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大調第七鋼琴奏鳴曲
D大調鋼琴奏鳴曲,作品10號之3,是德國音樂家貝多芬的作品。
一般認為這首鋼琴奏鳴曲在作品10中,是最為傑出的作品。結構上又回到了初期的4個樂章,內容上更加深刻。關於這首樂曲,貝多芬曾經對他的弟子說過這樣一段話:"將正陷於悲哀里的人的心理狀態,用各種光線和陰影的微妙變化來加以描繪出來。
目錄
基本信息
簡介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享年57歲),德國著名的音樂家,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對世界音樂的發展有着非常深遠的影響,因此被尊稱為「樂聖」。
貝多芬的主要作品以九部交響曲為首要地位。代表作有:降E大調第三交響曲《英雄》、c小調第五交響曲《命運》、F大調第六交響曲《田園》、A大調第七交響曲、d小調第九交響曲《合唱》(《歡樂頌》主旋律)、序曲《愛格蒙特》、《萊奧諾拉》、升c小調第十四鋼琴奏鳴曲《月光》、F大調第五小提琴奏鳴曲《春天》、F大調第二浪漫曲。他集古典音樂的大成,同時開闢了浪漫時期音樂的道路,對世界音樂發展有着舉足輕重的作用。他的《月光曲》曾以傳說的形式出現在小學語文課本人民教育出版社六年級上冊第23課。
貝多芬在音樂史的地位是極其突出的,他不僅是古典主義風格的集大成者,同時又是浪漫主義風格的開創者。作為音樂大師,貝多芬對藝術歌曲同樣予以相當程度的關注,他是德國藝術歌曲創造的先驅,畢生作有鋼琴伴奏的藝術歌曲六十多首,他的藝術歌曲以極其豐富的表現手法和形式來展現,表達屬於全人類的情感。在藝術歌曲的領域裡取得了非凡成就。
曲式分析
第一樂章 急板(Presto),D大調,2/2拍,奏鳴曲式。在結構上比以往的樂曲更有緊湊感覺。此樂章華麗燦爛而且明確有力、快速、內容豐富。
第二樂章 淒涼的緩板(Largo e mesto),d小調,6/8拍,奏鳴曲式。這是在整個樂曲中最有緊張感的樂章,是一首貝多芬在這一時期的所有作品中,表現最深刻的作品。此外這也是貝多芬在鋼琴奏鳴曲的獨立樂章中,最後一次使用最緩板。
第三樂章 快板的小步舞曲(Menuetto, Allegro),D大調,3/4拍,三部曲式。由前一樂章陰鬱的氣氛一變而成為明朗的小步舞曲。像這類色彩的突變是貝多芬的特色之一。小步舞曲的主題是極為柔和的。
第四樂章 快板(Allegro),D大調,迴旋曲式。其主題有發問的動機之感覺,據辛德勒說,貝多芬是用此動機來表現他的憂鬱,並藉以問自己:"這一下,你還憂鬱不憂鬱"。這個"憂鬱"的動機不斷發展,在尾奏中仍非常活躍,最後趨於平靜地結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