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68
次編輯
變更
中觀學派
,無編輯摘要
派別分立與理論發展公元6世紀佛護作《中論注》,清辯作《波若燈論釋》,與當時流行的另一種思潮唯識論開展了「空有之爭」後,佛護和清辯雖然都標榜弘揚龍樹、提婆的中觀,但他們對空性的認識和論證方法各自不同。因之中觀派分成應成派(歸謬論證派)和自續派(獨立論證派)兩派。<ref name=“kk0"/>
* [[ 中觀 應成派]]:佛護及其弟子月稱建立「[[中觀應成派]]」(Prasaṅgika,隨應破派),應成派的佛護繼承龍樹、提婆破而不立的傳統,認為龍樹的空「'''是遮非表'''」。所謂「'''是遮'''」,指從各個方面指摘論敵所說的矛盾性,證明其不能成立,從而否定一切實有自性。「'''非表'''」是不提出 自 己正面的、積極的主張,不肯定任何規定性的存在。在他們看來,「非唯空有,亦復空空」,不但對空有,而且對空的認識本身也要加以排除。<ref name=“twword">{{cite web |url=http://www.twword.com/wiki/中觀學派 | title= 中觀學派 | language=zh | date=2016-03-28 | publisher=台灣Word | author= | accessdate= }}</ref> 佛護作《[[中論釋]]》,月稱作《[[中論明句釋]]》、《[[入中論]]》、《[[四百論釋]]》等。 月稱論師對中觀應成派的觀點進行了廣泛的立論并對其他中觀宗的觀點給出了充分的理路上的駁斥。他繼承佛護論師的觀點,主張直接通過應承辯破他宗自相有的說法,即可在所化機相 續 中生起證悟無我的智慧,故被稱為「中觀應成派」(Prasaṅgika,隨應破派)。而在教義上,他反對清辨的看法,認為一切法無自相,但是他也反對瑜伽行唯識 派 認為[[阿賴耶識]]實有,與[[說一切有部]]立場相近。<ref name=“budaedu"/>*[[中觀自續派]] :自續派的清辨等,認為對空性要用因明的比量推論形式積極地加以表述,而不是「'''是遮非表'''」。空不是意味著否定一切,而是修持者在禪思中能夠達到的一種最高境界。<ref name=“twword"/> 世親的弟子[[安慧]]作《中論釋》,以唯識派的角度重新解釋龍樹的[[中論]],認為龍樹的性空唯名論,只是佛陀的密意說,應加入[[瑜伽行唯識 學 派]]的三自性才是究 竟。清辨起而進行反擊,他親自前往那爛陀寺,要求與世親的弟子 [[ 護法 ]] 進行辯論,但護法並沒有接受。清辨並且認為瑜伽行派所傳的[[彌勒]]《[[辨中邊論]]》中的意旨不正確,發願要等待彌勒出世,親自向他詢問究竟是他的見解正確,還是瑜伽行唯識派所傳的正確。 在因明學方面,因為清辨此派,在論辯時會先建立自宗看法,再用自宗看法以辯破他宗,故稱為「[[中觀自續派]]」(svātantrika,自立量派)。 而在教義上,他的見解與經量部相近,因而又被稱「順經部行中觀派」。由瑜伽行唯識派解脫軍傳出的《[[現觀莊嚴論]]》,是《[[般若經]]》的註解,據說後者 是由彌勒傳世親的般若學,被視為早期的中觀與瑜伽行兩派的調合論者。至清辨門下弟子[[寂護]]作《[[中觀莊嚴論]]》,其弟子[[蓮華戒]]作《[[中觀莊嚴論精釋]]》、《[[中觀光明論]]》,以清辨的中觀自續派意旨,加入瑜伽行唯識派的教義,綜合瑜伽行唯識學派與中觀學派的觀點,建立了「[[隨瑜伽行中觀派]]」。後寂護受藏王邀請入藏,將大乘佛教及此派理論傳播到[[西藏]],對藏傳佛教具有深刻的影響。[[師子賢]]也是寂護的弟子,弘揚『般若』與『現觀莊嚴論』,作《[[現觀莊嚴論]]》釋、《[[現觀莊嚴明般若波羅密多釋]]》 。<ref name=“budaedu"/>*中觀應成派:佛護及其弟子月稱建立「[[中觀應成派]]」(Prasaṅgika,隨應破派),佛護作《[[中論釋]]》,月稱作《[[中論明句釋]]》、《[[入中論]]》、《[[四百論釋]]》等。 月稱論師對中觀應成派的觀點進行了廣泛的立論并對其他中觀宗的觀點 給出了充分的理路上的駁斥。他繼承佛護論師的觀點,主張直接通過應承 辯破他宗自相有的說法,即可在所化機相續中生起證悟無我的智慧,故被 稱為「中觀應成派」(Prasaṅgika,隨應破派)。而在教義上,他反對清辨的看法,認為一切法無自相,但是他也反對瑜伽行唯識派認為[[阿賴耶識]]實有,與[[說一切有部]]立場相近 。<ref name=“budaedu"/>
===融合===
公元七八世紀後,隨著密教的傳播,大乘的兩個學派中觀派與瑜伽行唯識派開始融合,形成[[中觀瑜伽行派]]。[[寂護]]是這個學派的創建者,著有《攝真實》等。<ref name=“kk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