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贤孝

移除 4 位元組, 4 年前
历史源流
李林洪
西夏辞书也有关于三弦的记载,即三弦用西夏音注释为“桑冷讹”,汉字注释则为“三弦”。贤孝说唱艺术用三弦伴奏,所以亦有人把贤孝理解为“弦孝”。
夏大德五年(1139年)乾顺去世,其长子仁孝继位。当时大夏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地震、饥荒等自然灾害。更加强了仁孝帝要发展、要改革、要强国的决心。仁孝下令在各州县设立学校,让众家子弟上学,读孔孟儒家学说。同时还建立“唱名法”教诲鼓励子弟,立贤德,读孝经,设立内学,鼓励“唱贤说孝”、“立唱名法”。
西夏,正是通过尊孔重儒,办汉学、立唱说法,大量出版儒家书籍和宣扬《孝经》,使汉家的儒文化孔孟之道,在西夏政权和官僚阶层中更加深入,全国上下形成了人人讲贤孝、办贤务、说贤德、立忠孝、敬老人的良好社会风气。不仅当时的唱贤孝之风盛行,说贤唱孝的声音也处处得到夹道欢迎。
贤孝
主要以述颂古今英雄贤士、烈妇淑女、孝子贤孙、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故事为主,寓隐恶扬善、喻时劝世、因果报应、为贤行孝等宗旨于其中,故名为“贤孝”。
贤孝广泛流传于凉州城乡及毗邻的古浪、金昌、张掖、酒泉等地,一般由艺人们师徒间心传口授。从事凉州贤孝演唱职业的艺人,大多是盲人,特别是以先天盲者占多数。为了谋生,一些盲孩子自幼便从师学艺,学成之后走街串村四处卖唱,当地人称之为“瞎弦”。
河州贤孝
贤孝
是歌颂孝子贤人故事的善书贤传,是对中国传统忠孝文化的传承与宣扬。
中华民族自古崇尚孝道,把孝列于诸德之首。贤孝文化在凉州传统文化中占据核心地位,贡献社会的“贤”和孝敬父母的“孝”是凉州文化的基石。其目的是劝人为贤行孝。其“贤”字,针对社会,指做人要贤,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体现了“忠”;其“孝”字,针对家庭,即为子女者要孝顺父母尊长,里外都要做个好人。
凉州贤孝中颂扬的“贤”又蕴含着“孝”,贤孝故事中,那些“治国平天下”的贤者都是孝子;凉州贤孝中倡导的“孝”,又是“贤”的基础,从“以孝事君则忠”的思路来看,“孝”是“贤”的进路和阶梯,也是统治者“以孝治天下”的基点。“‘孝’不仅是维护家族和家庭伦理关系的基础,而且是维持社会基本关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根基,深深地影响着政治文化等社会要素的发展”。《礼记·祭统》云:“忠臣以事其君,孝子以事其亲,其本一也。”“贤”和“孝”是家庭伦理规范和社会道德标准的统一,也是儒家思想的基本范畴和思想的核心,二者既相对独立,又互为依存。
贾福山
其宣扬的主题便是劝导为人要贤,为子要孝,注重行为,贡献社会。“家书”是指以倡导孝子孝行,反映家庭儿女情趣为主要内容的唱本,中国传统的“二十四孝”的故事成为贤孝艺人的演唱曲目;“国书”是指以宣扬忠君爱国、国事兴亡为主要内容的唱本,才智超然的帝王将相、披肝沥胆的英雄侠士都在此列。
凉州贤孝中的“家书”取材于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反映父母哺育子女,子女孝敬父母的;反映劳动场面和生活情趣的;反映邻里关系及家庭种种矛盾的等等;尤其是婆媳矛盾、姑嫂矛盾的唱本,在凉州贤孝中所占比例较重,正是在家庭激烈的矛盾冲突中最能体现一个人的孝与不孝,而在凉州贤孝中,褒扬的往往是那些具有孝心和守孝道的子女,对待不孝之子往往给予无情的鞭挞。所以,“‘家书’教育人们要孝敬父母、公婆,正确处理婆媳、姑嫂之间的关系,‘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只有这样才能建立和睦、幸福的家庭”。
凉州贤孝中的“家书”常常展现“二十四孝”的内容,盲艺人们开篇有这样唱的:“三真九理传天下,传下的二十四孝说贤人。哪个朝里说贤书,哪一孝里论古人?”“二十四孝”作为中国传统儒家孝道文化的典型,备受历代统治者的提倡和普通民众的崇敬。
凉州贤孝以其特殊的方式和动人的艺术感染人,给予了无情的鞭挞,以达到惩恶扬善之目的:孝子修成正果,得到善报;恶人地狱受刑,遭到恶报。
凉州贤孝反映了一千多年来凉州大地上的钩沉起落和风土人情,反映了凉州儿女的精神风貌和文化追求,反映了生生不息的华夏文明和丝绸之路文明的核心价值。它的人民立场、苦难意识、生存智慧、利众精神等诸多内涵对当代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仍有着潜移默化的积极意义。
凉州贤孝在其发展变迁中正是发挥着文化传承、道德教化、娱乐渲泻、人际沟通等特殊的社会功能,尤其是对孝文化的传承,在当今精神文明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复兴中国梦中仍将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艺术特色==
凉州贤孝以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通过曲折动人的故事,丰满生动的人物形象,表现普通民众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民众在紧张的劳作之余,聚集在农舍院落,听一听贤孝,以消遣娱乐、排忧解闷,寻求精神慰籍。同时,民众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增长见闻、洞晓世理、了解生活、明辨是非。作为一种散韵结合、融文学、音乐于一体的说唱艺术,渗透在凉州人的日常生活中,成为凉州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6,39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