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中觀學派

增加 2,746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File:龍樹.jpg | thumb | 300px | 龍樹,中觀學派祖師 <br> [https://kknews.cc/culture/jlbnq.html 原圖鏈接] ]]
'''中觀學派'''(梵文 madhyamika), 中觀理論最早的闡述者和奠基人是公元2-3世紀的[[龍樹]] 和他的弟子[[提婆]] 奠基 ,作為一個學派,則出現於公元6世紀的大乘佛教末期 ,與[[瑜伽行唯識學派]]並列 佛教兩大派 <ref name=“kk0">{{cite web |url=https://kknews.cc/fo/aabprlg.html | title= 中觀派的緣起 | language=zh | date=2018-04-16 | publisher=每日頭條 | author= | accessdate= }}</ref> 因為它主張一切[[法空]],以修行[[空性]]的智慧為主,因此被稱為「空宗」。以諸法無自性立論,破除一切眾生情見之執著,以顯現諸法實性,故又稱「法性宗」。
為大乘佛教兩大基本理論之一,漢傳佛教中的三論宗、天台宗皆屬此派,也是藏傳佛教的主要派別之一。因龍樹成立的大乘正義,特別是《中觀論》影響深遠,所以龍樹學系被稱為中觀學派,它奠定了初期大乘佛教的理論基礎。至[[無著]]、[[世親]]建立瑜伽行唯識學派時,曾一度衰落,後由[[清辨]]、[[佛護]]之努力而獲得中興。<ref name=“budaedu">{{cite web |url=http://ftp2.budaedu.org/newGhosa/C026/T027M/ref/T027M_02.pdf | title= 中觀派 | language=zh | date= | publisher=佛陀教育基金會 | author= | accessdate= }}</ref><ref name=“singyun">{{cite web |url=http://www.masterhsingyun.org/article/article.jsp?index=36&item=257&bookid=2c907d4944dd5ce70144e285bec50005&ch=3&se=16&f=1 | title= 空有 | language=zh | date= | publisher=佛光教科書 | author= | accessdate= }}</ref>
==核心要義==
不住任何戲論邊故,稱為中觀。龍樹說:「'''所謂中觀者,即遮破外道常斷二邊及有無的一切增益損減邊,並且能顯示輪涅無二之法及無住涅槃妙道的諸大乘義,故稱中觀。'''」
 
中觀學派的核心要義是「不著有無二邊」和「一切皆空」,因而又被稱為大乘空宗。其主要思想可以概括在「三是偈」、「八不」、「二諦」和「實相涅槃」等說法中。
*《中論·觀四諦品》中的「三是偈」:「'''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被認為是中觀學派對中道空觀的經典性概括。
*《中論》開頭著名的「八不」誦:「'''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去。善滅諸戲論,能說是因緣,我稽首禮佛,諸說中第一。'''」
*「二諦」:即是[[世俗諦]]和[[勝義諦]]。世俗諦指一般常人所理解的道理,勝義諦指佛教的真理,佛依此二諦為眾生說法,眾生以世俗諦為基礎證得勝義諦,世俗和勝義二諦既對立又統一,此為中道。所謂「若不依俗諦,不得第一義」。
*「實相涅槃」:即是基於二諦對立又統一而去觀察諸法實相,那麼輪迴與涅槃本來不一不異,世間諸法的實相就是性空,與涅槃無二,因此,世間與出世間就沒有什麼分別,不用離開世間去追求出世間的涅槃,行者應處於中道而破除各種執著。<ref name=“kk1">{{cite web |url=https://kknews.cc/culture/jlbnq.html | title= 佛法傳承之頂嚴——龍樹菩薩 中觀學派 | language=zh | date=2016-06-06 | publisher=每日頭條 | author= | accessdate= }}</ref>
==起源==
在佛教史上,中觀學派不僅在印度本土有其重要發展,也流傳到漢、藏二地,對該地區之佛教有深遠的影響。中觀在發展的過程中,出現和大乘佛教其他學說相互融合的現象,如在印度本土,中觀到了後期(約8~11世紀)與唯識發生合流;在中國,中觀則與如來藏思想合流;在西藏,中觀則和思教合流。<ref name=“ccbs">{{cite web |url=hhttp://ccbs.ntu.edu.tw/FULLTEXT/JR-BJ013/bj96849.htm | title= 中觀學的基本觀點 | language=zh | date= | publisher=法光第131期(2000) | author=劉嘉誠 | accessdate= }}</ref>
清辯是以「中觀派」或「中道論者」自稱的最早論師。清辯發展了龍樹的二諦說,批判了當時作為[[大乘佛教]]思想影響巨大的[[唯識學說]],特別是[[三性說]]與[[唯識無境說]],同時論述了非有非無的中道立場及其意義,開創了作為學派的「中觀派」。不管是對《中論》的注釋還是自己的主張,清辯都積極採用了[[陳那]](約470—540)確立的由宗、因、喻三部分組成的論證方法。「中觀派」的稱呼被後來批判清辯的月稱所追認。月稱把給予高評的佛護和自己都稱為「緣起論者」。<ref name=“世界哲学">{{cite web |url=https://www.1xuezhe.exuezhe.com/Qk/art/511936?dbcode=1&flag=2 | title= 中觀思想的形成與發展 | language=zh | date= | publisher=《世界哲学》2013 年第 4 期 第 139-153 页 | author=斋藤明 | accessdate= }}</ref>
===派別分立===
派別分立與理論發展公元6世紀佛護作《中論注》,清辯作《波若燈論釋》,與當時流行的另一種思潮唯識論開展了「空有之爭」後,佛護和清辯雖然都標榜弘揚龍樹、提婆的中觀,但他們對空性的認識和論證方法各自不同。因之中觀派分成應成派(歸謬論證派)和自續派(獨立論證派)兩派。<ref name=“kk0"/>
=== * 中觀自續派===
世親的弟子[[安慧]]作《中論釋》,以唯識派的角度重新解釋龍樹的[[中論]],認為龍樹的性空唯名論,只是佛陀的密意說,應加入[[瑜伽行唯識派]]的三自性才是究 竟。清辨起而進行反擊,他親自前往那爛陀寺,要求與世親的弟子護法進行辯論,但護法並沒有接受。清辨並且認為瑜伽行派所傳的[[彌勒]]《[[辨中邊論]]》中的意旨不正確,發願要等待彌勒出世,親自向他詢問究竟是他的見解正確,還是瑜伽行唯識派所傳的正確。 在因明學方面,因為清辨此派,在論辯時會先建立自宗看法,再用自宗看法以辯破他宗,故稱為「[[中觀自續派]]」(svātantrika,自立量派)。而在教義上,他的見解與經量部相近,因而又被稱「順經部行中觀派」。由瑜伽行唯識派解脫軍傳出的《[[現觀莊嚴論]]》,是《[[般若經]]》的註解,據說後者 是由彌勒傳世親的般若學,被視為早期的中觀與瑜伽行兩派的調合論者。至清辨門下弟子[[寂護]]作《[[中觀莊嚴論]]》,其弟子[[蓮華戒]]作《[[中觀莊嚴論精釋]]》、《[[中觀光明論]]》,以清辨的中觀自續派意旨,加入瑜伽行唯識派的教義,綜合瑜伽行唯識學派與中觀學派的觀點,建立了「[[隨瑜伽行中觀派]]」。後寂護受藏王邀請入藏,將大乘佛教及此派理論傳播到[[西藏]],對藏傳佛教具有深刻的影響。[[師子賢]]也是寂護的弟子,弘揚『般若』與『現觀莊嚴論』,作《[[現觀莊嚴論]]》釋、《[[現觀莊嚴明般若波羅密多釋]]》。<ref name=“budaedu"/>
=== * 中觀應成派===
佛護及其弟子月稱建立「[[中觀應成派]]」(Prasaṅgika,隨應破派),佛護作《[[中論釋]]》,月稱作《[[中論明句釋]]》、《[[入中論]]》、《[[四百論釋]]》等。 月稱論師對中觀應成派的觀點進行了廣泛的立論并對其他中觀宗的觀點 給出了充分的理路上的駁斥。他繼承佛護論師的觀點,主張直接通過應承 辯破他宗自相有的說法,即可在所化機相續中生起證悟無我的智慧,故被 稱為「中觀應成派」(Prasaṅgika,隨應破派)。而在教義上,他反對清辨的看法,認為一切法無自相,但是他也反對瑜伽行唯識派認為[[阿賴耶識]]實有,與[[說一切有部]]立場相近。<ref name=“budaedu"/>
===融合===
公元七八世紀後,隨著密教的傳播,大乘的兩個學派中觀派與瑜伽行唯識派開始融合,形成[[中觀瑜伽行派]]。[[寂護]]是這個學派的創建者,著有《攝真實》等。<ref name=“kk0"/>
== 參考資料 ==
13,36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