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鼽
鼻鼽 |
鼻鼽,中医病名。是指由于脏腑虚损、卫表不固所致的,以突发和反复发作的鼻痒、喷嚏、流清涕、鼻塞等为主要特征的鼻部疾病。本病为临床上较常见或多发的疾病,可常年发病,也可呈季节性发作。
鼻鼽病为中医名词,主要指鼻炎、鼻窦炎,规范医学名词包括鼻炎、鼻窦炎、急性鼻炎、慢性鼻炎、急性鼻窦炎、慢性鼻窦炎。根据症状、检查结果确定具体病种,再进行有针对性、标准、有效的治疗。
鼻炎、鼻窦炎常表现为鼻塞、流鼻涕、打喷嚏,甚至还会有一定程度的头痛以及嗅觉下降,治疗通常可用鼻腔生理性海水进行鼻腔冲洗,使用鼻喷激素喷鼻,如糠酸莫米松或氟替卡松。必要时可口服抗组胺药、白三烯受体拮抗剂,通常对鼻炎、鼻窦炎有较好缓解效果。[1]
目录
名词解释
是指由于脏腑虚损、卫表不固所致的,以突发和反复发作的鼻痒、喷嚏、流清涕、鼻塞等为主要特征的鼻部疾病。
相关西医疾病
变应性鼻炎、血管运动性鼻炎、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非变应性鼻炎。
主要病因
肺气虚寒、脾气虚弱、肾阳不足、肺经有热。
历史沿革
《素问》:“所谓客孙脉则头痛、鼻鼽、腹肿者,阳明并于上,上者则其孙络太阴也,故头痛、鼻鼽、腹肿也。”
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西医的变应性鼻炎、血管运动性鼻炎、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非变应性鼻炎等疾病可参考本病治疗。变应性鼻炎属I型变态反应,可常年发作,也可于花粉季节发病,更可因气候突变、接触粉尘、不洁气体等刺激而发病。血管运动性鼻炎是鼻部植物神经平衡失调、血管反应性增强所致的一种应激性疾病,其症状与变应性鼻炎极为相似,常在清晨起床时突然发作,并与情绪变化有关,鼻分泌物嗜酸性粒细胞阴性,变应原皮肤试验及特异性IgE抗体阴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非变应性鼻炎临床症状及鼻腔检查所见与变应性鼻炎相同,鼻分泌物中可找到较多的嗜酸性粒细胞,但变应原皮肤试验及特异性IgE抗体阴性,其发病多与环境气候、湿度等非特异性因素有关,病因不明。
病因
肺气虚寒、脾气虚弱、肾阳不足、肺经有热
病机
本病多由脏腑虚损,正气不足,腠理疏松,卫表不固,风邪、寒邪或异气侵袭,寒邪束于皮毛,阳气无从泄越,故喷而上出为嚏。肺气虚寒,卫表不固,则腠理疏松,乘虚而入;脾为后天之本,化生不足,鼻窍失养,外邪或异气从口鼻侵袭,;肾阳不足,则摄纳无权,气不归元,温煦失职,腠理、鼻窍失于温煦;肺经素有郁热,肃降失职,邪热上犯鼻窍,邪聚鼻窍,邪正相搏,肺气不宣,津液骤停,致喷嚏、流鼻涕、鼻塞等,发为鼻鼽。
1、部分病人有过敏史或家族史。
2、本病发作时主要表现为鼻痒,喷嚏频频、清涕如水、鼻塞,具有突然发作和反复发
作的特点。
3、在发作期鼻黏膜多为灰白或淡蓝色,亦可充血色红,鼻甲肿大,鼻道有有较多水样分泌物。在间歇期以上特征不明显。
二、鉴别诊断
伤风鼻塞 指因感受风邪所致的以鼻塞、流涕、打喷嚏为主要特征的鼻病。发病前多有受凉或疲劳史。初起鼻痒,打喷嚏,流清涕,持续鼻塞,嗅觉减退,语声重浊,数天后打喷嚏停止,清涕渐转为黏黄涕。可伴有周身不适、发热、恶风、头痛等。
本病四诊合参,主要从脏腑虚实来辨证。肺气虚寒,卫表不固者,鼻痒,喷嚏频频,清
涕如水,鼻塞,嗅觉减退,畏风怕冷,自汗,气短懒言,语声低怯,面色苍白,或咳嗽痰稀。脾气虚弱,清阳不升者,鼻痒,喷嚏突发,清涕连连,鼻塞,面色萎黄无华,消瘦,食少纳呆,腹胀便溏,四肢倦怠乏力,少气懒言。肾阳不足,温煦失职者,清涕长流,鼻痒,喷嚏频频,鼻塞,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腰膝酸软,神疲倦怠,小便清长,或见遗精早泄。肺经伏热,上犯鼻窍者,鼻痒,喷嚏频作,流清涕,鼻塞,常在闷热天气发作。全身或见咳嗽,咽痒,口干烦热。
二、治疗原则
肺气虚寒者给予温肺散寒;脾气虚弱者给予益气健脾;肾阳不足者给予温补肾阳;
肺经伏热者给予清宣肺气。
三、证治分类
1、肺气虚寒,卫表不固
主证:鼻痒,喷嚏频频,清涕如水,鼻塞,嗅觉减退,畏风怕冷,自汗,气短懒言,语声低怯,面色苍白,或咳嗽痰稀。舌质淡,舌苔薄白,脉虚弱。下鼻甲肿大光滑,鼻黏膜淡白或灰白,鼻道可见水样分泌物。
治法:温肺散寒,益气固表
方药:温肺止流丹加减。鼻痒甚者,可加僵蚕、蝉蜕;畏风怕冷、清涕如水者,可加桂枝、干姜、大枣等。
常用药物:细辛、荆芥、人参、甘草、诃子、桔梗、鱼脑石
2、脾气虚弱,清阳不升
主证:鼻痒,喷嚏突发,清涕连连,鼻塞,面色萎黄无华,消瘦,食少纳呆,腹胀便溏,四肢倦怠乏力,少气懒言,舌淡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弱。检查见下鼻甲肿大光滑,黏膜淡白或灰白,可有水样分泌物。
治法:益气健脾,升阳通窍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腹胀便溏、清涕如水、点滴而下,可加山药、干姜、砂仁。畏风怕冷,遇寒则喷嚏频频,可加防风、桂枝。
常用药物:人参、黄芪、白术、炙甘草、陈皮、当归、升麻、柴胡
3、肾阳不足,温煦失职
主证:清涕长流,鼻痒,喷嚏频频,鼻塞,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腰膝酸软,神疲倦怠,
小便清长,或见遗精早泄。舌质淡,苔白,脉沉细。检查见鼻黏膜苍白、肿胀,鼻道有大量水样分泌物。
治法:温补肾阳,化气行水
方药:真武汤加减。喷嚏多、清涕长流不止者,可加乌梅、五味子。若遇风寒即打喷嚏、流清涕者,可加黄芪、防风、白术。
常用药物:附子、茯苓、白术、生姜、白芍
4、肺经伏热,上犯鼻窍
主证:鼻痒,喷嚏频作,流清涕,鼻塞,常在闷热天气发作。全身或见咳嗽,咽痒,
口干烦热,舌质红,苔白或黄,脉数。检查见鼻黏膜红或暗红,鼻甲肿胀。
治法:清宣肺气,通利鼻窍
方药:辛夷清肺饮加减。
常用药物:黄芩、栀子、石膏、知母、桑白皮、辛夷花、枇杷叶、升麻、百合、麦冬
其他疗法
外治法:
1、可选用芳香通窍的中药滴鼻剂滴鼻。
2、可用白芷、川芎、细辛、辛夷共研细末,置瓶内,时时嗅之。
针灸疗法:
1、体针:选迎香、印堂、风池等为主穴,以足三里、肺腧、三阴交等为配穴。每次主穴、配穴各选1-2穴。
2、耳穴:取神门、内分泌、肺、脾等耳穴,用王不留行贴压。
转归预后
本病经积极防治,可控制症状,但容易复发。部分病人可并发鼻息肉、哮喘等疾病。
预防调护
1、保持环境清洁卫生,避免或减少粉尘、花粉等刺激。
2、有过敏史患者,因避免接触或进食易引起机体过敏反应之物,如鱼虾、海鲜、羽毛、兽毛、蚕丝等。
文献摘要
《灵枢》:“人之嚏者,何气使然?岐伯曰:阳气和利,满于心,出于鼻,故为嚏。”