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龍目井 (龍井)

龍目井

圖片來自longjing

龍目井,是位於臺灣臺中市龍井區龍泉里的水井,為該地名的由來,也是彰化八景之一。[1]

目錄

井名

彰化縣志》卷一.封域志:龍目井在邑治北十七里...旁有兩石,狀若龍目,故名。

另一名稱由來是村長陳深波說明,先人在大肚溪附近、今龍新路發現兩處相鄰的泉水穴,兩口井有如龍的雙眼,所以有此名。還有傳說是過去先人發現泉旁有了一塊外形像似龍首的天然石,其上具一對神采弈弈的眼球,因此喚作「龍目井」,並認為泉水能治療任何難症,於是各地膜拜求治者紛至沓來,也建廟祭祀,可是不久被荷蘭人破壞龍眼。1954年報導時井旁僅存像是眼窟的凹洞,1987年記者趙鎮藩採訪時已補嵌上。

日治時期,茄投庄取「龍目井」之頭尾二字改稱「龍井」。2005年報導時,龍井鄉是臺灣行政區劃唯一將井名當成地名的鄉鎮

狀況

《彰化縣志》卷一.封域志:龍目井...其泉湧起數尺,如噴玉花,山下田數百畝,皆資此泉灌溉,色清味甘,里人多汲焉... 世居龍泉村的洪裕泰表示,龍泉村的泉脈很近地表,泉眼就在龍目井處,但井邊以往是澇地,不易著力,所以村民用樟樹頭擺在泉邊好汲水,卻傳出井水是由壞死樟樹根部自然湧出的說法。村民楊萬居回想,此井可灌溉三十餘甲良田,不斷湧出的泉水一下子就可注滿大水桶。

道光十二年(1832年)李延璧、周璽編著《彰化縣志》,將此井以「龍井觀泉」之名收錄為彰化八景之一。因井旁曾有兩棵榕樹,故也稱「雙榕抱泉」。居民將井旁的榕樹下處稱為「皇帝殿」,置石桌、石椅、烹井水品茗聊天。

相傳縣治原先要設在此地,但彰邑人不肯罷休,暗中撒下很多鹽份於龍目井內,乾隆皇喝了認為太鹹不中用,於是縣城決定建在今天的彰化。據林衡道所述的另一版本是彰邑人乘機將杯子故意調換,讓乾隆皇誤把較好的龍目井水的當成彰化,縣城就設在彰化了。蓮蕉井版的建城選址傳說則是官府取蓮蕉井水與彰化的泉水比重,彰邑人在他們彰化的泉水中加鹽而勝出。

1954年新聞,此深只及四尺的井依然盛噴。1960年代颱風,井遭水淹,經清理後已無法恢復舊觀。該年代中泰紙業在此建立衛生紙廠、東記紙廠建立白紙板紙廠。因設立多家造紙廠大量抽地下水,加上龍井地勢較高,井水無法再自動流出。面對井水枯竭,村民遂用磚頭圍成四角形井池,以方便洗衣。1987年,當地的大昌紙廠正在擴充產能。同年報導時村民認為隨井水日漸枯竭,風水地理被破,導致附近的大戶人家幾乎家道中落。

二十世紀末,井再翻修時大量採用磁磚、水泥,破壞石砌原貌,連出水口都不見。2004年,縣議員黃錫嘉向縣府交旅局觀光課爭取新台幣一百八十餘萬元經費,將這座已二十年沒水的井下挖十餘公尺,以能繼續出水,並加裝不銹鋼蓋。後來泉水能再汨汨湧出,推測是因不少工廠外移,減少抽地下水之故,也被地方視為龍井再繁榮的吉兆。臺中縣文化資產審議委員會於2007年1月24日勘查是否要將該井列為文化景觀,但後遭否定。藉由黃錫嘉再爭取市府修復舊觀,2014年年尾完工。

參考文獻

  1. 龍目井,longj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