湖南省厅专家组通过审评再确定进入9月份在深圳举行的全国"群星奖"戏剧小品(小戏)复赛的正式节目,如果进入 [[ 深圳 ]] 复赛再次能取得较好的成绩,则可参加11月份在 [[ 武汉 ]] 举行的全国"群星奖"戏剧小品(小戏)总决赛。
==传承保护==
湖剧是 [[ 浙江 ]] 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是浙江北部地区唯一的戏剧剧种。湖剧在其百余年的发展历史中,以其浓郁的地方特色剧目、音乐表演形式,塑造出了众多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体现出了湖州地区特有的乡土风情。新中国成立后,湖剧界人士创作出了古装戏 [[ 《麒麟带》 ]] 、新编历史剧 [[ 《长城歌》 ]] 以及现代戏《太湖洪浪》等一批优秀剧目。这些剧目经过湖州市湖剧团的精湛表演,使它较完美地呈如今广大观众的面前,从而满足、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后,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戏曲演出不景气,同其他戏曲一样,湖剧的演出也遇到了很大的困难。但是,湖州市湖剧团在困境中仍坚持创作与演出。该团先后创作、演出了《太平桥》、 [[ 《洞房变奏曲》 ]] 等现代戏,并在省、市戏剧节上获得好成绩,在国内也有一定的影响。1992年,该团还应文化部的邀请,赴福建参加了由文化部举办的"天下第一团"优秀剧目展演,获得好评。然而,随着市场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传统的、多样的民间文化受到了社会化大生产和外来文化的强势撞击。受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 湖州 ]] 市湖剧团于2000年撤团,湖剧濒临消亡。如今老一辈湖剧艺术家年龄大多在六、七十岁以上,年龄老化、后继乏人的局面严重。保护和传承湖剧传统文化的工作已刻不容缓。
湖剧是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也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和极其重要的文化资源。因此,湖剧的保护和传承,对建设文化大省、文化大市,保护和弘扬传统文化显得尤为必要。
2010年5月18日, [[ 中国 ]] 文化部公布了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新入选项目)。 [[ 浙江 ]] 省湖州市申报的"湖剧"入选,列入传统戏剧项目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 相关视频 ==
15,65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