龜雖壽
《龜雖壽》 |
作品名稱:《龜雖壽》 創作年代: 東漢 文學體裁:樂府詩作 作者:曹操 |
《龜雖壽》為東漢文學家、政治家曹操創作的一首四言樂府詩,此詩是組詩《步出夏門行》的第四篇。作者自比一匹上了年紀的千里馬,雖然形老體衰,屈居櫪下,但胸中仍然激盪着馳騁千里的豪情壯志,表現了其老當益壯、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充滿了對生活的真切體驗,有着一種真摯而濃烈的感情力量。全詩詩情與哲理交融,構思新巧,語言清峻剛健,融哲理思考、慷慨激情和藝術形象於一爐,述理、明志、抒情在具體的藝術形象中實現了完美的結合。
目錄
作品原文
“ | 龜雖壽[1] 神龜雖壽, 猶有竟時; 騰蛇乘霧, 終為土灰。 老驥伏櫪, 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 壯心不已。 盈縮之期, 不但在天; 養怡之福, 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 歌以詠志。 |
” |
— 《龜雖壽》,《樂府詩集》 |
全詩譯文
神龜雖然十分長壽,但生命終究會有結束的一天;
騰蛇儘管能騰雲乘霧飛行,但終究也會死亡化為土灰。
年老的千里馬雖然伏在馬槽旁,雄心壯志仍是馳騁千里;
壯志凌雲的人士即便到了晚年,奮發思進的心也永不止息。
人壽命長短,不只是由上天決定;
調養好身心,就定可以益壽延年。
真是幸運極了,用歌唱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創作背景
建安十年(205),曹操摧毀了袁紹在河北的統治根基,袁紹嘔血而死,其子袁譚、袁尚逃到烏桓,勾結烏桓貴族多次入塞為害。曹操為擺脫被動局面,採用了謀士郭嘉的意見,於建安十二年(207)夏率師北征,五月至七月皆無果,後接受田疇建議,斷然改道,經徐無山,出廬龍塞,直指柳城,一戰告捷。九月,勝利回師,途經碣石等地,曹操寫了《步出夏門行》這一組詩。此篇為組詩的第四首,寫作時間比《觀滄海》稍晚,大約在公元207年末或208年初,即在他平定烏桓叛亂、消滅袁紹殘餘勢力之後,南下征討荊、吳之前。此時曹操已經五十三歲了,回首起自己的人生路程,無限感慨而有此篇。
作者簡介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三國中曹魏政權的奠基人。
曹操曾擔任東漢丞相,後加封魏王,奠定了曹魏立國的基礎。去世後諡號為武王。其子曹丕稱帝後,追尊為武皇帝,廟號太祖。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曹操以漢天子的名義征討四方,對內消滅二袁、呂布、劉表、馬超、韓遂等割據勢力,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統一了中國北方,並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擴大屯田、興修水利、獎勵農桑、重視手工業、安置流亡人口、實行「租調製」,從而使中原社會漸趨穩定、經濟出現轉機。黃河流域在曹操統治下,政治漸見清明,經濟逐步恢復,階級壓迫稍有減輕,社會風氣有所好轉。曹操在漢朝的名義下所採取的一些措施具有積極作用。
曹操精兵法,善詩歌,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並反映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氣魄雄偉,慷慨悲涼;散文亦清峻整潔,開啟並繁榮了建安文學,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魯迅評價其為「改造文章的祖師」。同時曹操也擅長書法,唐朝張懷瓘在《書斷》將曹操的章草評為「妙品」。[2]
參考資料
- ↑ 龜雖壽, 古詩文網,
- ↑ 「曹操」詩詞全集(26)首), _詩詞名句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