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菊石

增加 920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File:菊石.jpg | thumb | 400px | 菊石 <br> [https://www.reddit.com/r/Naturewasmetal/comments/b69fu3/ammonite_in_the_sea_by_simon_stålenhag/ 原圖鏈接] ]]
'''菊石'''(Ammonite),歸屬於[[軟體動物門]](Mollusca)[[頭足綱]](Cephalopoda)[[菊石亞綱]]的海洋動物。它們具有類似於現代[[鸚鵡螺]]的盤繞外殼。在其他活的頭足類中[[章魚]],[[烏賊]]和[[墨魚]],殼小而內部,或沒有殼。
==簡介==
[[File:菊石的氣室.jpg | thumb | 400px | 菊石的氣室,來自馬達加斯加白堊紀的精美切割和拋光的克雷尼古拉斯菊石化石。每個氣室內都被白色方解石隔片(分區)隔開。背面是珍珠母外觀。 <br> [https://www.fossilera.com/fossils/3-05-agatized-ammonite-fossil-half-madagascar 原圖鏈接] ]]
菊石形狀類似[[鸚鵡螺]],為左右對稱的平捲型。殼表分佈有由[[氣室]](Chamber)連通管所形成的[[縫合線]](Suture),縫合線也是重要的演化與分類的依據。<ref name=“shell"/>
==體型大小==
[[<gallery mode="packed" heights="400">File:Parapuzosia seppenradensis.jpg | thumb | 450px | Parapuzosia seppenradensis <br> [https://www.reddit.com/r/Naturewasmetal/comments/ajele8/parapuzosia_seppenradensis_is_the_largest_known/ 原圖鏈接] ]]</gallery>
菊石得體型大小懸殊,小的有侏羅紀晚期的NANOCOCOCERAS,成年後的直徑很少超過20毫米。大型菊石可達到人的大小,Parapuzosia seppenradensis直徑1.95米,源自於白堊紀晚期。它於1895年在德國發現。如果完整,該標本的直徑約為2.55米。<ref name=“BGS"/>
==不同時期的菊石==
西藏白堊紀的錐菊石Turrilites等。台灣的沈積地層很新,很難發現菊石,但中油的鑽井隊曾鑽到一枚菊石標本。<ref name=“shell"/>
==地層學的導引化石==
菊石是地層學的極好導引化石,因為:
*迅速進化,因此每種亞mon族物種的壽命都相對較短
*存在於許多類型的海洋沉積岩中
*相對常見並且相當容易識別
*具有全球地理分佈
地層學關聯性的目的,菊石進化的迅速是其優於其他化石的唯一最重要的原因。這種關聯可以在全球範圍內。可用於區分持續時間少於20萬年的地質時間間隔。就地球歷史而言,這是非常精確的。<ref name=“BGS"/>
==菊石的進化==
菊石亞綱的系統演化如下:
13,36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