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中子

增加 6,752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中子'''(英語:Neutron)是一種電中性的粒子,具有略大於[[質子]]的質量。中子屬於[[重子]]類,由兩個[[下夸克]]、一個[[上夸克]]和用於在它們三者之間作用的膠子共同構成。[[夸克]]的靜質量只貢獻出大約1%質子質量,剩餘的質子質量主要源自於夸克的動能與綑綁夸克的膠子場的能量。絕大多數的原子核都由中子和質子組成(僅有[[氫]]例外,它僅由一個質子構成)。在[[原子核]]外,自由中子性質不穩定,平均壽命約為15分鐘。中子衰變時釋放一個[[電子]]和一個反微中子而成為質子(β衰變)。同樣的衰變過程在一些原子核中也存在。原子核中的中子和質子可以通過吸收和釋放π介子互相轉換。
==中子的發現==
1920年,[[拉塞福]]應邀為貝克講座(Bakerian Lecture)做演講,他說明有關同位素的情況,並提出有『中性粒子』存在於原子核裡的猜測。拉塞福說:在某些情況下,也許有可能由一個電子和氫核緊密的結合在一起,組成一種中性的雙子(doublet)。這樣的中性粒子也許有很新穎的特性,因為它的電荷為零,可能可以很自由的穿越物質,它的存在也許很難用光譜儀進行檢測,它應很容易進入原子結構內部,或者與核結合在一起…..。
 
由於拉塞福認為中子是質子和電子緊密結合所形成的中性複合粒子,因此提出各種促使質子與電子結合的實驗方法來找尋中子。1911年隨拉塞福來到卡文迪西實驗室的查兌克,一直積極從事各種實驗尋找所謂的中子,在拉塞福提出『中性粒子』之後,十年過去了,傳說中的中子一直未現身。
 
1930年,德國的[[玻特]](Walther Bothe,1981~1957) 發表論文提出一個異常的現象,玻特和他的學生貝克(Herbert Becker)用釙發射的α射線轟擊鈹之後,產生了一種高能的穿透性輻射,將其稱之為鈹射線(beryllium radiation)。由於鈹射線不帶電,他們以為是一種特殊的γ射線。
 
玻特和貝克的實驗,引起了約里奧居里夫婦(Frédéric and Irène Joliot-Curie,居里夫人的女兒和女婿)的注意。1931年,約里奧居里夫婦進行類似實驗,發現這種鈹射線穿透性之強的確前所未見。他們決定用對他們來說有深刻意義的釙(居里夫人發現的元素)來深入研究玻特和貝克的實驗。1932年1月18日,他們有意想不到的重大發現,他們用鈹射線去轟擊石蠟(含有很多氫原子),結果有很多速度很大的質子被打出來,遺憾的是,他們竟然還是以為這個超強鈹射線是能量非常高的γ射線,而將這個新奇的實驗結果解釋為是由於康卜吞效應所致,即γ射線的光子撞擊質子。
 
這裡其實有一個嚴重的問題,如果用γ射線撞擊中子,要使質子獲得5.7 MeV的動能,那γ射線的能量必須高達52MeV,可是當時他們所認為的「γ射線」是釙放射源產生的α粒子撞擊鈹靶而來,中間並無加速的過程,能量不可能如此之高。事後諸葛的我們,為他們感到扼腕,但在當時,毫無『中子』概念的他們,沒想到這會是一種新粒子,其實是人之常情啊!
 
查兌克和拉塞福看到約里奧居里夫婦的報告時,敏銳的感覺這個超強鈹射線很可能就是他們尋找已久的中子,查兌克認為從原子核所放出的光子或粒子的能量,一般僅為幾個MeV而已,不可能高到52 MeV,因此他認為玻特所發現的新射線不是γ射線,而可能是拉塞福所找尋的中子。查兌克立刻進行實驗與檢驗,測出這種粒子的質量,拉塞福在十二年假設的中子終於現身。
 
在約里奧居里夫婦發表論文的一個月後,查兌克於1932年2月17日在《自然》期刊發表題為《中子可能存在》的文章,接著又在《皇家學會會刊》發表題為《中子的存在》一文,詳細報告他的實驗結果與理論分析。他提出如果鈹射線是γ射線,那麼就會違背動量守恆和能量守恆定律,查兌克假設鈹射線是由和質子相當的中性粒子組成,就可以符合彈性碰撞的動量守恆與能量守恆,他還用雲霧室測出鈹射線的粒子質量,發現和質子相當接近。<ref>{{cite web|title=中子的發現~ 眾裡尋它千百度,多年苦覓終現身|work=科學月刊|url=http://chiuphysics.cgu.edu.tw/yun-ju/cguweb/sciedu/PhyTeachingPaper/SciMonth/20121101Neutron/SciMonth515.htm|accessdate=}}</ref>
 
==中子的用途==
中子照相乃藉相片決定特定物體性質之一種方法。與X射線照相相較,由於中子極易與氫或含氫物質作用,故中子照相極適用於對塑膠、油、黏劑、水或其他種物質。
 
利用中子活化分析可同時決定多種微量元素。高靈敏、非破壞性及不受化學成份之影響為其優點。有些元素,在利用中子活化分析時,靈敏度可達10-12克。
中子活化分析所引用之原理甚為簡單,即置樣品於中子場中,經一段時間後取出,測定其所放出之伽馬射線。
 
放射線用於治療腫瘤,本世紀初即開始有人嘗試。遠在1903年,即居里夫人發現鐳以後五年的光景,葛拉海穆貝爾(Alexander Graham Bell)先生即利用鐳作治療之用。直到現在放射線治療已廣泛被採用,主要依據原理,即異常細胞對放射線較敏感之故。除求治療外,也有為減輕患者之痛苦為主要目的者。
 
在生命科學的研究中已多方面的用到了有關中子的技術,這包括了前述的放射性同位素、中子照相及活化分析等技術,除此之外,近年來利用慢中子散射的測定技術,對細胞組織及生物體之研究,在生物研究上正展開了一個新的領域。
 
雖然很多農業上的用途,只是直接應用了伽馬射線,包括品種改良、食物保存及植物生長之控制等。追溯了這伽馬射線源(通常如鈷-六十),都是吸收中子而產生之放射性同位素。其他很多藉中子產生之同位素,已廣泛應用於土壤、植物及生物營養之研究。有關肥料於植物中吸收情形,水床及其運動,均可藉放射性同位素示蹤劑得知。<ref>{{cite web|title=漫談中子的用途|work=百齡高中|url=http://chiuphysics.cgu.edu.tw/yun-ju/cguweb/sciedu/PhyTeachingPaper/SciMonth/20121101Neutron/SciMonth515.htm|accessdate=}}</ref>
 
==視頻==
 
{{#evt:service=youtube|id=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7DAlvRI1M4 | dimensions=640|container=frame |alignment=center|description=Atomic Structure: Discovery of the Neutron}}
222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