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海狮

增加 9,335 位元組, 4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808000" align= center|'''<big>海狮</big> ''' |- | File:1-1ZS01T352.jpg|缩略图|居中|海狮[http:/…”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808000" align= center|'''<big>海狮</big> '''
|-
| [[File:1-1ZS01T352.jpg|缩略图|居中|海狮[http://udongwu.com/uploads/allimg/190830/1-1ZS01T352.jpg 原图链接]]]
|-
| align= light|
'''中文名:''' 北海狮</br>
'''又名:'''又称北太平洋海狮、斯氏海狮、海驴等</br>
'''学名:'''Eumetopias jubatus:</br>
'''体长 :'''一般不超过2米</br>
'''体重''' 1000千克</br>
'''寿命'''可达20年以上</br>
|}
'''海狮'''(学名:Otarriinae):包括5属7种。分布北半球。体型较小,体长一般不超过2米。北海狮为海狮科最大的一种。雄性体长310-350厘米,体重1000千克以上。雄性成体颈部周围及肩部生有长而粗的鬃毛,体毛为黄褐色,背部毛色较浅,胸及腹部色深。雌性体色比雄兽淡,没有鬃毛。面部短宽,吻部钝,眼和外耳壳较小。前肢较后肢长且宽,前肢第一趾最长,爪退化。后肢的外侧趾较中间三趾长而宽,中间三趾具爪。<ref>[http://udongwu.com/qita/nanjidongwu/1524.html 海狮概述(附图)],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ref>
性情温和,多集群活动,陆岸可组成上千头的大群,海上多为1头或十数头的小群。视觉较差,但听觉和嗅觉灵敏。食物主要为底栖鱼类和头足类。雌兽每胎仅产1仔,幼仔出生时体长约100厘米,体重约20千克,3-5岁时达到性成熟,寿命可达20年以上。</br>
分布于北太平洋的寒温带海域,福克兰群岛、南美沿岸从火地岛向北到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和秘鲁的利马。</br>

== 形态特征 ==
[[File:Center海狮.jpg|缩略图|左|海狮[http://pic.qiantucdn.com/58pic/19/11/60/56799cf02f886_1024.jpg!/fw/780/watermark/url/L3dhdGVybWFyay12MS40LnBuZw==/align/center 原图链接]]]

[[File:0023ae98988b16a0455d01.jpg|缩略图|左|海狮[https://language.chinadaily.com.cn/images/attachement/jpg/site1/20150421/0023ae98988b16a0455d01.jpg 原图链接]]]
海狮体型较小,体长一般不超过2米。北海狮为海狮科最大的一种。雄性体长310-350厘米,体重1000千克以上。雄性成体颈部周围及肩部生有长而粗的鬃毛,体毛为黄褐色,背部毛色较浅,胸及腹部色深。雌性体色比雄兽淡,没有鬃毛。面部短宽,吻部钝,眼和外耳壳较小。前肢较后肢长且宽,前肢第一趾最长,爪退化。后肢的外侧趾较中间三趾长而宽,中间三趾具爪。</br>
南美海狮深灰色,雌性和多数未成熟个体体色多样,颈和背部多为灰色,但有些毛尖部白色,使其呈银灰色,腹部淡黄。具外耳壳。头骨颅基长25.5厘米,额部平,吻中长,鼻长3.8厘米,腭部宽,齿列平行,齿冠三尖或单尖。雄性体长1.2米,体重120-200千克,雌性体长1.4米,体重40-50千克。</br>

体型纺锤状;牙齿与陆栖食肉兽相似,但犬齿、裂齿等分化不明显;肢呈鳍状,大部隐于皮下,后肢遥在体的后端与发达的尾部连在一起为主要游泳器官;趾间具蹼,前肢第一趾最长,后肢第一、五两趾较中央的三趾长陆地行动较灵活。雌雄两性体型大小差别显著,雄性一般大于雌性一倍左右。</br>

== 栖息环境 ==
海狮无固定生活空间,多生存在食物充足的地方。它们主要聚集在饵料丰富的地区,食物主要为底栖鱼类和头足类。海狮的一些物种生活在北极圈内,而其他则生活在温暖的海域,包括美国加利福尼亚州。</br>

== 生活习性 ==
海狮是非常社会化的动物,它们有各种各样的通信方式。通常集群活动,有时在陆岸可组成上千头的大群,但在海上常发现有1头或十数头的小群体。白天在海中捕食,游泳和潜水主要依靠较长的前肢,偶而也会爬到岸上晒晒太阳,夜里则在岸上睡觉。除了繁殖期外一般没有固定的栖息场所,雄兽每个月要花上2-3周的时间去远处巡游觅食,而雌兽和幼仔在陆地上逗留的时间相对较多。</br>
海狮被认为是很胆小和温顺的动物,但也出现一些对人类有攻击性的报道。在繁殖期间有较强的领地意识,雄性则更加活跃,尤其当涉及到与雌性的交配权时。</br>

海狮以鱼类、乌贼、海蛰和蚌为食,也爱吃磷虾,有时在饥饿的时候甚至会吃企鹅。多为整吞,不加咀嚼。海狮的食量很大,所以它们大部分时间呆在海里捕食食物,填饱自己的大胃口,以得到满足游泳运动的能量。为了帮助消化,还要吞食一些小石子。</br>
科学家利用它们喜欢磷虾的特性,让海狮做起了“特约科学员”。科学家在其身上安装电子记录仪,检测海狮的游泳速度和活动范围,以此推断磷虾群的远近、大小和动态变化。</br>

== 亚科种类 ==
'''北海狮'''(学名:Eumetopias jubatus):</br>
又称北太平洋海狮、斯氏海狮、海驴等,是体形最大的一种海狮,因为在颈部生有鬃状的长毛,叫声也很象狮吼,所以得名。</br>
分布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日本、俄罗斯联邦(堪察加半岛、千岛群岛)、美国(阿拉斯加、阿留申岛、加利福尼亚州、俄勒冈州、华盛顿)。漂泊:中国、朝鲜民主人民共和国、韩国。</br>
'''新西兰海狮'''(学名:Phocarctos hookeri):</br>
又称胡克的海狮。</br>
分布于新西兰亚南极群岛上,在南纬48℃53℃之间的奥克兰德群岛、恩德伯马、斯纳里斯群岛上繁殖,最南达坎贝尔岛,偶见于马阔里岛。不进行大范围洄游。估计现有10000一50000头。</br>
'''澳大利亚海狮'''(学名:Neophoca cinerea):</br>
亦称澳洲海狮、灰海狮、新海豹</br>
分布于澳大利亚沿岸,南纬26℃~28℃之间,从豪特曼岛到坎加鲁岛。不洄游。约2000-5000头。</br>
'''南美海狮'''(学名:Otaria bryonia):</br>
亦称南海狮</br>
南美海狮在19世纪和20世纪被大量扑杀。如今扑杀已经减少,这个物种没有灭绝危险,并且在其栖息地被保护起来。总计数量大约为265000头,在阿根廷和智利数量有所增加,但是在福克兰群岛和乌拉圭数量在减少。</br>
分布于巴西、智利、马尔维纳斯群岛、秘鲁、乌拉圭。</br>
漂泊:厄瓜多尔。</br>
'''加州海狮'''(学名:Zalophus californianus):</br>
全身被粗毛,雄兽颈毛鬃状,分为3亚种,加州海狮群是最大型的哺乳动物群之一。</br>
分布于北美西部海岸,包括美国、加拿大,从阿拉斯加东南部到墨西哥中部。</br>
'''加拉帕戈斯海狮'''(学名:Zalophus wollebaeki):</br>
体被粗毛和密厚绒毛,仅唇尖、耳尖和鳍肢的掌部表面裸露,分布于加拉帕戈斯群岛上。</br>
'''日本海狮'''(学名:Zalophus japonicus):</br>
是已灭绝的海狮,栖息在日本海,尤其是在日本列岛及朝鲜半岛的近岸地区。它们一般会在开放及平坦的沙滩上,甚至有时亦会在石上繁殖。在日本及荷兰有几个日本海狮的标本。而在大英博物馆则存有日本海狮的毛皮及4个头颅骨。</br>

== 分布范围 ==
海狮分布于[[北太平洋、美国]]西北部沿海、南美洲沿海以及[[澳大利亚]]西南部沿海。</br>
[[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日本、俄罗斯联邦]](堪察加半岛、千岛群岛)、[[美国(阿拉斯加、阿留申是、加利福尼亚州、俄勒冈州、华盛顿)、澳大利亚、墨西哥、孟加拉国、不丹、柬埔寨、中国、印度、印尼、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马来西亚、蒙古、缅甸、尼泊尔、俄罗斯联邦、塔吉克斯坦、泰国、越南、巴西岛、智利、 马尔维纳斯群岛、秘鲁、乌拉圭、新西]]兰。</br>
'''漂泊:'''[[澳大利亚(麦格理)、厄瓜多尔、朝鲜民主人民共和国、韩国]]。</br>

== 繁殖方式 ==
'''海狮'''是海洋哺乳动物。繁殖时期在海岛岸边或浮冰上进行交配、育幼和换毛。每年5-8月间一只雄兽和10-15只雌兽组成多雌群体。雌兽每胎仅产1仔,刚出生的的幼仔纯黑色,几个月之后才退色。幼仔出生时体长约100厘米,体重约20千克,3-5岁时达到性成熟,不论雌雄,前五年迅速成长。寿命可达20年以上。</br>

== 种群现状 ==
海狮在自然界只有两大敌人,是虎鲸和鲨鱼。它们会对依赖于所在生活区的海狮形成威胁。当海狮进入到更深的水域寻找食物时,更有可能会遇到这样的天敌。海狮的7个亚种中,已有一种(日本海狮)灭绝。海狮物种的未来是不确定,主要是人类对其捕杀和自然环境的持续恶化引自然栖息地。事实上,人们也采取控制海域,他们曾经生活在和平是一个巨大的关注。即使在地方仍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如果这些动物要生存保护工作。</br>

== 保护级别 ==
全部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br>

== 參考來源 ==
{{Reflist}}
25,96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