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4
次編輯
變更
蒙德里安
,创建页面,内容为“彼埃·蒙德里安(Piet Cornelies Mondrian,1872年3月7日-1944年2月1日),荷兰画家,风格派运动幕后艺术家和非具象绘画的创始者…”
彼埃·蒙德里安(Piet Cornelies Mondrian,1872年3月7日-1944年2月1日),荷兰画家,风格派运动幕后艺术家和非具象绘画的创始者之一,对后代的建筑、设计等影响很大。冷抽象派艺术家,其自称“新造型主义”,又称“几何形体派”。
中文名 蒙德里安
出生日期 1872年
出生地 荷兰中部的阿麦斯福特
逝世日期 1944年
1人物简介编辑
彼埃·蒙德里安(1872~1944年)生于荷兰中部的阿麦斯福特,逝于纽约。他出身于一个严格信奉加尔文教的家庭,父亲是位小学教员,要求儿子也从事教育.。但最终,,他的儿子还是拒绝了这一职业,并在两个公共学校获得了图画教学证书之后,进了阿姆斯特丹美术学院,成为一名勤奋刻苦,颇受教师赏识的学生。然后,他经历了一个困难时期,画的很多,卖掉的很少,靠在博物馆临画卖和绘制科技挂图过活。他主要画阿姆斯特丹周围的风景,并经常重复一个题材。例如,他以同一角度多次重画杜旺德里兹农庄,他的颜色尽管以灰和暗绿为主,却往往柔和秀美。他的画风爽直,笔法也非常肯定。1903年,他在荷兰布拉拜特信奉天主教的农民地区住了很长时间,这似乎给他的绘画展开了新的前景。宗教问题使他着迷,他读着“神智学协会”出版的书籍,并在几年之后,成为它的会员。他爱画孤立的村舍,淡紫色和灰色的神秘森林内景。
1908年夏,他到瓦尔申岛东布尔的首次旅行彻底改变了他的画风,颜色有了光泽,淡紫色渐渐消失,从而使浅兰色、白色、玫色、金黄色得以自由驰骋(一系列的《沙丘》,《西卡拜尔之塔》,1908~1911年)。一些朋友劝他前往巴黎,荷兰画家吉克尔把自己在蒙巴纳斯的画室借给了他。于是,蒙德里安于1911年底来到巴黎.,他马上受到立体派的影响,画出作为本世纪绘画中对确定主题进行不断抽象化的唯一组画----著名的《树》。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十五天,他回到荷兰看望生病的父亲。在阿姆斯特丹,他得知了开战的坏消息。停战之后,他才急迫地回到巴黎。在这四年半中,他住过东布尔、斯赫维宁根、阿姆斯特丹、拉兰的小村镇。他继续探索抽象画,并在1915年画出一种横、直线的节奏,预示着即将出现的新造型主义和纯造型派。这时,他认识了瑟奥·凡·杜斯堡,两人一起创立了斯蒂尔杂志,于1917年10月出了创刊号。蒙德里安在该时期中写作要多于绘画,他在《斯蒂尔》上发表了一些长篇理论文章,其中有几篇采用了对话的形式,其中一篇《自然现实与抽象现实》堪称抽象艺术的基石。
1919年初,蒙德里安回到巴黎,继续就横、直的新造型艺术主题进行长期思考。在直至去世的二十五年中,这一工作从未停止。他画的背景先为灰色,后为兰色,从1922年起,固定为白色。构图经常是稍有变动的重复(1929到1932年间为正方形画幅)。在颜色中,他偏爱红色。他这一中心时期的某些作品含有红色的长方形,有时占着色面积的三分之二。他很少展出作品,只卖给极少的收藏家。谦逊地生活在一间以新造型主义原则布置和油漆的画室里。他极少去宣传自己,然而却驰名世界。
2生平经历编辑
启蒙青少年时期
(1880年~1892年)
蒙德里安生于荷兰中部的阿麦斯福特,父亲是一位清教徒和热衷美术的小学校长,环境条件使蒙德里安从小就能接触美术,而宗教对蒙德里安来说更是他的启发、转变风格的关键。
八岁时蒙德里安立志要当画家,但是家人认为艺术家是一项不稳定的工作,蒙德里安与父母多次商量之后,他承诺要取得美术教师资格养家糊口,这才让蒙德里安的父母答应让他学习绘画。但是蒙德里安拥有教师资格之后,却未曾在教育界服务过。
在17岁取得小学教师资格之前,蒙德里安是在他的叔父福尔兹·蒙德里安的指导下学习绘画。福尔兹是一位海牙画派的画家,因此蒙德里安得到写实浪漫的真传。
阿姆斯特丹时期
(1907年~1912年)
1892年蒙德里安进入阿姆斯特丹的国立艺术学院,正式接受学院派的训练,也奠定了他深厚的写实能力。
风景画是蒙德里安初期的绘画主题,此时的作品仍旧弥漫著十七世纪荷兰绘画的风格与精神,受到了印象主义、象征主义和表现主义的影响渐渐脱离了海牙画派的表面形式。
1903年蒙德里安以“静物”(Still Life)获得艺术家会的肯定,坚定他将绘画当作终生职业意念。在他的作品中可以看见严谨的构图和豪放生动的笔触,兼具现代与古典的优点,在同辈画家中已渐渐竖立自己的风格。
1909年蒙德里安经历了自己的宗教革命,他加入了“荷兰通神论者协会”,接触了新柏拉图主义和多神论思想,使得蒙德里安发现自己,思考人类存在的价值。这项转变也改变了蒙德里安创作的方向,开启新造型主义的思考方向。
立体主义的震撼
1911年~1914年
1911年蒙德里安见识了毕加索和布拉克等立体派的作品,感受极大的震撼。立体派讲究的立体事实和明确客观都是蒙德里安追求的目标。随后前往巴黎研究立体派的绘画风格。他不断分析眼睛所见的影像,并且加入了音乐性作品充满了节奏感。蒙德里安成功的从立体派中吸取精华,作品以抽象的方式呈现,并加入了自我的风格,脱离了立体派。
风格派
1914年~1919年
1914年回到荷兰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蒙德里安留在荷兰致力于“绘画中的新造型”,集结许多有志一同的朋友激荡出新造型主义。
1917年蒙德里安的朋友出版“风格”杂志让蒙德里安等画家发表创作理念。1918年签署了反战、反个人主义,宣扬和平团结的“风格派宣言”。蒙德里安想利用艺术将生命升华,他利用抽象的造型与中性的色彩来传达秩序与和平的理念。
关键的转变
1919年~1938年
在这一时期蒙德里安发现了新的个人形式,他使用更基本的元素创作(直线、直角、三原色)组成抽象画面,此时期的代表作“线与色彩的构成”色彩柔和、充满轻快和谐的节奏感。
伦敦时期
1938年~1940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蒙德里安心情大受干扰,他的画失去了快乐的色彩节奏,由黑色线条贯穿画面,给人极度的忧郁感。这是他第五度转型。
纽约时期
1940年~1944年
生命中最后四年,蒙德里安移居美国纽约市,在这五光十色的大都会,蒙德里安感受到没有战事纷扰的世界,在纽约创作的作品比过去更为明亮、更为抽像,反映了纽约的现代经验。他融合了过去不同时期作品风格加以延伸,色彩、线条呈现轻快的律动,画面的音乐性在此达到最高境界。
3灰色的树编辑
作品简介
1910年后,蒙德里安开始崇拜立体主义。1911年末,这位年近40岁的艺术家离开祖国来到了巴黎。当时正值立体派从分析阶段走上立体综合阶段,他被分析派所吸引。这时他最喜爱的题材是树木、沙丘、海洋、教堂和风车,所有这些正是与他熟悉的荷兰环境密切相关的。在这一幅《灰色的树》中,他把凡·高的表现性、野兽派色彩的非描述性以及法国新艺术运动的线形图案熔于一炉,使之成为一幅构成型的、造型感强烈的,然而仍是极富独创性的作品。此画作于1912年,有78*107厘米大,现藏荷兰海牙格敏特(Gemcente)博物馆。1912年,蒙德里安已陷入立体主义的块面结构之中。他在巴黎的最初几年里,由于受到毕加索、勃拉克的分析性立体主义影响,色彩上仅限于灰、绿、赭三种颜色。尽管如此,即使在他最富立体主义的绘画中,也仍然坚持以纯正面形式来表现。他很少画物体的倾斜面或加上一点雕塑般的投影,只有那种倾斜面或雕塑般的投影才使法国立体派画家的作品产生确切而有限的三度空间的实体感。蒙德里安虽然热衷于立体主义原则,但他已经超规越矩,既不需要主题,也不追求三维视觉的深度感。
随后,他超越了立体派,画树木或房屋几乎全是用线来构成,形象痕迹消失,留下的只是线条的迷宫,是把骨架显示出来的一种高度分析的作品。他在《造型艺术与纯粹造型艺术》一文中说:“我感到‘纯粹实在’只能通过纯粹造型来表达,而这纯粹造型在本质上是不应该受到主观感情和表象的制约的……”显然,他对立体派是不满意的,因为它不能达到“纯粹实在”。1913年他开始了对色彩的实验。在蒙德里安的理论中所强调的“纯粹实在”和“纯粹造型”,可以说概括了蒙德里安的终身追求。对他来说,造型表现手法简单,意味着形状和色彩的行为的统一。他认为,抒情的、描绘的或歌颂的美是一种游戏或逃避,它所描绘的美与和谐是一种观念的理想。它不可企及,因此它被停留在生活之外。那么,怎样才能使“纯粹造型”达到“纯粹实在”呢?蒙德里安说:“真正的实在的造型表现,要通过平衡里面的力学来达到。新的造型艺术表明:人类的生活,虽然经常屈服于时间和不协调之下,但仍然建基于平衡之上。”若把这一理论具体化,即在造型美术中,只能通过形状和色彩的动势平衡来表达“纯粹实在”。
蒙德里安在1917年与奥特·凡·杜斯堡(1883-1931)、巴特·凡·德·莱克(1876~1958)三人共同建立了名为“风格派”(DeStijl)的社团,并为该社团创办了一份同名杂志,从而构成了以他为首的抽象派美术理论的体系。《造型艺术与纯粹造型艺术》那篇文章正标志着他的抽象派艺术理论的确立,因为他已多次提到:“抽象艺术的首要和基本的规律,是艺术的平衡”。他的抽象画排除了任何曲线。画面上的色块都离不开直角。作于1921年的《构图》帮助我们理解他的这一理论的实质。此画有61*50厘米大,现归布拉里克姆S·B·史里佩氏收藏。蒙德里安自己说:“我一步一步地排除着曲线,直到我的作品最后只由直线和横线构成,形成诸十字形,各自互相分离地隔开,……直线和横线是两相对立的力量的表现;这类对立物的平衡到处存在着,控制着一切。”他从大大小小的原色块和矩形直角形状的组合中寻求所谓“表里平衡、个性和集体平衡、自然与精神、物质与意识的平衡”等等。这一切都为了鼓吹一种极端抽象的精神,宣扬艺术应该完全脱离自然的外在形式,应该追求“绝对的境界”。所以人们又给他这种抽象画特征起了个雅号,叫“冷抽象”,以区别于与他同时代的另位俄国抽象派画家康定斯基的艺术特征。世界上的许多事往往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蒙德里安的这种“平衡”理论,在他的画上并不怎么令人兴奋,可是在家具设计、装饰艺术以及即将引起世界注意的“国际风格”的建筑设计上,却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事实上,“风格派”成员中不少力求革新的建筑家们,在蒙德里安的理论影响下作出了新的探索。其意义在现代建筑史上是不可等闲视之的。
另外,蒙德里安于1916年,结识了荷兰哲学家苏恩梅克尔(Schoen-maekers)。此人在哲学上推崇新柏拉图体系,自称为“积极的神秘主义”,或叫做“造型数学”。苏氏曾对这两个互不相关的名词作了如下的解释:“造型数学从创造者的观点来看,意味着真正的有条不紊的思想;至于所谓积极的神秘主义的‘创作法则’是:我们现在研究着把我们想象中的现实转变成可以为理性所控制的结构,以便随后在‘一定的’自然现实中重新发现这些相同的结构,从而凭借造型视觉去洞察自然。” 苏氏这种“造型数学”理论,有许多细节正中蒙德里安的下怀,故对他也十分崇拜。而且苏氏的理论几乎可以直接用来说明蒙德里安的造型结构。足见蒙德里安与苏氏的交往,对艺术家后来的构成主义绘画发生了决定性作用。20世纪中叶的西欧现代建筑完全从古典建筑观念中摆脱出来,便得益于蒙德里安这种平衡理论。
此后,他已完全不画眼睛看见的实物,而把绘画语言限制在最基本的因素:直线、直角、三原色(红、黄、蓝)和三非原色(白、灰、黑)上,称这种画为新造型主义。从1917年起,他画了大量这种作品,题目彼此差不多。《红、蓝、黄构图》也是如此,它作于1930年,有51厘米见方,现归纽约私人(MrandMrs,ArmandP,Bartos)收藏。
背景说明
蒙德里安及其荷兰“风格派”,作为一种艺术运动,并不局限于绘画。它对当时的建筑、家具、装饰艺术以及印刷业都有一定的影响。事实上,“风格派”内的许多成员正是各艺术领域的积极活动家。提到蒙德里安,我们马上会想到那些规格不同的矩形方格子。某些美术评论家认为蒙的作品只适用于广告设计、家具、印刷品和建筑装潢,根本谈不上“绘画”二字。这种批评其实是抽象的,因它离开了时代特征,当时蒙德里安不这样认为,他一步一步地走上绘画几何学的抽象构图道路,是沿着立体派和未来派的单纯化结构而来的。
4艺术特点编辑
以几何图形为绘画的基本元素。出生在荷兰的阿姆尔弗特,曾在海牙、鹿特丹、罗伦、巴黎和伦敦等十多处地方居住作画,晚年移居纽约,大幅度扩展创作领域,对建筑、工艺和设计产生很大影响。蒙德里安是几何抽象画派的先驱,与德士堡等组织“风格派”,提倡自己的艺术“新造型主义”。认为艺术应根本脱离自然的外在形式,以表现抽象精神为目的,追求人与神统一的绝对境界,亦即今日我们熟知的“纯粹抽象”。蒙德里安早年画过写实的人物和风景,后来逐渐把树木的形态简化成水平与垂直线的纯粹抽象构成,从内省的深刻观感与洞察里,创造普遍的现象秩序与均衡之美。他崇拜直线美,主张透过直角可以静观万物内部的安宁。
中文名 蒙德里安
出生日期 1872年
出生地 荷兰中部的阿麦斯福特
逝世日期 1944年
1人物简介编辑
彼埃·蒙德里安(1872~1944年)生于荷兰中部的阿麦斯福特,逝于纽约。他出身于一个严格信奉加尔文教的家庭,父亲是位小学教员,要求儿子也从事教育.。但最终,,他的儿子还是拒绝了这一职业,并在两个公共学校获得了图画教学证书之后,进了阿姆斯特丹美术学院,成为一名勤奋刻苦,颇受教师赏识的学生。然后,他经历了一个困难时期,画的很多,卖掉的很少,靠在博物馆临画卖和绘制科技挂图过活。他主要画阿姆斯特丹周围的风景,并经常重复一个题材。例如,他以同一角度多次重画杜旺德里兹农庄,他的颜色尽管以灰和暗绿为主,却往往柔和秀美。他的画风爽直,笔法也非常肯定。1903年,他在荷兰布拉拜特信奉天主教的农民地区住了很长时间,这似乎给他的绘画展开了新的前景。宗教问题使他着迷,他读着“神智学协会”出版的书籍,并在几年之后,成为它的会员。他爱画孤立的村舍,淡紫色和灰色的神秘森林内景。
1908年夏,他到瓦尔申岛东布尔的首次旅行彻底改变了他的画风,颜色有了光泽,淡紫色渐渐消失,从而使浅兰色、白色、玫色、金黄色得以自由驰骋(一系列的《沙丘》,《西卡拜尔之塔》,1908~1911年)。一些朋友劝他前往巴黎,荷兰画家吉克尔把自己在蒙巴纳斯的画室借给了他。于是,蒙德里安于1911年底来到巴黎.,他马上受到立体派的影响,画出作为本世纪绘画中对确定主题进行不断抽象化的唯一组画----著名的《树》。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十五天,他回到荷兰看望生病的父亲。在阿姆斯特丹,他得知了开战的坏消息。停战之后,他才急迫地回到巴黎。在这四年半中,他住过东布尔、斯赫维宁根、阿姆斯特丹、拉兰的小村镇。他继续探索抽象画,并在1915年画出一种横、直线的节奏,预示着即将出现的新造型主义和纯造型派。这时,他认识了瑟奥·凡·杜斯堡,两人一起创立了斯蒂尔杂志,于1917年10月出了创刊号。蒙德里安在该时期中写作要多于绘画,他在《斯蒂尔》上发表了一些长篇理论文章,其中有几篇采用了对话的形式,其中一篇《自然现实与抽象现实》堪称抽象艺术的基石。
1919年初,蒙德里安回到巴黎,继续就横、直的新造型艺术主题进行长期思考。在直至去世的二十五年中,这一工作从未停止。他画的背景先为灰色,后为兰色,从1922年起,固定为白色。构图经常是稍有变动的重复(1929到1932年间为正方形画幅)。在颜色中,他偏爱红色。他这一中心时期的某些作品含有红色的长方形,有时占着色面积的三分之二。他很少展出作品,只卖给极少的收藏家。谦逊地生活在一间以新造型主义原则布置和油漆的画室里。他极少去宣传自己,然而却驰名世界。
2生平经历编辑
启蒙青少年时期
(1880年~1892年)
蒙德里安生于荷兰中部的阿麦斯福特,父亲是一位清教徒和热衷美术的小学校长,环境条件使蒙德里安从小就能接触美术,而宗教对蒙德里安来说更是他的启发、转变风格的关键。
八岁时蒙德里安立志要当画家,但是家人认为艺术家是一项不稳定的工作,蒙德里安与父母多次商量之后,他承诺要取得美术教师资格养家糊口,这才让蒙德里安的父母答应让他学习绘画。但是蒙德里安拥有教师资格之后,却未曾在教育界服务过。
在17岁取得小学教师资格之前,蒙德里安是在他的叔父福尔兹·蒙德里安的指导下学习绘画。福尔兹是一位海牙画派的画家,因此蒙德里安得到写实浪漫的真传。
阿姆斯特丹时期
(1907年~1912年)
1892年蒙德里安进入阿姆斯特丹的国立艺术学院,正式接受学院派的训练,也奠定了他深厚的写实能力。
风景画是蒙德里安初期的绘画主题,此时的作品仍旧弥漫著十七世纪荷兰绘画的风格与精神,受到了印象主义、象征主义和表现主义的影响渐渐脱离了海牙画派的表面形式。
1903年蒙德里安以“静物”(Still Life)获得艺术家会的肯定,坚定他将绘画当作终生职业意念。在他的作品中可以看见严谨的构图和豪放生动的笔触,兼具现代与古典的优点,在同辈画家中已渐渐竖立自己的风格。
1909年蒙德里安经历了自己的宗教革命,他加入了“荷兰通神论者协会”,接触了新柏拉图主义和多神论思想,使得蒙德里安发现自己,思考人类存在的价值。这项转变也改变了蒙德里安创作的方向,开启新造型主义的思考方向。
立体主义的震撼
1911年~1914年
1911年蒙德里安见识了毕加索和布拉克等立体派的作品,感受极大的震撼。立体派讲究的立体事实和明确客观都是蒙德里安追求的目标。随后前往巴黎研究立体派的绘画风格。他不断分析眼睛所见的影像,并且加入了音乐性作品充满了节奏感。蒙德里安成功的从立体派中吸取精华,作品以抽象的方式呈现,并加入了自我的风格,脱离了立体派。
风格派
1914年~1919年
1914年回到荷兰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蒙德里安留在荷兰致力于“绘画中的新造型”,集结许多有志一同的朋友激荡出新造型主义。
1917年蒙德里安的朋友出版“风格”杂志让蒙德里安等画家发表创作理念。1918年签署了反战、反个人主义,宣扬和平团结的“风格派宣言”。蒙德里安想利用艺术将生命升华,他利用抽象的造型与中性的色彩来传达秩序与和平的理念。
关键的转变
1919年~1938年
在这一时期蒙德里安发现了新的个人形式,他使用更基本的元素创作(直线、直角、三原色)组成抽象画面,此时期的代表作“线与色彩的构成”色彩柔和、充满轻快和谐的节奏感。
伦敦时期
1938年~1940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蒙德里安心情大受干扰,他的画失去了快乐的色彩节奏,由黑色线条贯穿画面,给人极度的忧郁感。这是他第五度转型。
纽约时期
1940年~1944年
生命中最后四年,蒙德里安移居美国纽约市,在这五光十色的大都会,蒙德里安感受到没有战事纷扰的世界,在纽约创作的作品比过去更为明亮、更为抽像,反映了纽约的现代经验。他融合了过去不同时期作品风格加以延伸,色彩、线条呈现轻快的律动,画面的音乐性在此达到最高境界。
3灰色的树编辑
作品简介
1910年后,蒙德里安开始崇拜立体主义。1911年末,这位年近40岁的艺术家离开祖国来到了巴黎。当时正值立体派从分析阶段走上立体综合阶段,他被分析派所吸引。这时他最喜爱的题材是树木、沙丘、海洋、教堂和风车,所有这些正是与他熟悉的荷兰环境密切相关的。在这一幅《灰色的树》中,他把凡·高的表现性、野兽派色彩的非描述性以及法国新艺术运动的线形图案熔于一炉,使之成为一幅构成型的、造型感强烈的,然而仍是极富独创性的作品。此画作于1912年,有78*107厘米大,现藏荷兰海牙格敏特(Gemcente)博物馆。1912年,蒙德里安已陷入立体主义的块面结构之中。他在巴黎的最初几年里,由于受到毕加索、勃拉克的分析性立体主义影响,色彩上仅限于灰、绿、赭三种颜色。尽管如此,即使在他最富立体主义的绘画中,也仍然坚持以纯正面形式来表现。他很少画物体的倾斜面或加上一点雕塑般的投影,只有那种倾斜面或雕塑般的投影才使法国立体派画家的作品产生确切而有限的三度空间的实体感。蒙德里安虽然热衷于立体主义原则,但他已经超规越矩,既不需要主题,也不追求三维视觉的深度感。
随后,他超越了立体派,画树木或房屋几乎全是用线来构成,形象痕迹消失,留下的只是线条的迷宫,是把骨架显示出来的一种高度分析的作品。他在《造型艺术与纯粹造型艺术》一文中说:“我感到‘纯粹实在’只能通过纯粹造型来表达,而这纯粹造型在本质上是不应该受到主观感情和表象的制约的……”显然,他对立体派是不满意的,因为它不能达到“纯粹实在”。1913年他开始了对色彩的实验。在蒙德里安的理论中所强调的“纯粹实在”和“纯粹造型”,可以说概括了蒙德里安的终身追求。对他来说,造型表现手法简单,意味着形状和色彩的行为的统一。他认为,抒情的、描绘的或歌颂的美是一种游戏或逃避,它所描绘的美与和谐是一种观念的理想。它不可企及,因此它被停留在生活之外。那么,怎样才能使“纯粹造型”达到“纯粹实在”呢?蒙德里安说:“真正的实在的造型表现,要通过平衡里面的力学来达到。新的造型艺术表明:人类的生活,虽然经常屈服于时间和不协调之下,但仍然建基于平衡之上。”若把这一理论具体化,即在造型美术中,只能通过形状和色彩的动势平衡来表达“纯粹实在”。
蒙德里安在1917年与奥特·凡·杜斯堡(1883-1931)、巴特·凡·德·莱克(1876~1958)三人共同建立了名为“风格派”(DeStijl)的社团,并为该社团创办了一份同名杂志,从而构成了以他为首的抽象派美术理论的体系。《造型艺术与纯粹造型艺术》那篇文章正标志着他的抽象派艺术理论的确立,因为他已多次提到:“抽象艺术的首要和基本的规律,是艺术的平衡”。他的抽象画排除了任何曲线。画面上的色块都离不开直角。作于1921年的《构图》帮助我们理解他的这一理论的实质。此画有61*50厘米大,现归布拉里克姆S·B·史里佩氏收藏。蒙德里安自己说:“我一步一步地排除着曲线,直到我的作品最后只由直线和横线构成,形成诸十字形,各自互相分离地隔开,……直线和横线是两相对立的力量的表现;这类对立物的平衡到处存在着,控制着一切。”他从大大小小的原色块和矩形直角形状的组合中寻求所谓“表里平衡、个性和集体平衡、自然与精神、物质与意识的平衡”等等。这一切都为了鼓吹一种极端抽象的精神,宣扬艺术应该完全脱离自然的外在形式,应该追求“绝对的境界”。所以人们又给他这种抽象画特征起了个雅号,叫“冷抽象”,以区别于与他同时代的另位俄国抽象派画家康定斯基的艺术特征。世界上的许多事往往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蒙德里安的这种“平衡”理论,在他的画上并不怎么令人兴奋,可是在家具设计、装饰艺术以及即将引起世界注意的“国际风格”的建筑设计上,却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事实上,“风格派”成员中不少力求革新的建筑家们,在蒙德里安的理论影响下作出了新的探索。其意义在现代建筑史上是不可等闲视之的。
另外,蒙德里安于1916年,结识了荷兰哲学家苏恩梅克尔(Schoen-maekers)。此人在哲学上推崇新柏拉图体系,自称为“积极的神秘主义”,或叫做“造型数学”。苏氏曾对这两个互不相关的名词作了如下的解释:“造型数学从创造者的观点来看,意味着真正的有条不紊的思想;至于所谓积极的神秘主义的‘创作法则’是:我们现在研究着把我们想象中的现实转变成可以为理性所控制的结构,以便随后在‘一定的’自然现实中重新发现这些相同的结构,从而凭借造型视觉去洞察自然。” 苏氏这种“造型数学”理论,有许多细节正中蒙德里安的下怀,故对他也十分崇拜。而且苏氏的理论几乎可以直接用来说明蒙德里安的造型结构。足见蒙德里安与苏氏的交往,对艺术家后来的构成主义绘画发生了决定性作用。20世纪中叶的西欧现代建筑完全从古典建筑观念中摆脱出来,便得益于蒙德里安这种平衡理论。
此后,他已完全不画眼睛看见的实物,而把绘画语言限制在最基本的因素:直线、直角、三原色(红、黄、蓝)和三非原色(白、灰、黑)上,称这种画为新造型主义。从1917年起,他画了大量这种作品,题目彼此差不多。《红、蓝、黄构图》也是如此,它作于1930年,有51厘米见方,现归纽约私人(MrandMrs,ArmandP,Bartos)收藏。
背景说明
蒙德里安及其荷兰“风格派”,作为一种艺术运动,并不局限于绘画。它对当时的建筑、家具、装饰艺术以及印刷业都有一定的影响。事实上,“风格派”内的许多成员正是各艺术领域的积极活动家。提到蒙德里安,我们马上会想到那些规格不同的矩形方格子。某些美术评论家认为蒙的作品只适用于广告设计、家具、印刷品和建筑装潢,根本谈不上“绘画”二字。这种批评其实是抽象的,因它离开了时代特征,当时蒙德里安不这样认为,他一步一步地走上绘画几何学的抽象构图道路,是沿着立体派和未来派的单纯化结构而来的。
4艺术特点编辑
以几何图形为绘画的基本元素。出生在荷兰的阿姆尔弗特,曾在海牙、鹿特丹、罗伦、巴黎和伦敦等十多处地方居住作画,晚年移居纽约,大幅度扩展创作领域,对建筑、工艺和设计产生很大影响。蒙德里安是几何抽象画派的先驱,与德士堡等组织“风格派”,提倡自己的艺术“新造型主义”。认为艺术应根本脱离自然的外在形式,以表现抽象精神为目的,追求人与神统一的绝对境界,亦即今日我们熟知的“纯粹抽象”。蒙德里安早年画过写实的人物和风景,后来逐渐把树木的形态简化成水平与垂直线的纯粹抽象构成,从内省的深刻观感与洞察里,创造普遍的现象秩序与均衡之美。他崇拜直线美,主张透过直角可以静观万物内部的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