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引泉
龍引泉2019年4月12日,入選由中國科協調宣部主辦,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共同承辦的「中國工業遺產保護名錄(第二批)」。
目錄
目錄
1 中國第一個城市給水工程 ▪ 簡介 ▪ 軍事重鎮 2 歷史淵源 3 工程建設 4 百年滄桑是難以抹去的記憶 ▪ 林木茂盛的風景區 ▪ 「龍引泉」石碑 ▪ 完成海防建設的使命 ▪ 歷史價值 5 所獲榮譽
中國第一個城市給水工程
簡介
近幾年來,經過研究人員撥開層層迷霧,出乎意料地發現,龍引泉的開鑿與建設竟與一位歷史人物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並與中國近代史共浴了民族血與火的洗禮。
軍事重鎮
旅順自古以來就是軍事重鎮。它地處遼東半島南端,與山東半島的蓬萊、煙臺等地隔海相望,其海防形勢「出可截剿敵船,退可扼險自守」,是京津的天然「門戶」。
歷史淵源 ==
清朝末年,來自海上的侵略狼煙四起,為加強防衛,清政府被迫籌建水師。在向國外大批購置艦船的同時,在沿海重鎮大力修建軍港、炮壘等防禦設施。於是,一位歷史人物從此與旅順結下了不解之緣光緒五年,也就是1879年,北洋大臣李鴻章受命在旅順建設北洋水師基地,曾是寂寞的山野漁村,頓時成為人聲鼎沸的建設工地,也由此拉開中國近代旅順悲歡的歷史大幕。李鴻章派人從全國各地徵集了大量民工,從修建黃金山炮台開始,先後建造了碼頭、船廠、船塢等現代海軍基地設施,工地軍民最多時達1萬餘人。一下子來了這麼多人,加上市內供水不足,吃水又成了難題。雖然在附近打了數十口井,不是水帶鹹味,就是水脈不旺,解決吃水問題已成為當務之急。建設者發現旅順口北十里的八里莊數眼泉水水質甘冽,水眼出水也特別旺,被當地人稱為「龍眼泉」。1879年,李鴻章又派人「鑿石引泉」,投入巨資引「龍引泉」水進入旅順市內,供水陸將士、工匠飲用。光緒七年十月,李鴻章在實地考察旅順後,以北洋大臣的身份第一次給朝廷的《訂購快船來華折》中,奏報了營建旅順北洋水師基地計劃,並將已開工修築黃金山炮台和鑿石引泉工程奏報朝廷認可。在旅順建港工程全部結束後,李鴻章在光緒十六年十一月給清廷的《驗收旅順各要工折》說明了開發龍引泉的原因:「又慮近海鹹水之不便食用也,遠引山泉十餘里,束以鐵管,埋入地中,穿溪越隴,屈曲而達於澳塢之旁,供水陸將士、機廠工匠朝夕取用,不致因飲水不潔而生疫病。」 龍引泉碑碑文真實地記載了這一段歷史:「旅順口為北洋重鎮,歷年奉旨籌辦炮台、船塢,駐設海軍、陸師合營局兵匠等,設各機廠水雷營電池及來往兵船,日需食用淡水甚多,附近一帶連年開井數十口,非水味帶咸即泉脈不旺。因勘得旅順口北十里,地名八里莊,有泉數眼,匯成方塘,土人呼為龍眼泉,其水甚旺,歷旱不涸,但分其半足供口、水陸營局食用需要。」 當年的李鴻章可能不會想到,當清澈的龍引泉汩汩流入北洋水師基地旅順港時,它已成為中國第一個城市給水工程。李鴻章為營建北洋水師基地和龍引泉的竭心積慮,從他光緒七年的《訂購快船來華折》就可見一斑:「臣率隨員登岸察勘,該口形勢實居北洋險要……前委員,會同德弁漢納根經營修築,鑿石引泉工程已得大半,其餘局廠船塢各項,當陸續籌款興造。」
工程建設
龍引泉水源工程建設持續了9年時間,經過兩個階段的施工,先後修集水池一座,建隧道728米,打井18眼,鋪設鑄鐵管道6810米,於1882年將水引到旅順港。又馬不停蹄在港內修建兩座水庫,鋪設8352米分水管,安裝18台取水機器。整個工程在光緒十四年,即1888年結束,形成了一個比較完備的供水體系,日供水量達1500立方米。龍引泉供水系統不僅供軍港、醫院用水,也供城市居民用水,是典型的近代城市供水設施。它已不是過去僅供飲用灌溉的一股泉水了,它經建塘集水以提高水位,鋪設管道引水入港,成為我國第一個城市給水工程而被世人所矚目。 19世紀末至20世紀中期,沙俄、日本占領旅順期間,為了滿足軍隊和居民年日益增加的用水需求,在充分利用龍引泉水源和開發新的水源同時,還對龍引泉原有的供水系統進行多次改建、擴建,延長各類集水隧道近1400米,新增口徑250毫米輸水管道3600多米,使其供水量有大幅度增加。 炮聲沉寂,硝煙散去。解放後半個多世紀,旅順的城市供水事業有了長足的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後,踏着全市供水事業突飛猛進的發展腳步,旅順的供水設施也在大量增加,隨着「引碧」入連、「引英」入連水源工程的竣工,旅順供水能力已達到3萬立方米,由此結束了旅順「定時供水」的歷史。
百年滄桑是難以抹去的記憶
林木茂盛的風景區 歷經滄桑的龍引泉如今是什麼模樣?帶着疑問記者造訪了龍引泉遺址。 走進龍引泉舊址,如同走進了「森林公園」,管理人員向記者介紹說,由於長期對龍引泉植被進行保護,形成了今天林木茂密的小「風景」,其中有20多棵百年參天大樹,屬珍稀品種。在綠蔭掩映的龍引泉石碑前,記者一眼就看出石碑上的累累「傷痕」,它不僅目睹了列強們在中國土地上的可恥火併,並屢屢遭難。 「龍引泉」石碑 據介紹,龍引泉碑是應當地居民的請求,於光緒十四年五月所立。李鴻章當初開發龍引泉的主要目的是為旅順建港服務,解決軍事供水問題,但事實上從龍引泉水源工程竣工那天開始,就為軍民共用,碑文的後半部分可以印證:「另分一管添作池塘,專供該處旗民食用灌溉,前月據該處旗民聯名稟稱:所分出水日久無憑,恐為軍中所用,該所有居民無水食用,懇請立碑存記。」該碑於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中遭到了破壞,中部斷裂,1906年被修復後重新豎起。1945年蘇軍進駐旅順期間,龍引泉碑底1/4處又遭粉碎性破損,就地掩埋,直到1982年被挖掘出土,又被再次立起來。重新「站立」起來的「龍引泉」石碑的「泉」字,幾乎被埋在地下。龍引泉碑濃縮了中華民族近百年的屈辱歷史,在被列強掠食的中國,連一塊石碑也遭劫難。 完成海防建設的使命在龍引泉石碑旁,就是龍引泉集水塘,要想看到「龍眼泉」的廬山真面目,還要從一條長728米的拱形隧道進入集水塘。沿着階梯走下去,在暗淡的燈光下,已看不到昔日「其水甚旺,歷旱不涸」的景象。據介紹,在解放後30多年間,龍引泉水源仍在為城市供水,後來因上個世紀40年代亂砍亂伐樹木,破壞了地表植被,再加上70年代在龍引泉周邊打井取水,造成水位下降,直到1979年水源枯竭停用。巧合的是,龍引泉從1879年開發建設到1979年停用,整整經歷了100年的滄桑歲月,為中國早期的海防建設和旅順城市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並載入中國城市發展的史冊。
歷史價值
「飲水思源」,龍引泉完成了歷史使命,作為全國城市供水事業的發祥地,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市自來水集團公司在解放後接管了龍引泉,將破碎的石碑恢復了原樣,保護植被和供水遺蹟,並有計劃地進行保護性開發,向世人展示這一歷史遺蹟。隨着時光的流逝,它將成為人們難以抹去的記憶。 在旅順口小南村茂密的林間,
有一眼甘甜的清泉, 雜草和灌木的遮掩, 時光百年的流轉, 讓它顯得十分的平凡。 它就是中國最早的城市自來水的水源, 旅順龍引泉。 遙想當年, 北洋水師的戰艦, 就是滿載着它的甘甜, 奔赴到黃海前線。 龍引泉, 你為什麼? 沉默百年。 你是不是在期盼? 北洋水師的官兵們凱旋![1]
== 所获荣誉 ==
2019年4月12日,入選由中國科協調宣部主辦,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共同承辦的「中國工業遺產保護名錄(第二批)」。 主要遺存:石碑;隧道、集水池、18 眼檢測井;清海軍儲水池舊址、井蓋 入選理由:中國近代第一個城市給水工程,開創了中國近代城市供水事業的先河;具有較為完備的供水體系,不僅供軍港、醫院用水,也供城市居民用水,是典型的近代城市供水設施;為城市服務長達百年。
相關視頻
看龍引泉遺址,這個公園就是因有此泉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