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长沙花鼓戏

移除 73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长沙花鼓戏 ''' [[ 中国 ]][[ 湖南 ]] 东部和中部所流行的一个剧种,形成于 [[ 清朝 ]] 。由于当时流行的范围主要是在 [[ 长沙府 ]] 各地(今 [[ 长沙 ]] [[ 湘潭 ]] [[ 株洲 ]] [[ 益阳 ]] [[娄底| 娄底 市]] 等地),并且以 [[ 长沙话 ]] 为统一的 [[ 舞台 ]][[ 语言 ]] ,因此被称为长沙花鼓戏。 花鼓戏在中国各地都有,长沙花鼓戏是 [[湖南| 湖南 省]] 地区影响较大的一种。传统剧目大概有300多个,多取自民间传说和现实生活,贴近普通群众。虽然清朝时长沙花鼓戏已经形成,但流行范围只在乡下和小城市,直到1946年才进入长沙城。
==起源==
长沙花鼓戏来源于民间歌舞说唱艺术。清代中期以前,长沙一带盛行“地花鼓”、“花灯”和“竹马灯”<ref>[http://www.oh100.com/peixun/yanyi/266893.html 湖南花鼓戏有哪些流派-湖南花鼓戏知识],百分网,2017-5-11</ref> 。清代中叶以来,花鼓戏逐渐流传开来。旧时各地名称不同, [[ 宁乡 ]] 一带称之为“打花鼓”, [[浏阳| 浏阳 市]] 各乡称为“花鼓灯”和“竹马灯”,长沙望城一带和醴陵地区称其“采茶戏”,本世纪40年代,有人称之为“ [[ 楚剧 ]] ”。乡间则统称为花鼓班子,以班主命名,诸如得胜班、土坝班、大兴班等。距今已有一百六十余年。
==特点==
长沙花鼓戏流行于原长沙府一带,以农村的山歌、民间的小调及本地花鼓为基础演变而成。形成时期为清代末叶。长沙花鼓戏在原长沙府地区内分 [[益阳| 益阳 市]] [[ 西湖 ]] 、宁乡、 [[醴陵| 醴陵 市]] 和长沙5个 [[ 艺术流派 ]] 。演唱时均以长沙方言为统一的舞台语言;故通称长沙花鼓戏。其 [[ 音乐 ]] 曲调有川调、打锣腔、牌子、 [[ 调4 调]]4 类约200余支,有传统剧目336个<ref>[https://www.sohu.com/a/46799570_196475 【科普】湖南地方剧种——长沙花鼓戏] ,搜狐,2015-12-7</ref> 。以表演“三小”(小生、小旦、小丑)戏为特色,反映民间生活为主,多以生产劳动、爱情或家庭矛盾为题材,语言生动;幽默 [[ 诙谐 ]] ,通俗易懂,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在表现形式上,长沙花鼓戏剧目大多以载歌载舞、短小精悍见长,特别是那些生活气息浓郁,轻松活泼的喜剧和嘻笑怒骂、泼辣热闹的闹剧很受观众的欢迎。剧本语言生动,从 [[ 民谣 ]] [[ 民歌 ]] [[ 俗语 ]] [[ 歇后语 ]] 中提炼 [[ 对白 ]] [[ 唱词 ]] ,有时甚至就以极其朴素的生活语言入戏,通俗易懂,皆大欢喜。表演上既承袭了民间歌舞中的扇舞、手巾舞、矮子步、 [[ 打花棍 ]]   打酒杯等表现手法,又从劳动生活中提炼了一些表现力极强,特色鲜明的表演程式,   如犁田、使牛、推车、砍柴、绣花、喂鸡、 [[ 纺纱 ]] 等,惟妙惟肖,美不胜收。
==内容==
长沙花鼓戏的演出剧目较多,保留下来的共有336个。这些剧目大多为劳动人民和艺人集体创作,故事多取自民间传说、神话 [[ 故事 ]] 、通俗话本和社会生活;描写对象多为劳动人民、书生公子、 [[ 官吏 ]][[ 商贾 ]] ,但以渔、樵、耕、读为主;表现内容上多为反封建伦理道德、追求婚姻自由,要求个性解放,提倡朴素的伦常美德,惩恶扬善,歌颂劳动人民的生活和理想。
==参考文献==
40,931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