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齊良遲(1921年-2003年),字子長,1921年生於湖南湘潭,著名畫家,系齊白石第四子[1]。十歲起在其父指導下學習中國畫的傳統技法,二十四歲畢業於北京輔仁大學美術系,繼而從事美術教育工作[2]。後遵周恩來囑託,辭職專門侍奉白石老人並研習"齊派"繪畫藝術。1945年畢業於北京輔仁大學美術系。後任教於國立北平藝術專科學校。去世前為北京文史研究館副館長,湘潭齊白石紀念館名譽館長,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品鑑定研究室顧問、委員。擅長花鳥畫。出版有《怎樣畫蝦》、《怎樣畫螃蟹》[3]

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齊良遲

別名:字子長

國籍   :  中國                                                                                                                        民族:漢族

出生地:湖南省 湘潭市

出生日期:1921年

逝世日期:2003年

職業:畫家教師

畢業院校:北京輔仁大學美術系

代表作品:《怎樣畫蝦》、《怎樣畫螃蟹》

父親:齊白石

母親:胡寶珠

簡介

齊良遲(1921-2003),長期生活侍隨在白石老人身旁,深受其薰陶和影響,自幼刻苦學習國畫藝術以及詩詞歌賦等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從而打下了堅實的繪畫功底和

厚重的傳統文化基礎。在白石老人的教習指導下,齊良遲先生的藝術素養和功力有極大的提高。解放初期,為了更好地研習和傳承弘揚齊派繪畫藝術,齊良遲先生辭

去公職,專心在家侍奉白石老人,潛心系統地研究齊派藝術之妙諦。歷經幾十年認真研習和刻苦實踐,齊良遲先生秉承齊派藝術,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出自名家

自成家",成為齊派藝術傳人中的傑出代表。

齊良遲先生多年來熱心社會公益事業,先後多次為扶貧賑災捐款,贏得了社會各界的高度讚譽。他擔任文史館的領導後,不顧年事已高,帶領館員冒酷暑、頂嚴寒深

入基層送文化下鄉。許多機關、工礦、鄉村、軍營都留下了齊良遲先生的書畫佳作和不倦身影,充分表現了他無私奉獻的高風亮節和愛黨愛國的高尚情懷。

平生

總述

齊良遲(1921年--2003年) 字子長,齋號補讀齋、靜風堂,男,漢族,1921年生於湖南湘潭,系齊白石第四子。十歲起在其父指導下學習中國繪畫的傳統技法,1945年

畢業於北京輔仁大學美術系,後任教於國立北平藝術專科學校。後遵周恩來囑託,辭職專門侍奉白石老人並研習"齊派"繪畫藝術。齊良遲曾任北京文史研究館副館長,

北京齊白石藝術研究會會長,中國北京湖社畫會藝術顧問。 全國政協委員,湘潭齊白石紀念館名譽館長,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品鑑定研究室顧問。

耳濡目染

齊良遲的母親是齊白石先生的第二位夫人胡寶珠女士。1921年,齊良遲先生出生在湖南湘潭。從10歲開始,他便在父親的教誨下,學習中國畫的傳統技法。正是父親

的嚴格要求,使齊良遲對中國畫的寫生、臨摹以及雙勾等一招一式掌握得極其準確,為日後繪畫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正因為有了這一深厚的功底,16歲的齊良遲開始

跟隨父親學習齊派大寫意花卉時,就出手不凡。他首次創作的《芭蕉圖》就得到了父親齊白石的好評,齊白石看了兒子的《芭蕉圖》後大加讚賞,並在畫上題寫了這

樣一句話:"子長(齊良遲的字)初學能意造畫局,可謂有能學之能,予喜。"父親的鼓勵,堅定了齊良遲從藝的決心。

大學期間

1941年,20歲的齊良遲考入輔仁大學美術系,第一學期結束時,考試時的兩張國畫得分都不高,一張得78分,另一張只得了59分。齊良遲並不氣餒,相反學習更加刻

苦,並開始學習西洋畫,終於在24歲時,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輔仁大學。

在學畫的同時,齊良遲先生從小就跟隨一代篆刻宗師的父親學習治印。幼年的齊良遲,每當父親治印時,他常常幫助父親做一些磨印石之類的輔助性工作,因此從小

對篆刻就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進入輔仁大學後,曾師從陸和九先生研讀秦漢璽印,開始學習"雙側入刀"的治印方法,隨後又跟隨父親學習治印,又學習了"單側入

刀"的治印方法,從此他在治印時,在以"單側入刀"為主時,又吸收了"雙側入刀"法之長,使齊派篆刻藝術得到很好的發揚。

學習詩詞

齊良遲先生自幼跟着父親學做詩。根據父親的安排,他先熟讀《唐詩三百首》、《千家詩》,後讀陸游、納蘭性德等人的詩詞,此間,齊良遲還研讀了父親齊白石的詩。

為了提高自己詩詞的寫作水平,30歲的齊良遲曾拜近代語言學大師黎錦熙先生學習平仄,先後學了有關詩韻、詞韻及詞譜等方面的知識。從此齊良遲先生的詩不僅內

容豐富深刻,而且在形式上也十分工整,意境雋永,韻味綿長。

摺疊書法造詣

齊良遲先生的書法也是在父親的親自教誨下學得的,其書法集柳公權、李北海、鄭板橋、金農及其父親之長,形成自己獨特的書藝風格。齊良遲先生同他父親一樣,

在詩、書、畫及篆刻等方面均具有很高的造詣。

與無線電

齊良遲先生除愛好詩、書、畫及篆刻外,還是一個無線電愛好者,他自己曾設計安裝過無線電發射機,受到過有關方面好評。新中國成立初期,無線電人才缺乏,他

從輔仁大學美術系畢業後,只在北平美術專科學校教了不到一年的國畫,就應北京電信局之邀,進入該局無線電處工作,想在無線電方面去發展自己,成為一名無線電專家。

然而,因父親年事已高,加之體弱多病,為了照顧父親,繼承好齊派藝術,經周恩來總理安排,齊良石辭去了北京電信局的工作,回家專門伺候父親。在此同時,繼

續學習父親的齊派藝術,終於使他成為名重藝林的"齊派"藝術的掌門人。

文革期間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不久,齊白石老人的作品居然被紅衛兵宣布為應該徹底掃進歷史垃圾堆的"四舊",那麼作為齊派藝術傑出代表的齊良遲先生,也成了造反派

們批鬥的對象,被紅衛兵定了三大"罪狀",一是"裡通外國",其根據是齊良遲先生與在台灣的妹妹齊良芷經常書信往來;二是"歷史不清",青年時代的齊良遲參加過業

余無線電協會,並為國民黨92軍政治部修理過收音機、擴音機;三是"黑五類",父親齊白石被視作資產階級封建地主階級的文藝家,其畫被稱之為"黑畫"。正是這三條

莫須有的罪名,致使他下放勞動時間長達五年之久。

這期間,齊良遲先生及其全家除了精神上受摧殘外,經濟上也陷入極度的困難之中。穿的是好心人送的一些破舊衣服,有時還連鍋蓋都揭不開。為了養家糊口,他只

好像青年時代的父親一樣背起鋸子斧頭走街串巷,幫人家修理門窗、條凳,干起木匠活來。那時幹這一行的人太多,靠這項手藝也難以維持一家人的生活。有一年的

春節,他手中分文沒有,沒有辦法,齊良遲先生叫兒子把做木工用的刨子拿到委託行去換錢,委託行的人見是一隻新刨子,拒絕接收,就這樣兒子將刨子拿回來,父

子倆將刨子砸舊了後,再在上面抹上一些黑灰。這樣才換幾個錢,買了一點麵粉,全家人吃了一頓餃子。

粉碎"四人幫"後,齊良遲先生重新拿起畫筆,使齊派藝術再現生機。1988後,齊良遲先生為周恩來誕辰90周年繪製的九尺巨幅《荔枝圖》,深為鄧穎超的喜愛,同時

為劉少奇畫的《喇叭花》被有關部門收藏於毛主席紀念堂。

藝術特色

齊良遲以深厚的西畫根底轉攻國畫,其特點是以沒骨點垛作裝飾性構圖,用筆沉靜,力量、速度大體平均,其韻律主要依靠物象不同的色彩、形狀的組合而獲得體

現,而少有輕重疾徐、頓挫轉折的節奏變化 齊良遲畫作


花葉繽紛爛漫,而格調文靜娟秀,為傳統畫法中所未見,又能為雅俗所共賞,洵藝苑之奇葩、玉台之清品,尤以小幅更為精到。齊良遲是當代著名的花卉畫家,但他

並不只是專攻花卉,舉凡風景、靜物、肖像等等,無不喜愛,無所不能。她的花卉藝術能達到如此高超的境地,是與他在藝術上廣博的愛好和修養分不開的,還在青

年時代,當繪事學步之初,他就注意到對繪畫各門類和多種的廣泛研飛。一方面從汪慎生、湯定之學花鳥山水,到齊白石家中請教筆墨之道,另一方面又及時投奔徐

悲鴻之門,鑽研造型基本功,同時練習油畫。三十年代居英國時,又進斯萊德美術學校學習雕塑,同時還涉獵色粉筆和木刻等多種繪畫樣式,表現出他對美術的多方

面的旨趣。人們都知道,他把水彩技巧有機地融入了中國畫的水墨丹青。

他的許多油畫靜物,如芍藥、月季、繡球等,與後來創作的許多彩墨花卉,也有着極為密切的關係。齊良遲

的水彩作品色調明快,風格雋永,對於將中國水墨的意境融入西方繪畫傳統做出了有益的嘗試,在畫壇享有盛譽。

藝術成就

擅畫花鳥魚蟲,作品題材廣泛,講究情趣,筆墨生動,富有民族氣息。亦擅詩文、書法、篆刻,作品多次在國內外報刊上發表。出版有《怎樣畫螃蟹》、《怎樣畫雛

雞》、《怎樣畫蝦》等書。現為北京文史研究館副館長,北京齊白石藝術研究會會長,中國北京湖社畫會藝術顧問。由北京文史研究館編輯的《齊良遲花鳥畫集》由線

裝書局出版。齊良遲先生是齊白石四子,他積70餘載孜孜以求,在詩、書、畫、印等方面成就顯著。其詩詞言情言志,語意深長;其書法氣勢不凡,柔中有剛;其畫作

筆墨精妙,美不勝收;其篆刻奇崛多姿,健勁有力。

評論

齊良遲的花卉畫在題材選取上極具個性。他喜歡畫的花卉大約有四五十種,如繡球、蘭草、水仙、杜鵑、虞美人、扶桑、向日葵、紫丁香等,幾乎全是野花。而紫色

齊良遲的最愛。生長在東北沼澤邊緣的鳶尾花是他深愛着的一種野花,顏色為深紫色。他研究出的紫色是一般人很難調配出來的,似乎成了他色彩的專利。為了突出

帶有飄逸感的花朵,他刪繁就簡,有意將長而繁多的葉子加工為疏密有致的短小狀;畫面洋溢着令人賞心悅目的質樸。

隨興吟詠,情趣盎然,是齊良遲新作引人興味的又一特點。識畫者曾說,畫山要有神韻,畫花鳥要有情趣。我們縱覽為數可觀的新作,特別是花卉小品,恍惚追隨藝

術家,跟她一樣,以恬適明淨之心,漫步在春天裡,邂逅在百花間。

視頻

慧眼識珍寶!現場的齊良遲《大利圖》會是真品嗎?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