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御史中丞

增加 51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File:御史中丞.jpg|350px|缩略图|右|<big></big>[https://img.wendangwang.com/pic/7c78e6d2859db38b5b8ea779/1-810-jpg_6-1080-0-0-1080.jpg 原图链接][https://www.wendangwang.com/doc/7c78e6d2859db38b5b8ea779 来自 文档网 的图片]]]
''' 御史中丞 ''' ,中国古代官名,为一种御史。
==沿革==
===秦与西汉===
秦与汉初,御史大夫为丞相副,与 [[ 丞相 ]] [[ 太尉 ]] 并称三公<ref>[http://www.jsycjw.gov.cn/NewsShow/?id=25631 汉代御史大夫有多大职权],盐城镜监信息网,2014-5-16</ref>。御史大夫有二丞,一在宫中,称为御史中丞,掌管侍御史;一在宫外,称御史丞。汉初时,丞相执政,政策由丞相遣给事中代奏皇帝,经皇帝许可后,由御史中丞及其属纪录(常见“制曰可”表示允许)并传递出宫,以 [[ 御史大夫 ]] 名义交丞相府施行。御史中丞、侍御史因为职务的便利,亦审查文书,检举非法。武帝时,用中书谒者省莅文书,御史中丞渐渐专掌兰台图籍秘书事,综领十三州刺史,监察天下郡国官吏、审计上报的各类文件帐簿等。 [[ 汉朝 ]] 自此规定,天下奏章上尚书台,但弹劾三公、九卿非法,则上御史台。
===东汉以后===
[[ 汉哀帝 ]] 改丞相称大司徒,御史大夫为大司空。政权归尚书以后,大司徒、大司空常为虚职,御史中丞遂成为御史台长官,御史丞式微。此后中丞之职历代相沿不改,唯官名时有变动: [[ 曹操 ]] 曾改御史中丞为宫正,取其纠弹百官朝仪的职掌而言;北魏亦曾改称中尉。 [[ 南北朝 ]] 时期,御史大夫时置时废、即令置大夫亦往往缺位。故中丞实为御史台长官无疑。隋但置御史大夫,不置御史中丞,这是因为避讳(隋太祖名 [[ 杨忠 ]] )的缘故。唐朝、五代、宋均大夫与中丞并置,唯大夫极少除授,仍以中丞为长官。《通典》载:“江左中丞虽亦一时髦彦,然膏粱名士犹不乐<ref>[https://so.gushiwen.org/guwen/bookv_46653FD803893E4F5DEFA4446E07EC45.aspx 通典·卷二十四],古诗文网</ref>。”刘宋琅琊王氏出身的王球的从弟王僧朗被指派为御史中丞,王球却告诉他:“汝为此官,不复成膏粱矣。”梁代萧子显曾直言“甲族向来多不居宪台”,南齐沛郡刘氏出身的刘休担任过御史中丞,不久即告退休,他曾统计过刘宋王朝凡六十年,担任御史中丞的有53人,平均每人任期仅一年左右。史家周一良称:“自宋至梁。御史中丞之职迄不受重视”。[4] 明朝废御史台、改设 [[ 都察院 ]] ,此官遂废。清朝,巡抚常带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衔,时以为副都御史可比前代御史中丞,故习称巡抚为中丞。
==近代==
1911年 [[ 辛亥革命 ]] ,中华民国创立后,立 [[ 监察院 ]] ,依革命倡导者 [[ 孙中山 ]] 之理念等于御史之职。
==视频==
266,90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