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364
次編輯
變更
义学
,無編輯摘要
[[File:义学1.jpg|350px|缩略图|右|[http://img1.gtimg.com/cul/pics/hv1/13/190/2226/144794113.jpg 原图链接][https://cul.qq.com/a/20170724/035551.htm 来自 腾讯文化 的图片]]]
==历史==
义学产生于 [[ 北宋 ]] 时期,始于名相 [[ 范仲淹 ]] ,是一种专为民间孤寒子弟所设立的 [[ 学校 ]] 。这类学校,有的是一些官员、地主出资在家乡所开办,也有以 [[ 祠堂 ]] 地租或私人捐款而设。 [[ 长沙 ]] 地区自宋代开始,已有了义学的记载。 [[ 宋真宗 ]][[ 天禧 ]] (1017-1021)年间,湘阴人邓咸“创义学于县南,以训族子弟及四方游学。” 义学之创立,由所在地官民义捐创立,或由官司创建,或单殊属个人私设; [[ 学生 ]] 年龄为六岁至十一岁, [[ 学习 ]] 读书写字,为地方的基础教育。
==教学内容==
义学、教馆和 [[ 家塾 ]] ,一般来说,主要是从事 [[ 小学教育 ]] ,又称蒙学教育,故这类学校的老师又称蒙师。从学者都是15岁以下的少年 [[ 儿童 ]] 。而 [[ 教育 ]] 内容主要是识字 [[ 写字 ]] 、 [[ 读书 ]] 、作文、学算等,并兼有 [[ 伦理教化 ]] 的功能,常用的课本有《 [[ 三字经 ]] 》、《 [[ 百家姓 ]] 》、《 [[ 千字文 ]] 》、《 [[ 千家诗 ]] 》、《昔时贤文》等。这类学校除了少数由 [[ 官僚 ]] 、 [[ 地主 ]] 、 [[ 商人 ]] 等富贵人家所开设的以外,大多都十分简陋,没有专门的教舍, [[ 教师 ]] 束脩微薄,仅能糊口,就学子弟也多出自贫苦人家,大多只求粗识 [[ 文字 ]] 面已。 [[ 中国 ]] 古代曾有不少吟咏这类学校的小诗,反映了其中的一些情况。如 [[宋朝| 宋代 ]][[ 诗人 ]][[ 刘克庄 ]] 有诗云:“短衣穿结半瓠空,所住 [[ 茅檐 ]] 仅蔽风。久诵经书皆默记,横挑史传亦能通。青窗灯下研孤学,白首山中聚小童。却羡安昌师弟子,只谈《 [[ 论语 ]] 》至三公。”清代著名诗人 [[ 袁枚 ]] 也有诗吟道:“漆黑茅庐屋半间,猪窝牛圈浴锅连。牧童八九纵横坐,天地玄黄喊一年”。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