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剝皮寮

增加 2,927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位置==
剝皮寮位於今日 [[ 萬華 ]] 老松國小的南側,地址為康定路173巷,老街北側的街屋與老松國小校園僅一牆之隔,南側的街屋則緊臨廣州街。創立於明治二十九年(1896)的老松國小為一所歷史悠久的百年老校,校園建築北棟被指定為市定古蹟。<ref name="觀光局"/>==歷史==剝皮寮,舊稱「福皮寮、北皮寮」,在清領時代是往來古亭、景美等地的農墾要道。到了日治時期,為了實施現代都市計劃,總督府開始執行「市區改正」,在原本自然發展的市街上,規劃出棋盤式的道路。所以原本斜向的剝皮寮,從此被截斷框限在方正形的街道中。 一九四零年代,日本將剝皮寮規劃為老松公學校(老松國小)用地,但並未著手進行興建,原來的屋子也就保留下來了。中華民國政府來臺後,沿用日治時期的規劃,將剝皮寮長期限建,過去清代的街道樣貌就這樣保留了下來。後來由於戰後嬰兒潮,老松國小學生高達上萬人,迫切的空間壓力讓學校得分成上、下午兩班教學,而原本規劃蓋校舍的用地卻因政府財政拮据遲遲無法進行。 到了一九八零年代末,這時的老松國小學生人數已經降為一千多人。市府[[教育局]]反而開始了徵收作業以興建游泳池、體育館等公共設施。政府先發放補償金,可是沒有立即要求居民搬遷。直到一九九七年底,因為接近法定徵收年限,教育局發函通知居民,將於一九九八年五月一日強制拆除房屋。 面對拆除危機,居民組成自救會,四處求援陳情。在臺大城鄉所與其他專業人士的指導下,開始以文化保存為策略,推動「歷史風貌特定區」,希望藉由聚落活化等概念,同時保留居民生活與街道建築。方向確定後,自救會開始組織動員,進行歷史調查、口述史紀錄與老照片蒐集等工作,試圖詮釋在地的歷史文化價值。另外也製作導覽地圖、發行社區報、辦理說故事等活動,成功獲得民代支持與媒體關注,暫緩了拆除行動。經過專業人士的調查詮釋、居民辦理的熱鬧活動,以及媒體的友善報導,老街的歷史文化價值被逐步確立和宣揚。 在剝皮寮即將被登錄為歷史建築的時刻,老松國小校方、家長與周邊社區卻跳出來,認為這個地方應該依法拆!他們質疑剝皮寮的歷史價值,懷疑這些保存運動是居民要購回做土地開發的藉口,造福地方應該興建活動中心、游泳池等公共設施才對。 最後由市政府拍案決定;一方面承認剝皮寮的歷史價值,但另一方面仍在一九九九年六月強制驅離居民,搭起圍籬,拆除攤棚等附加建物,陸續展開修復工程。二零零九年才重新以鄉土教育中心與藝文活動場所的面貌,出現在大眾眼前。<ref name="觀光局">{{cite web |url=https://storystudio.tw/article/gushi/【故事‧臺北ep2】標本化的剝皮寮歷史街區/| title= 【故事‧臺北EP2】標本化的剝皮寮歷史街區| language=zh | date=2015-10-06| publisher=故事StoryStudio| author=徐瑩峰 蕭宇辰 }}</ref>
==參考來源==
6,65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