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瑶山鳄蜥

增加 9,591 位元組, 4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 thumb | 300px | 瑶山鳄蜥 <br> [https://www.ettoday.net/news/20150814/548621.htm 原圖鏈接] '''瑶山鳄蜥''' (学名:Sh…”
[[File:瑶山鳄蜥087.jpg | thumb | 300px | 瑶山鳄蜥 <br> [https://www.ettoday.net/news/20150814/548621.htm 原圖鏈接] ]]

'''瑶山鳄蜥''' (学名:Shinisaurus crocodilurus) <ref>{{cite web|url=https://baike.baidu.com/item/%E7%91%B6%E5%B1%B1%E9%B3%84%E8%9C%A5|title=瑶山鳄蜥|date=2008-06-09|work=百度百科}}</ref> ,属独科种,为我国特产。俗名:大睡蛇,木睡鱼,落水狗。体长平均值314.05(224-377)毫米。它头似蜥蜴,躯干圆柱形,尾长侧扁似鳄鱼,故名鳄蜥。鳄蜥存在局部两性异形,性成熟鳄蜥个体体色差异显著,成年雄性头胸部腹面呈鲜红色或浅蓝色,而雌性为浅黄色或淡红色。眼睑发达,瞳孔卵圆形,舌前尖分叉,长有鳞状突出物,齿很小,侧生齿,圆锥形。栖息于山地溪流,半水栖型。以[[昆虫]]、[[蝌蚪]]、[[小鱼]]或[[蚯蚓]]为食。每年l0月至翌年3月,为鳄晰冬眠期。鳄蜥为卵胎生,在每年的4~5 月产仔。 分布于中国的[[广西]],[[广东]],[[越南]]也有发现。2008年在广东茂名林州顶发现瑶山鳄蜥,推测这一地区的数量在1,000条左右。属于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CITES附录:Ⅱ。

==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瑶山鳄蜥<br>
拉丁学名:Shinisaurus crocodilurus<br>
别称:[[大睡蛇]](金秀),[[木睡鱼]](昭平),[[落水狗]](贺县)<br>
界:动物界<br>
门:脊索动物门<br>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br>
纲:爬行纲<br>
亚纲:双孔亚纲<br>
目:蜥蜴目<br>
亚目:蜥蜴亚目<br>
科:异蜥科<br>
属:鳄蜥属<br>
种:瑶山鳄蜥<br>
分布区域:中国西南部之广西大瑶山区<br>
英文名:Chinese Crocodile Lizard<br>
保护级别:国家一级<br>

==外形特征==
瑶山鳄蜥躯干圆柱形,尾长侧扁似鳄鱼。体长平均值314.05(224-377)毫米。体侧有颗粒状的细鳞,尾背上方有两行明显的棱鳞形成嵴棱。体为棕色,腹面淡黄或为金红色,体侧有粉红斑。头侧有由眼旁发出八条深色纵纹,体背部和尾部有十几条深色宽纹;它头似蜥蜴,躯干圆柱形,尾长侧扁似鳄鱼,故名鳄蜥。鳄蜥存在局部两性异形,性成熟鳄蜥个体体色差异显著,成年雄性头胸部腹面呈鲜红色或浅蓝色,而雌性为浅黄色或淡红色;成年雄性头部显著大于成年雌性;而成年雌性头宽显著大于成年雄性,体长差异不显著。身体呈圆柱形,尾侧扁似鳄鱼,尾背面有大鳞形成两行明显的纵脊。体形中等,躯干粗壮,指、趾具尖锐而弯曲的爪,尾长。头被大小形状不一的鳞,具棱或光滑,呈对称排列,左右两排大鳞在额部排成“) (”形。颈部背面起鳞在鳞片中央的隆脊上,具有圆形小疱,由表皮和真皮构成。尾很长,背有两行大脊状鳞([[鬣鳞]]),像鳄鱼的尾巴那样排列,形成明显的棱脊。鳞下有由真皮形成的骨板。眼睑发达,瞳孔卵圆形,舌前尖分叉,长有鳞状突出物,齿很小,侧生齿,圆锥形。

==栖息环境==
栖息于山地溪流,半水栖型。喜栖在有乔木林,林下有乔灌木藤蔓,地表植被潮湿阴凉,透光度在20%左右,有流水的积水窝附近。鳄蜥喜栖息于溪沟的回水塘中。溪沟的水质比较清澈,水流较缓,溪沟两侧小灌木、藤本、蕨类植物生长繁茂,昆虫数量众多。回水塘中常有较厚的泥沙、落叶、石块、石缝、综错盘结的树根, 岸上土质比较松软, 有些地方有较厚的枯枝落叶层, 这种环境为鳄蜥捕食、繁殖、避敌和冬眠等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场所。

==生活习性==
食 性:以昆虫、蝌蚪、小鱼或蚯蚓为食。瑶山鳄蜥适生于大山小冲沟中;平时卧于小树枝上(故又名大睡蛇),一受惊扰,便从树上跳入水中躲藏。食性复杂,以小青蛙、蚯蚓、蚂蚱、金龟子、蜻蜓、蟑螂等为主。鳄蜥主要以各类小型动物为食, 如蚯蚓、昆虫、蜘蛛以及小型蛙类等。鳄蜥的活动季节在4 月中旬~10 月上旬, 10月中旬仍能见到个别活动的个体。在活动季节, 鳄蜥白天一般栖息于回水塘上方的栖枝上(树枝、藤条或蕨类叶茎), 也有躲在水中将头贴着石壁露出水面的, 长时间保持静伏状态, 受惊扰后常落入水中躲入石缝或洞穴中;夜间则在栖枝上睡觉或躲藏在洞穴中。夜间睡眠时常将头部靠在栖枝上, 闭上眼睛, 抱住栖枝, 睡得较沉, 不易惊醒。鳄蜥的活动很少,即使在白天也常在树枝上趴着不动,只有在发现食物时才从树枝上迅速跳下来捕食,然后又爬到原来趴的地方静止不动,故老百姓称之为大睡蛇、木睡鱼等。每年l0月至翌年3月,为鳄晰冬眠期。

==繁殖方式==
鳄蜥为卵胎生繁殖的动物,每年夏秋交配。受精卵在母腹中发育,第二年4月左右产出,刚生出的小鳄蜥,就能独立生活。鳄蜥为卵胎生,在每年的4~5 月产仔,繁殖交配主要在4-6月,每胎产仔2-9只,幼蜥经3~4 年可性成熟。鳄蜥与蛇等爬行类一样, 有蜕皮现象,蜕皮首先开始于尾部, 然后是四肢,在蜕四肢的皮时, 躯干的皮亦开始脱落,最后蜕头部的皮,鳄蜥在身体和头部蜕皮时有用身体磨蹭其它物体以协助蜕皮的现象, 整个蜕皮时间持续2~3 天。

==分布范围==
长期以来,鳄蜥被认为仅分布于广西大瑶山地区。上世纪80年代相继在广西东部又发现鳄蜥分布区。2001年华南师范大学生物系的黎振昌教授在粤北的韶关市曲江县罗坑镇省级自然保护区考察时发现了鳄蜥。这是国内首次报道鳄蜥在广西以外的地区发现分布。2003年,越南Le Khac Quyet和德国Thomas Ziegler在HAMADRYAD杂志报道2002年5月在越南东北部广宁省( Quang Ninh Province )安图自然保护区( Yen Tu Nature Reserve )海拔600~800 m山区的常绿阔叶林带采到鳄蜥,这是在我国以外发现鳄蜥的首次报道。因此,鳄蜥不再是我国特有种。鳄蜥有“爬行动物中的熊猫”之称,曾和恐龙生活在同一时代,距今已在地球上生存了2亿多年,被誉为“活化石”。 1928年首次在广西金秀县大瑶山发现,此后陆续在广西和广东的其他分布区发现鳄蜥,包括:广西[[桂平]]、[[贺州]]大桂山、昭平片、[[蒙山]]等,广东韶关曲江区、茂名信宜市等。2003年在越南东北部的广宁省安图自然保护区(距广西边境仅80公里)发现鳄蜥,这是首次证明鳄蜥在我国以外有分布。<br>
中国: 广西,广东。<br>
广西壮族自治区。<br>
世界: 中国,越南。<br>

==种群现状==
'''野生种群'''<br>
国家林业局中国重点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结果为700条,20世纪80年代有3,000条,2004年专项调查结果为950条。1978-1987年,张玉霞以县、乡为单位,逐个村、屯进行瑶山鳄蜥调查,发现金秀县罗香乡现存鳄蜥500条左右,昭平北陀1,500条、贺县里松乡500条,桂平、平南500条,总计数量不足3,000条。1997-1999年,莫运明等在广西境内对瑶山鳄蜥资源做了调查,发现其数量已经大幅度减少,估计不到1,000条。曾志锋在2001-2002年在广西境内对瑶山鳄蜥26个分布点的调查中,只在11个分布点发现有瑶山鳄蜥,且只有499-664条。2004年,由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资源监测中心、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和广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组成的联合调查队,在广西、广东和湖南境内对瑶山鳄蜥种群数量做了深入调查,明确现有瑶山鳄蜥数量仅约950条。2005年黄乘明等调查结果显示数量不足1,000条。赵继艳2006年调查结果,广西种群为490-654条,广东罗坑保护区种群有160-200条。008年在广东茂名林州顶发现瑶山鳄蜥,推测这一地区的数量在1,000条左右。

'''人工繁育'''<br>
广东省罗坑自然保护区从2004年开始养殖瑶山鳄蜥,到2010年已达170条。2008年,广东茂名林州顶已救护250多条鳄蜥。

==物种价值==
鳄蜥为我国Ⅰ级保护动物,如今在我国的野外种群数量已低于1000只,濒临灭绝,急需加强保护。鳄蜥属蜥蜴目、蛇蜥亚目、鳄蜥科、鳄蜥属,在鳄蜥科中仅有鳄蜥一个物种。长期以来,蛇蜥亚目的系统分类一直存在分歧,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鳄蜥的形态以及进化历史研究不够,导致对蛇蜥亚目的系统发育关系较难理清。鳄蜥是第四纪冰川时期孑留下来的珍稀动物,对鳄蜥的生殖、生理、繁殖、野外生态学研究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在长期的地质历史演化过程中,这一物种是怎样生存下来的?它的分布演化历史如何?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有助于了解爬行类等冷血动物对环境变化的适应对策。特别是在当前全球环境和气候变化加快的情况下,对这类物种的适应性进化的研究,将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保护级别==
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CITES附录:Ⅱ。

==視訊==
{{#evu: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J72tY5yPJ0
|alignment=center
|dimensions=480
|container=frame
|description=瑤山鱷蜥產下胎生寶寶〜與新加坡保育合作新血}}<br>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380 動物學總論]]
34,62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