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郁永河

增加 8,920 位元組, 4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div style="padding:20px 10px 20px 10px; background: radial-gradient(circle, rgba(253,255,0,0.17651726217830888) 0%, rgba(116,121,9,0.09808588962928921) 100%);"> <di…”
<div style="padding:20px 10px 20px 10px; background: radial-gradient(circle, rgba(253,255,0,0.17651726217830888) 0%, rgba(116,121,9,0.09808588962928921) 100%);">
<div style="float:right; margin:0px 10px 10px 20px">
{| class="wikitable"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姓名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郁永河
|-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別名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字]]滄浪
|-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出生年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不詳
|-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死亡年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不詳
|-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教育背景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不詳
|-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出版作品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https://ctext.org/wiki.pl?if=gb&res=793583 裨海紀遊]》、〈番境補遺〉、〈海上紀略〉、〈宇內形勢〉
|}

</div>
'''郁永河'''(? - ?),[[字]]滄浪,[[浙江]]仁和(今杭州)人,以附學生佐閩幕。好遠遊,意興甚豪。

==生平==
[[康熙]]35 年(1696)[[福州]]火藥庫爆炸,損失硫磺五十餘萬斤,他自告奮勇來臺採硫,在翌年3 月從[[廈門]]渡海抵達安平,5 月率領工作團隊乘牛車北上,途經各個原住民部落,6月抵達甘答門(今關渡),在原住民的協助之下,至11 月完成採硫與提煉的工作,隨即搭船返回福州。

==著作==
郁永河居臺九月餘,他將這段經歷寫成《[https://ctext.org/wiki.pl?if=gb&res=793583 裨海紀遊]》<ref>編者按:蔣師轍《臺灣通志》記其書曰「采硫日記」三卷。</ref> ,記來臺見聞,[[高拱乾]]《臺灣府志》、[[王禮]]《臺灣縣志》等皆記其「所賦詩,亦有可傳者」,對全臺山川形勢、番俗民情,特別詳細記載,為散文佳作,其中詩作〈臺灣竹枝詞〉十二首、〈土番竹枝詞〉二十四首,對臺灣斯時生活狀況有深刻之描寫,富有現實感。郁永河後來還寫了〈番境補遺〉、〈海上紀略〉、〈宇內形勢〉,都提到了臺灣。郁氏主要著作為《裨海記遊》,此書留下十七世紀末臺灣的地理景觀、人文歷史的文獻,它對於文學的貢獻也許不是直接的,卻是彌足珍貴。方豪《合校本裨海紀遊》於1950年由臺灣省文獻會出版,後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出版之《裨海紀遊》即採方豪校本,但刪去校勘按語,據該書「弁言」,臺銀本以「屑玉叢譚本」為底本校勘。茲亦據臺銀本,參考清[[咸豐]]三年(1853年)由南海[[伍崇曜]]彙刻的《粵雅堂叢書》。<ref>許俊雅撰</ref>
==學術==
在臺灣採硫期間,他將所見所聞以日記體記錄下來,寫成了裨海紀遊,又名採硫日記,忠實記錄了三百多年前臺灣的面貌,是了解臺灣歷史的重要書籍。
==評論==
因為郁永河對硫土產地充滿好奇心,於是深入產硫溪谷源頭,將一探究竟的歷險過程及初見溫泉硫磺的驚奇感受,用精確的文字記錄下來,因此留下了臺灣文學史上描寫「硫穴」的重要文獻。透過這篇文章,不僅可以認識郁永河寫實生動的文字風格,也可以感受作者冒險犯難的精神。
==[[七言古詩]]==
臺灣竹枝詞二十四首之十七<br>
臺灣竹枝詞十二首選三<br>
蔗田萬頃碧萋萋
<ref>萋萋:草木茂盛的樣子。</ref>,一望蘢葱
<ref>蘢蔥:草木青翠茂盛的樣子。</ref>路欲迷。

綑載都來糖廍
<ref>糖廍:臺灣早期的製糖場。廍,音ㄅㄨ ˋ。</ref>裡,只留蔗葉餉
<ref>餉:供給或提供食物。</ref>群犀
<ref>犀:牛。</ref>取蔗漿煎糖處曰糖廍。

蔗梢飼牛,牛嗜食之。(其五)

青葱大葉似枇杷,臃腫
<ref>臃腫:粗大笨重的樣子。臃,音ㄩㄥ。</ref>枝頭著白花。

看到花心黃
<ref>花心黃:番花的花心呈現如蛋黃般的鮮亮黃色,花冠呈乳白色,恰似蛋黃與蛋白,因此俗稱作「雞蛋花」。至冬而花葉盡落,僅剩光禿禿的樹枝,恰似鹿角一般,因此也稱作「鹿角樹」。另有稱為「緬梔」、「貝多羅」、「番仔花」。</ref>欲滴,家家一樹倚籬笆番花葉似枇杷,

花開五瓣,白色,木本,臃腫,枝必三叉。

花心漸作深黃色,攀折累三日不殘。

香如梔子,病其過烈;風度花香,頗覺濃郁。(其六)

不是哀梨
<ref>哀梨:相傳漢秣陵哀仲家種梨,實大而味美,時人稱為「哀家梨」,亦簡稱作「哀梨」。</ref>不是楂
<ref>楂:山楂,薔薇科落葉喬木,果實作球形色紅,綴有白點,味酸,可食,也可入藥。</ref>,酸香滋味似甜瓜。

枇杷不見黃金果,番檨
<ref>檨:音ㄕㄜ,即芒果。產于熱帶地區,今福建、廣東、海南、臺灣等處盛產。番檨今俗稱為「土芒果」。</ref>何勞向客誇番檨生大樹上,形如茄子。

夏至始熟,臺人甚珍之。(其十)<br><br>

【題解】<br>
本詩為七言古詩,收入《[http://xdcm.nmtl.gov.tw/twp/index.asp 全臺詩]》第壹冊。郁永河初抵臺灣,所見多有新奇。臺灣竹枝詞十二首正表現著他對臺灣的最初印象。

臺灣由於地理與氣候適宜,甘蔗品質極優。遠自[[荷蘭]]時期臺灣糖產已經外銷,[[明朝|明]]鄭時期積極提倡,至[[清朝|清]]初甘蔗種植面積之廣,已成為引人注目的本土特色景觀。爾後糖業一直是臺灣經濟的重要命脈。

早期大陸來臺人士就臺灣特有物產,常冠以「番」字,如番花、番檨乃至番石榴、番茉莉、番橘、番柑等。番花形色可愛,至今仍然廣受喜愛。番檨的樹形、果實、顏色、滋味皆有特色,是宦遊書寫中最常見的主題之一。歷經長期的技術改良,臺灣芒果現今不僅品種多元,品質更大為提昇,成為揚名國際的特色水果。<br><br>

【延伸閱讀】<br>
1. 錢琦〈[https://ipoem.nmtl.gov.tw/nmtlpoem?uid=58&pid=779 臺灣竹枝詞]〉二十首,《全臺詩》第壹冊。
==[[七言律詩]]==
渡黑水溝<br>
浩蕩<ref>浩蕩:水壯闊貌。</ref>孤帆入杳冥<ref>杳冥:即渺茫,形容水流曠遠貌。</ref>,碧空無際漾<ref>漾:飄盪。</ref>浮萍。

風翻駭浪千山白,水接遙天<ref>遙天:猶長空。</ref>一線青。

回首中原飛野馬<ref>野馬:指野外蒸騰的水氣。典出《莊子•逍遙游》:「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郭象注:「野馬者,游氣也。」成玄英疏:「此言青春之時,陽氣發動,遙望藪澤之中,猶如奔馬,故謂之野馬也。」。</ref>,揚舲<ref> 揚舲:舲,本指有窗戶的小船,後泛指船隻。即揚帆航行。</ref>萬里指晨星。

扶搖乍徙<ref>扶搖乍徙:扶搖,盤旋而上的暴風。乍,原指突然、忽然之意,此處引申為迅速。謂隨著風勢快速移動。</ref>非難事,莫訝莊生語<ref>莊生語:莊子的話,此指《莊子•逍遙游》:「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的記載。</ref>不經<ref>不經:不合常理。</ref>。<br><br>
【題解】<br>
本詩為七言律詩,收入《全臺詩》第壹冊。詩題中的「黑水溝」,指的是位於澎湖東北方的黑潮支流,因洋流水色偏黑而得名。康熙36年(1697),作者由福州來臺採集硫磺,並將此一經歷筆記為《裨海紀遊》一書,此首作品是其航渡黑水溝時的紀錄,原詩無詩題,《全臺詩》編輯時,依詩前記載「二十二日,平旦,渡黑水溝」之內文重新擬題。在內容方面,本詩描寫大海孤舟的蒼茫景象,記錄黑水溝風浪翻湧的狀態,並引《莊子》之典,強調船隻隨著強風,迅速破浪前行的景致,為清領時期橫渡臺灣海峽的狀況,留下一個可供參考的體驗實錄。<br><br>
【延伸閱讀】<br>
1. 郁永河〈[https://ipoem.nmtl.gov.tw/nmtlpoem?uid=12&pid=98 舟中夜作]〉,《全臺詩》第壹冊。

2. 朱仕玠〈[https://ipoem.nmtl.gov.tw/nmtlpoem?uid=12&pid=1040 由黑水溝夜泛小洋]〉,《全臺詩》第貳冊。

3. 范咸〈[http://cls.lib.ntu.edu.tw/TWPAPP/OrigYin/Ti_Brow.asp?TID=00004412 三月二十五日渡海紀所見]〉,《全臺詩》第貳冊。
==註釋==
{{Reflist}}

==參考資料==
*[https://ipoem.nmtl.gov.tw/nmtlpoem?uid=12&pid=1036 愛詩網]
*[http://isbn.ncl.edu.tw/NEW_ISBNNet/C00_index.php?&Pfile=2211&KeepThis=true&TB_iframe=true&width=900&height=650 郁永河《裨海紀遊》從臺灣自然人文的探奇到認同的調適]
*[http://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5546 台灣大百科全書]
*[http://www.nani.com.tw/slearn/slchin/chin_a/author/author70.jsp 郁永河]
21,45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