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標野宴 王昌齡
龍標野宴是一首七言絕句。詩人因觸犯權貴被貶為龍標尉,但他並未因此意志消沉,鬱鬱寡歡,而是照樣悠然自得地過着生活。這種豁達樂觀、傲然命運的態度,既表現了其不屈不撓的精神,同時也表示了他對當時統治者的強烈不滿。
目錄
原文
譯文
夏天的夜晚在沅溪邊乘着涼爽的風兒散步,朋友們帶着酒相互陪伴着來到了竹林深處。
不要說我們的音樂和歌聲是因為被貶謫的哀愁,那遠處的青山和當空的明月卻從不曾空缺。
賞析
這首詩表面上表現了詩人的安逸生活,其實內心還是有被貶謫的苦。
「沅溪夏晚足涼風,春酒相攜就竹叢」,夏夜涼風,春酒,竹林,這是一個有足夠的條件放鬆自己的肢體、情感和思維的夜晚。「相攜」「就」二詞就十分明顯的表現着這種竹林聚會,縱情暢飲的放鬆舉止,給人一種隨夏夜涼風自在飄蕩的感覺。——這似乎是魏晉名士的文字。
而作者是王昌齡,一個曾寫下「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的這般充滿了激昂悲壯的血性文字的邊塞詩人;一個曾遠赴西鄙,數被貶於荒遠,宦遊坎坷,而又有着極強的功業追求的盛唐詩人。
王昌齡此時正被貶龍標。「莫道」只是不要說而已,並非沒有,「莫道弦歌愁遠謫」,其實心中何曾放下?再深味一下開始的「沅溪夏晚足涼風,春酒相攜就竹叢」的描繪聚會暢飲的文字,我們就能在那夏夜涼風般自在飄蕩中觸摸到作者心靈深處的難以釋懷的沉重。歡聚、暢飲並不能使遠謫的王昌齡獲得真正的心理平衡,所以「青山明月不曾空」便自然而出。「青山」「明月」是天地間永恆的美好存在,是作者譴懷寄情的對象,更是詩人精神人格的物化。詩人以青山明月自詡,表現了對人生大自在大擁有的追求。
創作背景
唐玄宗天寶七載(748),王昌齡從江寧(今江蘇南京)丞任上被貶為龍標尉。據唐人殷璠《河嶽英靈集》,王昌齡為人「孤潔恬澹,與物無傷」,卻因「不矜細行」,即不拘生活小節,而引起「謗議沸騰」,以至被貶到當時的蠻荒之地龍標縣。這首詩就是王昌齡在龍標貶所期間所寫的。
簡析
《龍標野宴》是一首七言絕句。詩人因觸犯權貴被貶為龍標尉,但他並未因此意志消沉,鬱鬱寡歡,而是照樣悠然自得地過着生活。這種豁達樂觀、傲然命運的態度,既表現了其不屈不撓的精神,同時也表示了他對當時統治者的強烈不滿。全詩手法精妙,於敷陳直賦間將詩人的胸襟表現得淋漓盡致,含蘊沉藉,韻味無窮。
王昌齡
王昌齡 (698— 756),字少伯,河東晉陽(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說京兆長安(今陝西西安)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後人譽為「七絕聖手」。早年貧賤,困於農耕,而立之年,始中進士。初任秘書省校書郎,又中博學宏辭,授汜水尉,因事貶嶺南。與李白、高適、王維、王之渙、岑參等交厚。開元末返長安,改授江寧丞。被謗謫龍標尉。安史亂起,為刺史閭丘曉所殺。其詩以七絕見長,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邊塞所作邊塞詩最著,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譽(亦有「詩家天子王江寧」的說法)。[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